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水文化学者。现任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篇),共计750万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报刊刊登或转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合称“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合称“中国高铁三部曲”)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俄、阿、日、罗、波等文字。
烟雨楼,是嘉兴南湖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
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嘉兴旧府城外有两个湖,城东南的叫滮湖,城西南的叫鸳湖,中间有桥相连,两湖合称南湖。因两湖相连形似鸳鸯交颈,又称鸳鸯湖。
南湖以烟雨风光著称于世。烟雨楼矗于湖心岛上,四周碧波荡漾,远处是翠绿的山峦,近处是似锦的花海。阳春三月,细雨弥漫,云雾缭绕,南湖烟雨楼更显迷离、苍莽、雄放,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朦胧之美。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4年),那时的鸳鸯湖芦蒿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吴越国王钱镠的第六个儿子广陵王钱元璙,来嘉兴任职中吴节度使,为便于欣赏湖景在鸳鸯湖边建起一座楼台,作为“登眺之所”。据明万历《秀水县志》载:“元璙筑台鸳湖之畔,以馆宾客。”钱元璙长年住在苏州,此楼是他在公务之余,邀亲朋好友来南湖休闲的游乐所用。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吏部尚书王希吕因直言被罢官,他为官清廉,回到嘉兴后竟无宅可居,只能住在庙里。皇上得知后,赐他一笔钱盖房子。王希吕节俭盖房,省下钱来在钱元璙的台榭旧址上重新建楼,后由其儿孙辈扩建成烟雨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诗人杜牧一首《江南春》,让江南承载起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诗人借雨、借楼台,诉说其心底的那份感慨,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象。岁月越千年,徜徉在江南烟雨的诗行,这份深邃幽美的意境,一直让人们享受着那份来自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江南最有古意的烟雨,让杜牧写成了人间的千年绝唱。
显然,烟雨楼取名于这首诗的意境。多少年来,烟雨楼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犹抱琵琶半遮面,山明水秀的地理环境、雅致文气的亭台楼阁,蕴藏着神秘、温婉、贤淑、静谧的韵味。
据《至元嘉禾志》载,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宋朝南渡后,南宋丞相吴潜游烟雨楼,填词《水调歌头·题烟雨楼》,首见“烟雨楼”三字。
也许受杜牧美妙诗句的影响,历代墨客纷纷造访烟雨楼,题诗作画者络绎不绝,不负万卷诗篇咏诵,其中最为痴迷的当属乾隆皇帝。乾隆笔下的壮丽景色和深远情怀,让烟雨楼的名声大噪,使之成为无数风流雅士的向往之地。
一
嘉兴南湖水面开阔,波光粼粼,微雨欲来,苍茫迷蒙。
淫雨霏霏的时节,湖面薄雾如纱。湖心岛上,在绿树红墙的掩映下,风姿绰约的烟雨楼静卧在如画的湖山中,轻烟满湖,风雅别致。
这是一座饱经战祸的楼阁。首遭重创是在南宋建炎年间,烟雨楼问世近200年后,在金兵的铁蹄之下,这座屹立于自然美景中、为眺望自然景观而修建的烟雨楼顷刻间被毁。
直到70多年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罢官回乡的王希吕重建了这座古楼。这次重建的重大变化是将亭台变成了楼阁。尔后,烟雨楼几易其主,几经兴毁,历尽沧桑。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一方面拓宽清理河道,一方面拆迁两岸违章建筑。疏浚河道产生大量的淤泥、杂草、瓦砾,按惯例都是堆在城内的空地上。赵瀛提议将河泥堆积在湖心,形成一个“厚五丈,广二十丈”的湖心岛。这样既解决了河泥的堆放问题,又打造了景观,形成了南湖现在的格局,称之为鸳鸯岛。次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嘉兴知府龚勉修葺湖心岛,在烟雨楼周围增筑亭榭,共十二景观,名曰“瀛洲胜景”。其中在楼南面临水拓台,为垂钓之处,并题书“钓鳌矶”三字刻于石上。“钓鳌”意为多出人才,独占鳌头。结果,钓鳌矶筑成的下一年,秀水县举人朱国祚得中状元,果然应了“钓鳌”的吉兆。从此之后,烟雨楼不再仅仅作为登临游览的胜地,更是“有关一郡文风”的象征了。
