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战略主题,也是因应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技术驱动、需求拉动、政策推动和环境变动等内外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系统三个层次的转型,是从技术应用、环境变迁到范式变革的渐进螺旋式转型,最终指向人、技术、教育生态的协调平衡和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数字化拓展、思维的数字化转换、内容的数字化呈现、方法的数字化发展等共同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准确识变、主动应变、科学求变,通过擘画战略蓝图以明确转型方向、完善支撑体系以夯实转型基础、推进试点探索以深化转型实践、优化效果评价以凝聚转型共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10-0114-06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现时代人类生存的新图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进人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顺应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潮流,把握契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当前,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时代动因、现实困境、实践路径等进行了广泛的学理讨论,但是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的还不多见。基于此,从横向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从纵向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结构、从系统层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从而厘清“转什么”“往哪转”“怎么转”等基本理论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落地见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将数字技术整合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要素、全结构、全流程、全领域,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贯通、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重塑、流程再造和生态优化的过程,其旨在把数字技术的强劲动能转化为思政育人的实际效能,最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从宏观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时空场域下,运用特定的思维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思维方式、内容呈现、方法运用等同时态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一)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数字化拓展
时间和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基本要素和维度,也是“探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演化规律与发展进路的内在尺度”[1]。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必须树立时空思维,深思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形态的拓展问题,在数字化时空境遇中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流变。时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本形式,深深扎根于人的生命体验和本质力量之中,与人的发展水乳交融。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特定的时间顺序和时间尺度,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开展教育。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本真意蕴。有学者指出,“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呈现从‘单向线性’到‘无时间性’、从‘公共时间轴’到‘私人时间轴’的本体流变”[3]。“时间异化”和“无时间性”使得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碎片化、脱域化、泛在化的复杂样态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准确洞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势和时机,超越物理时间的限制,根据网络时间轴、虚拟时间轴延展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时间,充分利用好分散性、碎片化、生活化的时间开展教育,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序和节奏。二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重构。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边界,派生出了诸如慕课、云课堂、学习通等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实践空间,特别是元宇宙技术通过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互嵌,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实现了从单一场景向泛在应用的跃迁,还铸就了虚实共生、沉浸交互、人机协同的复杂空PQlVN+vCzr3Q8mneEhsphA==间样态,打破了数字空间的离身性壁垒,强化了教育对象的具身感知和在场性体验,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数字化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特定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的,其最终效果受到特定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更是思维的转换和升级。数字化时代,“为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解题低效’的窘境, 需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进行转变”[4],从而突破认知固化和思维定势,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需要。一是从简单线性思维向复杂非线性思维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复杂性变革,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内容、方法、载体等诸多要素,关联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行、联动、保障等诸多环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破除以往的简单线性思维,树立复杂非线性思维,强化整体性、注重协同性并直面发展性,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重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异质协同,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成过程中的混沌状态,破解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复杂难题。二是从边界思维向跨界融合思维转变。在多元开放的数字化时代,跨界融合成为事物发展的重要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也需要树立跨界融合思维,打破旧有的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和资源壁垒,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的理论教学,而是寻求多维度、多取向的发展,通过落实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田野思政”等实践方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和资源共享,建构“线上”“线下”联动、“内部”“外部”互通、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大思政”格局。三是从管理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化。用户思维是数字化思维的核心要素,它以用户需求为基本导向,注重提升用户的参与性与体验感。用户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拓展了新的思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秉持管理思维,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和绝对权威,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容易使其产生抵触、逆反甚至抱怨等心理情绪。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用户思维,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体验感,在把握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精准提供思想文化产品与服务,实现“定点爆破”和“靶向育人”,做到因需导学、因材施教,从而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传导和输送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涵盖思想观念、精神品格、心理情感和行为规范等诸多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信息载体加以呈现和具化。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的革命性突破,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领会和内化教育内容创造了重要契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景式呈现。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二维呈现方式,通过重新聚合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生成虚实并存的智能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60度全场域、全景式呈现[5],受教育者可以更加便捷灵敏地接触、感知、获取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有效增进道德认知和理论认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境化呈现。实践证明,教育情境是影响受教育者感受、体会、领悟和品味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因素,兼具思想性和感染力的教育情境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的发展空间,为教育者科学谋划和精心创设教育情境提供了“重要法宝”,晦涩抽象的思想理论知识通过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变得“鲜活灵动”,带给人一种美的体验和感受。借助数字技术,教育者能创设读、思、视、听、感、触相一体的情境,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参与教育活动[6]。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呈现。“作为一种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深深地植根于对人的需要的满足。”