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古城的山水文化美食盛宴

2024-10-15 00:00吴娉
金山 2024年10期

中国的山水文化博大精深,浸润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的记忆中都留存着关于山水文化的记忆,然而要将体验过的山水文化以接地气的文字表达出来,对于一般人来说,绝非易事,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镇江作家谢立新做到了。江苏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山水文化叙事散文集《水韵镇江》,通过古城镇江山水形胜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文化的风物和历史命运。

全书用如诗如画的文雅笔墨,讴歌了人文底蕴深厚的古城镇江:“城市山林开画本,真山真水满城诗”“山青水绿镇江景,钟灵毓秀文人心”。全书以“三山胜诗画,一渡越千年”介绍了金山、焦山、北固山、西津渡;以“峰峦仙景入,运河南北通”介绍了南山、茅山、圌山、宝华山、大运河镇江段;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介绍了与镇江关联的葛洪、祖冲之、苏颂、沈括、苏轼、米芾、宗泽、辛弃疾、茅以升、吕叔湘等大家名人;该书还介绍了陶弘景、王昌龄、王安石、辛弃疾等有关镇江的著名诗文……诗画镇江的每一寸山水土地,无不充满了灵气。

读《水韵镇江》,是读历史中鲜活的角落,是读山水中浓重的思绪,是读人生中厚重质朴的情结,让人的身心获得轻松与超然,心灵获得放松,情感得到升华。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走进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爬过“奇绝险峻”的山脉,走过湖光潋滟候鸟蹁跹的众多水库湖泊,就会明白古城镇江的山水真正是星光灿烂,山也多姿,水也多彩,就会明白为何有“江南山水冠天下,镇江山水冠江南”之说。

因为时间和精力的缘故,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将镇江山水一一揽入怀中窥其全貌,走马观花看一座山一湾水,也只能睹景物一时之美,留下未能领略到其中人文之美的遗憾。谢立新的《水韵镇江》,恰能弥补些许这样的遗憾。谢立新曾长期在水利部门工作,担任“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多年,乐山乐水乐文化的他常年徜徉在镇江的山水中,不断探究寻访,足迹遍布家乡山水,所见所闻所感常倾诉于文字见诸报端。

人生是一场旅行,谢立新调至市科协工作后,回望“山水”,萌生了要出一部能反映镇江山水风貌概况的著作的念头。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选材、整理、编写,他神情专注地伏案码字的样子绝对是一道让人动容的风景。

捧读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水韵镇江》,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万里长江,一泻千里,到了镇江,被镇住了,一部分转入金山湖,一部分弯入大运河,性格变得像镇江话一样,刚健柔丽,霸气婉约。”这段充满诗意的介绍镇江的词句瞬间就攫住了我的心。我也时不时在这山水间游走,然大多是蜻蜓点水,只看了些热闹,得了些浮光掠影,从不曾深究过山水中的人文底蕴、背后故事。于是,很想看看寄情山水的谢立新这么多年获得了什么发现?受到了什么启示,又作何解读?再加上言语亲切如清风扑面,文字优美如行云流水,自豪和热爱之情洋溢,“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智慧藏于其间,令人不忍释卷。

谢立新说:“自从秦朝古江南河连通‘三江’,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水就成了中原与东南的‘高速公路’。水不仅为‘衣冠南渡’‘靖康之乱’提供最快捷的交通便道,也将中原文明大水漫灌式地输入镇江。战乱之际,北方民众沿着这一绿色通道渡江南下。镇江也不断地增强体魄、豪迈性格,有了自爱、爽快的性格特征,水成了镇江的魂。”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仪态万千的山、风韵无穷的水,作者从古到今,由景及物,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娓娓道来。我读得津津有味,只觉相见恨晚。

“访山叩水”之下,我发现《水韵镇江》尤胜在结构。谢立新从“水唤城市”“水生万物”“水润大地”“水泽风物”四个方面梳理出了镇江山水的脉络,点染出它的个性特征,为读者更好地感知镇江山水打开了一扇窗。谢立新引用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将镇江山水条分缕析地展示出来。若不是“胸中有山水”,如何能将它勾勒得如此浓淡有致?如何能让读者也了然于胸?只是,大约因谢立新的初衷只是分享镇江山水人文知识,有些地方甚为惜墨只给予寥寥数笔,点到为止。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你行走的热情和欲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想要知道镇江山水什么样,就来这座有着三千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一亲芳泽,好好地感受下她的风情万种吧!

