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从师范院校毕业,阿舅让他回家乡,参加特岗教师招考。桑吉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分配到布尔智小学。桑吉找阿舅,阿舅在政府部门任领导,桑吉想留在县城。阿舅摇头,特岗教师必须在乡村服务三年后,方可录用调动。
开学了,桑吉去上班。布尔智学校在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大山里,车子在平坦的绸带般的柏油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学校。学校窝在山谷中,苍松翠柏环抱学校,门前一条哗啦啦的小河。学校有三幢白墙青瓦的楼房,分别是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宽阔的操场上铺着翠绿的人工草坪,旁边是小公园,有飞檐斗拱的小亭、庄重雅致的长廊、姹紫嫣红的花卉、葱郁蓬勃的树木。桑吉想起以前的大山,以前的学校,心中惊叹,这大山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学校美得成公园了。
山民居住分散,周边几个村的学生都集中到布尔智小学,一部分学生住宿就读。学校有教师12人,学生159人,其中寄宿生83人。教学设施现代化,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录播室等各种活动室齐备,教室安装了大屏幕触控一体机;生活设施齐全,有干净的餐厅,整洁的宿舍,学生有营养餐、寄宿生生活补助,饭菜花样多、营养丰富。花园的曲折小径上,学生们捧着书诵读;绿茵茵的操场上,学生们追逐着打篮球、踢足球。桑吉想起自己在大山上学时的情景,心中感慨,现在这教学设施、生活条件真是天壤之别。
桑吉任四年级班主任,班上有学生26人,其中寄宿生11人。桑吉喜欢孩子们,课堂上他笑眯眯,眼睛里满是温情和鼓励,孩子们小手举得高高,争抢着回答问题;课间,桑吉穿上运动装,和孩子们一起扔沙包、踢足球、玩老鹰捉小鸡,不亦乐乎;晚上,桑吉去宿舍,看顾孩子们洗漱、就寝。学生们整天围着桑吉,像一群小鸡雏。
一段时间后,桑吉发现孩子们每到傍晚,一个个安静地坐在操场上,看着落山的夕阳,神情黯然。有天晚上桑吉到宿舍,班长拉毛吉躲在被子里呜呜哭。桑吉问发生了什么事,拉毛吉眼泪汪汪地说:“我好久没见阿爸、阿妈了,我想他们。”一句话引得其他孩子都低头哭起来。桑吉抚摸拉毛吉的头,心里酸酸的。孩子们还小,是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桑吉了解到,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去外地打工了,只有过春节时,孩子们才能跟父母团聚。
桑吉想起了他上学时住校,那时特别想家,每天都在想念父母的煎熬中,他心疼孩子们。桑吉拿出手机拨通了拉毛吉阿爸的微信,手机屏幕上出现了阿爸、阿妈的脸,拉毛吉眉飞色舞地跟阿爸、阿妈聊天。其他孩子拥上来,纷纷嚷嚷着要跟父母视频通话。桑吉让孩子们一个个跟父母视频,孩子们兴奋地叽叽喳喳,桑吉也笑得没了眼睛。
周末,桑吉到县城,他去了电子商城,花大半月工资买了一台平板电脑,又办了一张手机卡。桑吉喜滋滋地回学校,见到孩子们,他打开平板电脑,登录了微信,把孩子们父母的微信加上,又给孩子们演示了同父母视频通话。桑吉把平板电脑交给了拉毛吉管理,孩子们在中午、下午休息时间,想父母了或有事,就可同父母视频通话。孩子们蹦跳起来,连声喊:“我们能见到阿爸、阿妈了。”
自从能跟父母打视频,孩子们整天乐哈哈。别的班级的孩子们眼巴巴看,桑吉让拉毛吉把平板电脑给其他班孩子们用,可一台平板电脑,80多个孩子使用很紧张,桑吉皱紧了眉头。
这天,有领导来学校检查,看到了孩子们跟父母视频通话,领导颔首夸赞。随行的记者报道了这事,人们纷纷点赞。
这天,桑吉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电子商城的老总,他要向学校捐赠7台平板电脑,为孩子们建一个“亲情电话站”。桑吉向校长汇报了这事,校长乐成了一朵花。
宿舍楼大厅内摆了8张桌子,上面放置了8台平板电脑,孩子们坐在电脑前跟父母视频通话。桑吉握住年轻老总的手,连声道谢。老总说:“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呢,我们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三年的特岗教师服务期到了,桑吉被正式录用。阿舅要调桑吉到县城,桑吉拒绝了。桑吉留在了布尔智小学,那里的孩子更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