[7]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必须准确把握个体的利益、情感和精神需要,观照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聚焦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的先进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呈现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其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的技术优势,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以“个性化”满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制化”引领。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数字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数字化发展,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最终塑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样态。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方法的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是感知、研判和规避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手段,信息失真和共享障碍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能力提升的两大痛点,而以“分布链式结构、全程可追溯性、可信任性、高效性”为基本特征的区块链技术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现实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8]。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通过对教育要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能够精准地了解社会心理状态、把握教育契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精准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科学化。科学的决策建立在真实可靠和透明公开的数据信息基础之上。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整合定性资料与定量数据,建立基于数据信息的数理分析框架和思想行为预测模型,靠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决策向循数决策、智能决策和简化决策转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智能化。在大数据、深度学习、强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共同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将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可视化、场景化、动态化将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基本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系统三个层次的转型,是从技术应用、环境变迁到范式变革的渐进螺旋式转型,由低到高依次呈现出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加”到“互构”再到“共融”的演化逻辑,最终指向人、技术、教育生态的协调平衡和融合发展。
(一)技术层面的转型: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
技术层面的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和基本前提,表现为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实际应用,强调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赋权和赋值。技术层面的转型往往随着技术本体的更新迭代而不断深化,其转型过程大致经历了从数据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嬗变。一是数据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通过对文字、图像、符号等信息载体的加工和处理,实现物理信息向数字信息的转换,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育过程,优化教育效果。二是网络化阶段。网络化的核心特质是万物互联互通。孤立的数据并不能释放其内在的潜能,数据只有通过网络的联通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在“互联网+”的放大和催化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要素价值得以激活和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载体、介体、环体的育人功能呈现叠加和倍增效应。三是智能化阶段。凭借数字图绘、精准推送,智能画像,图谱测度等智能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有效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态,准确感知教育对象的需求变化,从而辅助教育决策,制定出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教学设计,以契合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与发展需要,实现科学育人、精准育人、智慧育人。技术层面的转型,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共建共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定性走向循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进化和迭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简单的技术应用并未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整体变革,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融合程度还不够高,仍然保持着“你是你,我是我”的矛盾和张力,尚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技术运用机制,数字化转型还表现为数字平台的初步建设、数字技术的简单应用、数字设施的局部升级等初级形态,其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环境层面的转型:数字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
环境层面的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间形态,也是从技术应用向范式变革转化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力量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力量的重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再局限于某一数字技术的单一应用或者是数字技术在特定教育场景下的应用,而是将数字技术深嵌于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发生结构性转变。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性与社会性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并存的复杂交往场域——数字环境,不断得以塑造和生成,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崭新社会环境。数字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表征,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证互构关系。一方面,数字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新的发展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新视界,数字环境是可控、可量化的环境空间,具有数据驱动、多维交互、高效协同和链接赋能等特征,它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技术,通过构筑在线慕课、智慧课堂、智能助教、仿真实训等智能育人环境,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进化、载体变迁和场景互联,为价值引领、思想塑造、道德培育、行为匡正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智慧化运行提供了现实可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得到极大拓展和提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提升数字环境的人文价值含量。数字环境作为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关键场景,不是纯粹的工具性应用场景,它还反映着特定共同体和组织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是多元价值交汇的数字人文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环境中的普遍在场,将会引发数字技术的伦理反思,促进数字空间的伦理道德养成,并且能以理论推演、思想实验、价值澄清等方式,有效识别数字技术可能引发伦理道德失范的潜在风险点,建立敏捷响应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数字技术的伦理治理,从而推动数字技术向上向善,最终实现数字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赋能和价值共创。
(三)系统层面的转型:数字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共生
系统层面的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级形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愿景和发展方向,即要实现数字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共生,打造人机交互的育人新样态、人机协同的育人新模态、人机融合的育人新生态。不同于技术和环境层面,系统层面的转型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范式的“数字蝶变”。按照复杂性科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在实现技术深度应用和环境整体变迁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朝着自组织、自适应和整体呈现的方向前进。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局部走向整体、从低级走向高级,这是系统演化的基本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般规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设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生态系统。所谓数字生态,“是一个将周围的对象都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和个体化实体的网络,是一种新的生态,一种不同于自然生态的生态系统”[9]。数字生态激活了数字技术的要素潜能,“实现了人的‘数字化栖息地’的搬迁和移民,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的数字化转型”[10],是一种开放、普惠、协作、平衡的生态新图景。有学者指出,“未来的万物互联之下的生命形态是人与非人行动元在数字生态下的共同进化”[9]。这就意味着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数字描述、数字编码与数字叙事,与数字生态共同进化、融合发展,达到一种“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共生共轭状态。在数字化生态下,思想政治教育以要素重组、结构重塑和系统重构的方式,实现范式变革和更新迭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形态、内容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全时育人的理想变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在运行和纵深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必须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活动开展和价值生成的逻辑考量技术应用的范围和限度,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用主流价值规约和引导技术的发展,赋予数字技术人文情感和温度,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的价值指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向路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理论指引,而且要构建行动框架,通过擘画战略蓝图、完善支撑体系、推进试点探索和优化效果评价等手段,找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