如果说作家的描述是对城市变迁和乡愁的一种更为复杂的呈现,那么建设者则丝毫没有止步于忧伤、焦虑和质疑,他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图景,烹饪出一道道山水文化美食的盛宴。

作为一部专一的山水文化叙事散文集,谢立新在记述山水的同时,不经意间将与之相关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显得那么顺其自然、恰如其分,不得不佩服谢立新的博学多才。

“‘咒骂人生太短,唏嘘相见恨晚。’用这句话来形容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巡视丹徒时的心情极为合适。他看完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戏后,意气风发,信心指数爆棚,下令三千赭衣徒开挖徒阳水道,与吴王夫差公元前486年开挖的邗沟接通,同时在丹徒入江口设丹徒县,从此长江、运河岸边有了镇江城。与秦始皇不同,孙权的眼中只有曹魏。208年,他以水为本,以水军立国,以水网治国,在京口筑 ‘铁瓮城’。尽管城周长只有630步,梦想却在水上起飞。相传云台山脚下的‘东吴水师’就是周瑜的钢骨铁侠,‘赤壁之战’就是以水抗曹的‘满分答卷’。大业六年(610年),隋代大京口成为江南河入江处,镇江城池逐渐扩大。一代名流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等来西津渡乐水打卡。苏轼一生十多次到润洲,曾想卜居蒜山,有关镇江的诗词文赋就有二百余首(篇)。元朝时,马可·波罗从扬州来到镇江,就在这里登岸。西津渡区域成了市中心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末年以后,城西簰湾开始与陆地相连。1879年金山南滩与北岸混为一体,金山慢慢上岸,西部江岸开始凸起,镇江城也缘水而变,因江而兴……”这段文字既表达了对筚路蓝缕的先人们的追思,也是对修桥铺路等行善积德行为的尊重与表彰,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深深的民本情怀。

谢立新笔下的古城镇江,既有自然山水的美,也有历史人文的美,站在金山湖畔,闭上眼睛感受清风拂面,空气带着一丝丝花香的甜美,时常有虫鸣鸟叫的旋律经过千山万水飘到耳边。睁开眼睛,如碧玉一般的湖水清凉凉的,似乎可以将一颗被喧嚣的尘世玷污了的心洗涤得明净透亮,天空蔚蓝清爽,不知是湖水倒映了天空,还是天空倒映了这湾碧波,引来无限遐想,恍若天堂仙境。

随着谢立新用脚步丈量镇江山水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镇江历史的博大,镇江山水文化的艰深,镇江先民的根骨,其涅槃过程之艰辛、之苦闷、之久远,难以想象。

《水韵镇江》向我们展示了镇江三千多年来的山水之美,优美的文字描述的都是青山绿水。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似乎是古代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谢立新也不例外,或陶冶情操,或寄托情感,我们不妄加揣测谢立新的创作意图,“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所幸的是,谢立新为镇江留下了一部无比珍贵的《水韵镇江》,一部足以存史、资政、育人的实用史料。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去感受谢立新恬静的心境及胸怀天下、心系桑梓的情怀,也可去触摸他的古城乡愁和情真心美。我想,每一个阅读过《水韵镇江》的读者,也一定可以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内心深处那份相似的家乡记忆。

谢立新不断从诗词文赋与传统山水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滋养,深沉、厚重、自如、率性的情致意趣,性情豪迈,为人率直、坦诚,喜游历、好交友,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都在不断成为其文学创作中彰显山水浩然正气的重要文心,更是其逐渐成长为一位卓越山水文化美食“烹饪者”的重要因素。

镇江曾为马蹄萧萧、战火纷飞、兵家必争之地,时光荏苒,沐浴岁月光华,而今,这片土地底蕴愈发厚重,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建设改革,给了这方热土无尽的能量与灵气。

我们要尽力保留乡土山水的文化记忆,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倘若此,无数的《水韵镇江》将接力谢立新的《水韵镇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每个人的乡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