烟雨楼、钓鳌矶成就了嘉兴好风水。清康熙年间,重修烟雨楼后,嘉兴出了状元沈廷文;雍正年间李卫拨款重修烟雨楼,乾隆年间嘉兴又出状元汪如洋。此后,这块风水宝地名声大振,文人名士争相顶礼膜拜。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湖南善化人许瑶光出任嘉兴知府之职。上任的第二年,就开始着手对烟雨楼进行整治和美化,不断在烟雨楼附近增光添彩,建成了清晖堂、菱香水榭、菰云簃、八咏亭、亦方壶、宝梅亭等景点。
到了1918年,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捐重建烟雨楼,形成了以烟雨楼为主体、面积达11亩的古建筑群,便成了如今人们看到的模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投资修葺烟雨楼,让古老园林焕发新貌。湖心小岛上的清晖堂、小蓬莱、来许亭、东河西御碑亭等,都隐藏着值得诉说的历史文人故事。
登临岛屿,眼前是一座仿古木质结构的二层楼阁。园周短墙,曲栏围绕,四面长堤回环,门外北侧墙上嵌有“烟雨楼”石碑。园内周围亭阁、长廊、假山、花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烟雨楼重檐飞翼,典雅古朴。正楼两层,高约20米,重檐飞翼,朱柱明窗,气势非凡,典雅古朴。庭院四周花木假山,布局精巧,一步一景。烟雨楼正楼东南侧各有一座乾隆皇帝题诗的“御碑亭”。湖中有池,岛中有堤,烟雨楼完整地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风格。
烟雨楼边的鉴亭和烟雨相通,是当年许瑶光离职前所建,因为受到嘉兴民众的敬重和爱戴,许瑶光内心感到不安,临别赠言时建议修建“鉴亭”。鉴为“诫”,“亭”为正确处理与对待之意。
楼中还有许多石刻,其中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的题刻,元代吴镇竹画刻石,近代吴昌硕所书的墓志铭碑刻等尤其珍贵。烟雨楼后,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阁错落排列,回廊曲径相连,玲珑精致,各具情趣。
二
这一天,似乎十分寻常。
嘉兴火车站人流涌动,一列上海开往杭州的早班火车,停站两分钟后,又急匆匆地开走了。车上下来一行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距车站一公里外的狮子汇渡口。码头上停着一条画舫,客人上满后,画舫穿桥过河,朝嘉兴南湖驶去。
湖面轻烟薄雾,几艘小舟荡漾其间,半湖水面都浮着碧油油的菱叶,放眼观赏,顿觉心旷神怡。画舫来到湖心岛,放下一拨客人后,开始在湖面荡漾……
这艘画舫,就是今日的“红船”。画舫上的客人,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中共一大”代表。南湖烟雨楼见证了这一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的李达,其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王会悟提议,将会议转移到南湖来。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
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只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一只游船来当“会场”。三人一拍即合,当即设计好了游船停泊的位置,即烟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代表们分散行动,相继从上海来到嘉兴,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在船上续会,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完成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由此,南湖红船成为中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成为比烟雨楼更闻名的红色存在。
登上南湖湖心岛,只见烟雨楼前的岸边停靠着一前一后两只木船,两船一大一小,大的为画舫,小的为篷船,船体表面桐油已经发黑,但船身依然硬朗。巍峨的烟雨楼作证,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们泛舟湖上的“中共一大”会址船——红船。
1964年4月5日,清明时节,细雨绵绵,时年7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故地重游,他再次回到南湖,登上烟雨楼,并挥笔写下《清明节游嘉兴南湖访烟雨楼》一诗: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这首七绝诗,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情景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初心。这个在烟雨楼前诞生的政党,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红色基因,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这年5月19日,郭沫若巡视南湖,也曾题诗一首。