(一)擘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蓝图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影响层面多,需要以工程化和体系化思维为指导,强化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系统部署。一是在宏观设计层面,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结构,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变”与“不变”,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守正基点,按照转什么、如何转、谁来转、转去哪的逻辑理路,制定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目标、行动准则、行动主体和行动方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战略框架。二是在具体部署层面,要锚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坚持以应用为基本导向,以三到五年为时间节点制定不同层级、不同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计划和具体方案,在各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业务部门和协调联动平台,按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和可控性的原则,从发展愿景、组织变革和技术应用等角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线图,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聚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数字适应力、数字胜任力和数字创造力,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问题,研判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进行目标细化、任务分解和权责界定,确保实施方案和目标计划的有效落实。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长时段、全要素、深层次的转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必须在完善数字基建、深化人才培养和强化资金保障等方面有效发力、积极作为,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推进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算网融合,打通信息“大动脉”,挖掘各类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潜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化应用平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的空间布局,打造“联通省市区校四级教育体系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11],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底座。二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加快弥补数字鸿沟,使其形成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相适应的数字化应用、协作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构建种类齐全、梯度衔接、专兼结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大规模的数字技能竞赛和培训活动,着力发现、培养、聚集一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的数字化人才。三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专项资金,同时加大对数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进一步缩小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差距。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试点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局性、全域性的转型,需要全面考量、整体联动和协调推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处在探索期和预备期,只有通过先行先试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深化转型实践,为全面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成功的试点探索往往能够打消人们的顾虑心理,改变人们的观望态度,从而更好地凝聚转型共识。总的来说,推进试点探索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开展微型试点。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学校共同参与,建立省市区校四级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区,探索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模式,根据地区和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二是积累宝贵经验。要采用“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成熟推广”的模式,将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作为破除转型瓶颈的重要举措,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充分发挥试点探索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从而为全面转型找寻有效方法、积累宝贵经验。三是强化质量保障。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各级各类试点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试点情况,动态把握试点效果,做好质量反馈和评估工作,保证试点探索的稳步推进。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效果评价
进步与代价是相伴相随的,实现一定的目标,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2]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间、成本与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树立“代价意识”,系统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效果,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有效性”标准,即评估转型是否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基础标准;“获得感”标准,即评估转型是否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这是核心标准;“公正性”标准,即评估转型是否有利于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是补充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只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时满足了上述三个标准,那么它就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一次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二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方式。坚持全面评价与局部评价、变量评价与增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积极运用调查研究、效果与动机相统一、分层评价等评价方法,研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熟度模型,开展成熟度测评,对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的介入程度、实施效度、呈现状况、价值效用等问题进行测度和评判[13]。三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反馈机制。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问题症结和现实困境,从而有效化解、及时纠偏。因此,要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科学设置评价反馈周期,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 潘一坡,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44-5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3]张黎,周霖.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流变、异化与重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4(2):93-99.
[4]郭超,王习胜.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7(4):18-22.
[5]洪晓楠,刘媛媛.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发展契机、潜在风险与调适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38-144.
[6]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92.
[7]杨威.人为什么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根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5(4):8-12.
[8]董雅华,赵成林.区块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力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37-41.
[9]蓝江.从信息到数字生态:智能算法下生命形式的嬗变[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2(9):3-15+2.
[10]贾亚杰,李振.“生态化逻辑”视域下的新形态文明构建:以“数字生态”为核心[J].青海社会科学,2022(3):23-31.
[11]刘映芳.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动力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10):88-9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13]赵丽涛,于露远.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及其优化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3(5):26-31.
【责任编辑:雨蕙】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中国共产党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逻辑、经验与路径研究”(20YJC710091);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叙事体系构建研究”(23D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发扬路径研究”(CCNU23ED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仕波(1989—),男,江西上饶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张彩(2000—),男,安徽安庆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