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岳麓书院

2024-10-15 00:00:00唐军
金山 2024年10期

这是一个久有的愿望。

五月下旬,赴湖南大学短暂的培训,将我烦躁的心暂时从俗务中分离出来。

此时,正值暮春,桃花半开,粉面含羞,素馨远溢。我来到了位于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的岳麓书院。千年的书院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等待着他的孩子们。潮水般的研学者来到此地,人们满怀虔诚,想一睹湖湘文化的风采,解码书院历久弥新的奥秘。

在自卑亭下车,步行约十分钟,便临近岳麓书院的大门,越是临近,心里却是忐忑,在院门外徘徊一阵,不敢贸然叩响门扉,深恐惊扰这里难得的宁静,更不忍心使朱熹、张栻的好梦早醒。

静观书院的大门,一股文学史里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即刻有所感悟,有些心领神会,有点似曾相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四海的对联昭示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才辈出、文脉绵延。我相信,我与朱熹、张栻、毛泽东、魏源、黄兴,已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心灵的认知和接纳。

书院清幽而不寂静,清静的小院蓄满了春意。穿过大门、二门,来到中轴线的中心,檐前悬挂的匾额上镌刻着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意在称赞河间献王刘德注重实证的治学风格。据说,毛泽东通过老师杨昌济的介绍,数次寓居于岳麓书院,耳濡目染这块“实事求是”匾额,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最直观、最形象、最具体的启迪。在之后的革命征程中,他不断践行、丰富和发展着“实事求是”的内涵,在中国革命的众多关键时刻,“实事求是”的精神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正所谓园林会说话,草木能育人。沿着香樟、国槐织成的浓荫,走向书院深处。院内绿意盎然,青葱滴翠,御书楼前的丹桂和屋顶的黄色琉璃装饰相互映衬;大讲堂前的石榴树爬满钝果寄生植物,开满密密麻麻的管状花。平朴的砖砌门楼上,陈旧的瓦楞里绿苔茸茸,青草丛生。密密的红花,串串的藤萝,显得笑意深深,给这方远古的小院做了时空的提示。这些树木是书院的守护者、陪伴者和倾听者,或许它们曾在书院侧听过千年的琅琅书声,亲历过朱熹、张栻会讲,目睹过毛泽东、蔡和森从树下走过。“我想看渐次泛白黎明时分的天宇,醒来时能闻到树木的清香”,村上春树的这句话,完全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启智,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岳麓书院的精神何在呢?有人说,岳麓书院的创立,与儒家关系不大,是佛学无边、普渡众生的结果。

史书记载,五代时期,天下战乱频繁,士子文人流离失所,更妄谈有一处地方可以读书养性。僧人智玹和其弟子有感于此,凭着仅有的一点钱财,在岳麓山中购得一小块土地,建起几间房屋,筑起简陋的书舍,购来儒学典籍。他们师徒穿过波涛汹涌的洞庭湖,熬过了令人窒息的飘摇,终于来到岳麓山下,让天下士子们有了一个安静读书的去处,让中华文化斯文不绝。

师徒二人用行动践行自己的理想,院中春秋,弟子洒扫庭院,师父出去化缘,所得一分一毫变成院中的一砖一瓦,将募集来的香火钱铸成文教之所。他们没有儒释门户之见,只是希望在战乱颠沛的岁月里,消弭一些戾气,存续一份文明的火种。正是这份坚守与执著,在儒雅的岳麓书院,今日依然可闻飘逸千年的书香,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和每一枝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如果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一种文化自信,那么“文脉赓续,大道传承”则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朱熹、张栻当年共同的联咏,似乎寓意着这座千年书院“于斯为盛”的传奇。

在岳麓书院,我购得两枚印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书签。爱晚亭正是毛泽东“野蛮其体魄”的主要场所。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不少学者考证后,认为是由湖广总督毕沅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更名为“爱晚亭”。在清风峡的小山上,我邂逅了爱晚亭,前俯清澈如镜的池塘,倒映着山光云影,碧瓦红檐,周围簇拥着丛密的竹木和玲珑山石,背后有层层叠叠直凌碧霄的枫林,微风轻抚,吹动袅袅树叶,潺潺溪水和婉转鸟声交织和鸣。遥想当年,李达先生函请毛泽东题写“爱晚亭”匾额,是何等的情真意切。亭内立碑上,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又是何等的洒脱自如。

世人皆知杜牧的佳句,但很少有人知晓爱晚亭上还有一副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对联写景,却超越了风景;状人,又潜藏于景物中,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之间,暗藏着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关系,喻意于联,意味深长。

在林径间,我欲拥抱云霞满天,却沐浴满身烟岚。立于山顶,又沉思起来。

在返回自卑亭的小道上,我采下一串鲜灵的小红花,心里也结出了一串鲜嫩的感受。佛学上说,一个人只有开悟了,才能有所得。一次匆忙的岳麓书院之行,我若想开悟,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我至少明白了岳麓书院是人间的一方净土,一泓汲取智慧的源泉,在这里,我隐约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和心灵的归宿,还有一个文人应有的志向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