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是一条修心之路

2024-10-15 00:00:00黄克庭
金山 2024年10期

黄克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任文学季刊《三月》副主编。出版《在马路上奔跑的鸡蛋》《梦幻时代》《逃离地球》《小山村的眼睛》等十多部作品。小说作品见于《文艺报》《北京文学》《小说月刊》《中国儿童》《小说界》《故事会》《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等。2016年7月获《小说选刊》双年奖(2014-2015)。

1963年,我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一个贫穷的小村里。从我懂事起,我就记得自己的手和脚每年都会生冻疮,虽无大病,却时常伤风、咳嗽、发烧,时常要上医院花钱。医生说我错把医院当外婆家了。那时,农村生活普遍困苦,我家也不例外,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养猪。可叹的是,母亲辛辛苦苦喂大的猪卖的钱,有一半是为我买药花掉的。青春年华,别家的男孩纷纷成为父亲的“担柱”时,我的父母却从不敢叫我挑一担谷。

1976年初中毕业后,我便进了一所公社办的离家约三里远的高中班读书。每天放学回家,母亲总有任务布置我做,如割猪草、收麦秆、收稻秆、纺麻线、烧晚饭等。我心里明白,母亲叫我干活,并不是不想我考上大学,而是担心,若全心全意读书而没能考上大学,一是会被人笑话,二是怕我自己失望。

幸运的是,我这个“丑小鸭”1978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竟一举考上了师范大学,我的名字一时间传遍全公社各村。

我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是物理,毕业后在义乌农村高中义亭中学教了15年物理。我热爱科学,我热爱物理,我热爱学生!我在教书的时候,是很投入的,曾经获得义乌市优秀班主任、义乌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物理教学论文多次在省级专业报刊发表、获奖。

工作之余,我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不断写作。

文学作品大多留存着作家的影子,我的小说《老许》也不例外。我不断地揣摩比我条件更艰苦的山区先进教师的心路历程,写出了一篇描写贫困山区教师的小说《老许》。

《三月》副主编徐斐老师读了《老许》后撰写点评,说:《老许》很耐读。一位为偏僻山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并献出一生的优秀教师,“当初选择教书这条路,目的却是……为了能飞出这个山窝窝”。尽管“老许”不能代表优秀山区教师的全部,但这个人物仍然是真实的、感人的。人物生存目的的卑微和生存过程的崇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看似矛盾,实际上再现了一种特殊的真实人生,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震撼力。

《老许》的成功,激励我孜孜不倦写作,作品发表数量越来越多。

1997年夏,我凭借文学创作成果,转理为文,先到金华文联编辑文学杂志《三月》,后到义乌日报社当编辑、记者,一直到退休。

爱好文学的人,就会多一个能让自己灵魂自由飞翔的世界。

如今,我深刻地体会到“文学是心灵的阳光”,文学最大的功能不是改变作家(和读者)的客观世界,而是改变作家(和读者)的心灵世界。文学,能把一个普通人的灵魂逐渐养护成向往真善美,百折不挠、晶莹透亮的灵魂。

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是致力于捕捉一些诱人的情节的。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想得多了,必然会对社会生活与人生意义有更多的思考与感触,当然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对于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苦难与不幸,也会有正确的认识与足够的承受力。真正懂文学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世间的强者。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热爱世界,珍惜文学,能让我们的心灵开阔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