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0:00:00杜富林
北方经济 2024年8期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动力,基于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培育经营主体、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草原畜牧业 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内蒙古围绕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全方位构建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传统优势和特色主导产业,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背景和要求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尤为紧迫,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新命题。

一、内蒙古草原生态及草产业基本情况

(一)天然草原情况

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草地面积为81561.26万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0.56%,位于全国第2位。。全区草原所有权面积为10.3亿亩,承包面积为9.7亿亩。自2023年开展基本草原划定调整工作以来,内蒙古91个旗县区共划定调整基本草原面积达7.3亿亩,占第三次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的89.6%。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的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草地监测结果显示,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为88966万亩、59723万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14%和33.66%。与2014年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415万亩、1459万亩,年均减少分别为483万亩和292万亩。全区退化沙化草原面积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和呼浩特市退化沙化草原面积占比均超过了80%。

(二)草产业情况

2023年全区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达26.5万亩,年制种能力突破500万公斤,人工饲草种植2172万亩,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草产业链产值达802.1亿元,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其中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2915万吨、人工种植饲草1828万吨、秸秆饲料转化280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38.6%、24.2%、37.1%,有效保障了全区1.4亿头只牲畜的“吃饭问题”,助力支撑了奶、牛、羊、绒4条重点产业链近5000亿元产值。

2022年全区商品草销售量达到1189.9万吨,其中苜蓿118万吨、饲用燕麦62万吨、青贮玉米1109.9万吨,销售产值达到110亿元。草产品中草捆占70%以上,其余为裹包、草颗粒等产品,销售份额的80%供应区内为龙头企业提供奶源、牛源、羊源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等。

二、内蒙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运行障碍

草畜双承包制、“双权一制”

“三权分置”等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牧区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统”“分”分离,更多强调“分”,相对弱化了“统”,未能形成有效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导致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分离”,出现资源分散、资产分散、资金分散、劳动力分散,特别是草场碎片化等“散”的问题。

(二)机制建设滞后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存在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补助奖励标准偏低,广大牧民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二是政策减畜落实的难点问题、难点群体没有充分厘清,公平高效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并充分发挥效能。国家层面一直未出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相关规范标准,区域间发展不公平、享受收益与分担成本不对称的情况未得到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系统整体性、可持续性修复的资金缺口较大,且仍以国家投入为主。按草原生态补奖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补贴标准,平均每年每亩草原草畜平衡奖励不足5元,天然草原修复治理单位面积补助资金也只有耕地和林地的10%左右,补助奖励标准与牧民禁牧、实施草畜平衡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如此有限的资金很难有效协调牧区生态、生产和生活,亟需整合国家各类相关投资,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推进草原牧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科技支撑薄弱

国家级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支撑力度不足,草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草原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相关领域科学家不到3000人,每60万亩草原仅拥有1名技术推广人员;优质牧草新品种研发应用、草业机械装备研发、先进技术研发推广、3S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种植业。另外,在草原管理保护及监测、评估、执法监督、草原碳汇工作推进等方面存在制度安排、政策制定、贯彻落实不到位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思想认识落后

一是农牧民层面,生产经营方式方法依然落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环境方法措施不多,经营理念跟不上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二是干部层面,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上认识不到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上理解不深刻,在聚焦解决农牧民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上施策不精准,系统思维不强、思路办法不多、创新理念不足,只想如何“堵”的办法,不考虑怎么“疏”的通道,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五)实际行动迟缓

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不彻底。一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采摘导致草原生态恶化、草原面积大幅减少。2021年8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草地面积为39.68亿亩,比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的草地面积减少近20亿亩,内蒙古草原由13亿亩减少至8亿亩,并且草原质量和载畜能力明显降低,加之草原生态系统本底脆弱,草原植被群落遭到破坏后发生逆向演替,恢复难、周期长。二是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牧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草原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草牧场承包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很好地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落实到工作实处,很多草场承包者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知利用、不知保护,没有负起相应的保护修复责任。

三、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中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推动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集聚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为手段,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培育经营主体、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才能实现目标。

(一)创新体制机制

在草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体制下,小而散的传统经营方式严重制约着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广大牧区一直在尝试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2016年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现代化试点旗县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要解决牧区体制机制短板,首先,可通过实施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解决资源分散、资产分散、资金分散、劳动力分散,特别是草场碎片化等“散”的问题,实现规模经营,为采取季节轮牧、划区轮牧与禁牧休牧相结合创造条件,也能使得草场休养生息;其次,通过实施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建设,解决服务“弱”的问题,推动草牧场、劳动力、资产等要素加快集中集约集聚,从根本上补齐条块分割、分散经营、效益不高的社会化服务短板。

(二)转变经营方式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加快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经营型向现代经营型转变。一是转变草地利用方式。保护修复草原生态,是保障草原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通过研发、引进和应用智慧放牧系统,将草地利用方式由非控制型向控制型转变,形成季节轮牧、划区轮牧、冷季异地代养、托养寄养、禁牧休牧等模式。二是加大草场保护力度。通过宣传、培训和监管,使广大牧民形成“利用中保护、保护中利用”的意识,遵循公平公正的补奖原则,对因保护草原生态而受损的农牧民应及时地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而对由于超载过牧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的经营者根据草原保护法律法规及条款应采取警告、处罚等措施,明确草原保护修护的责任主体和权利义务,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三是加强草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沙化草场、盐碱地、撂荒地和国有林下草的刈草场化利用,并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利用新质生产力改善牧草质量,种植优质、高产的牧草,从而提高单位草地的牛羊承载数量。四是重视优良品种培育。在草原牧区加强特色肉羊品种保护的同时,持续推进品种改良工作,用好牧区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大优良新品推动力度,提高良种覆盖度。实施牛羊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利用冷配改良大力提升胚胎移植技术水平,加强选种选育加快提纯复壮,推广肉牛肉羊优良品种,提高母畜繁殖效率和肉牛肉羊出栏率。

(三)培育经营主体

以小牧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大力培养和引育有文化、爱牧区、懂牧业、会经营的新时代高素质职业牧民队伍。重点培育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特质的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牧民合作社、畜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合体,同时,严格整治不规范合作社,实行优胜劣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畜牧业龙头企业,提升家庭牧场和牧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联牧带牧能力,促进牧户增收。

(四)健全服务体系

加强草原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畜产品交易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畜牧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牧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气象信息服务、饲草供求信息服务、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畜产品营销等方面,提高政府、企业和牧民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通过不断延伸保险覆盖范围、增加贴补险种、拓展保险类型等方式,完善畜牧业保险政策机制,大力试验推广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肉牛成本保险、牲畜价格指数保险和草原综合保险。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实施养殖场地标准化改造,发展智慧养殖,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冷链物流,推进直播带货、“互联网+”、区块链等销售模式,引导草原畜牧业快速提升现代化水平。

(五)促进产业融合

坚持产业兴牧、质量兴牧、绿色兴牧,加快构建人草畜统筹、农林牧并举、产加销贯通、牧文旅融合的现代牧区产业体系,把草原畜牧业建成现代化特色优势产业。在政策制度层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未来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培育生态旅游、草原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牧区民宿规范发展、品质提升。构建全产业链经营体系,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价值链增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2024(1):4-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国发〔2023〕16号)[OB/OL].https://www.gov.cn,2023-10-16.

[3]杜富林.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J].现代农业,2024(4):3-8.

[4]毛晓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N].农民日报,2023-03-03.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