烟雨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楼下正厅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亦为董必武所书。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董老的字更显刚劲有力。
红船边不远处是访踪亭,亭子是为纪念董必武同志1964年重访南湖时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所题的诗句所建。
三
南湖烟雨楼自古就是诗的王国。
江南水温柔万物,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一方水土的文脉,绵延千年。湖心岛上蓬莱境,诗意朦胧烟雨楼,这座远离尘嚣的水乡园林雅筑,自诞生之日起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其歌咏赞叹。
宋朝时,嘉兴地处京畿之地,南北交通往来之所,海上贸易昌盛,经济发达,地嘉人兴。当时,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在这块风水宝地落地生根,文人墨客频繁往来。尤其是每年三月十六蚕神生日和六月廿四荷花生日,骚客与白丁黔首,汇集在湖心岛上,或赏月吟诗,或虔心祭拜,或延请剧社搭台唱戏,或租一叶扁舟,请三五好友,共游南湖。
北宋大文豪苏轼两度在杭州任职,他三过嘉兴,在《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山人》诗中,写下了柔情似水的鸳鸯湖名句:“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南宋诗人杨万里多次登烟雨楼,留下了《烟雨楼》等多首佳作。诗中的轻烟、淡雨、碧瓦,朱甍、渔歌、远树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丽、明快、闲适的意境。
元代吴镇在其组画《嘉禾八景图》中的《鸳湖春晓》中落了一处烟雨楼,后来者如李嘉福、秦炳文、吴秋农皆曾以烟雨楼入画。诗文上的佳作也是俯仰皆是。名家如吴镇、张岱等,都曾传世烟雨楼的诗文。
有趣的是,嘉兴人开口闭口少不了烟雨楼,而清代词坛领袖朱彝尊所作的《鸳鸯湖棹歌》,书中收录100首诗,涵盖了当时嘉兴所有胜景,却唯独没有提到烟雨楼。
客居嘉兴的词人缪永谋为《鸳鸯湖棹歌》作序,文中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喝酒划拳,输者要报一家乡名物,有嘉兴人落败,言“烟雨楼”,复败,言“烟雨楼”,再败,又欲言“烟雨楼”,友人笑而止之,欲换词,百思不得。败兴返家,告诉妻子如是如是,妻子说:你怎么不说烟雨楼呢。
这则故事可见,说一千道一万,嘉兴人心中唯有烟雨楼也。朱彝尊的意图很明显,他想借这100首棹歌证明——嘉兴不止仅有烟雨楼。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初江南名士、著名诗人吴伟业、钱谦益和陈维崧等人,云集南湖,创立“十郡大社”,连舟百艘,吟咏诗文,三日不绝,盛况空前。
到了近代,著名诗人、画家吴藕汀不仅作《烟雨楼史话》,画烟雨楼,于诗文上,对烟雨楼也着墨颇多。他居住的红霞楼,就在鸳鸯湖畔,与烟雨楼遥遥相映。他自创“烟雨楼慢”词牌,填写烟雨楼词多首。此外,吴藕汀还曾依吴镇八首《酒泉子》,重填八首作为自己组画《嘉禾八景》的配诗。
民国之后,新生活大开自由恋爱之风,湖心岛上,鸳鸯湖畔,又成了青年男女“约会胜地”。嘉兴籍才女、民国著名女作家褚问鹃在回忆录《花落春犹在》中写道:“我在烟雨楼见一文人题诗,文采斐然,顿生爱慕之情。”几经波折,她终见到了题诗的青年诗人,如愿结成情侣。但其后不久,褚问鹃嫌青年诗人过于多愁善感,便弃他而去。这又是一则烟雨楼的诗文佳话。
四
美景之下,必有美食。嘉兴人的美食,制作精细,取名大都与烟雨楼有关。
旧时每逢过年,嘉兴人都会准备一个“洋盒”,内置小格若干,盛甜食果脯,招待宾客。若遇主人盛情,零食堆叠如丘,盖不能合,只得小心翼翼地端到宾客面前。客人便会很客气地说道:“哎呀,您这是造烟雨楼啊!”算是对主人最好的答谢。嘉兴人眼中的烟雨楼,俨然成为最好的代名词。
每年过年,嘉兴人桌上都会有一道大菜,大盘中置冰糖蹄膀,四围浅浅地淋上一层酱汁,好似湖中一岛,岛上一楼,取其形似,唤作“烟雨楼”。
南湖船菜很有名。船菜,顾名思义是在船上制作、船上享用的美味佳肴。船菜源于江南水乡,经过嘉兴南湖几代船娘的不断改良,现已成为具有嘉兴特色的宴席菜。船菜兼旅游与美食双重特色,在嘉兴烹饪史上独树一帜。
船菜贵在用料,原料主要来自南湖特色时鲜,如鱼、虾、蟹、鳗之类,尤其注重原料新鲜和烹饪手艺。许多菜肴均在船上活捉、活杀、现烹、现吃,可谓鲜美绝口。游船绕运河水道缓缓滑行,进入南湖,绕航转圈。徜徉于静谧的南湖,遥望灯光灿烂的烟雨楼,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一顿大餐,余味三日。
在品尝船菜的游船上,船娘还备有各种小食和点心,还有南湖菱和南湖风菱等南湖特产。南湖菱壳薄,肉厚鲜嫩,有菱无角,状似元宝。据说,嘉兴南湖菱,因产于南湖烟雨楼前的荷花池而得名,乃菱中罕见的珍品。生吃,脆爽清甜,做菜,清炒红烧,美味佳肴。
南湖菱原来是有角的,传说乾隆皇帝南巡到南湖,在品尝菱角时,不慎将嘴唇刺破,便戏说道:小小青菱,若无角,岂不美哉!谁知,这话正好被菱花仙子听到,南湖菱就变成无角了。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烟雨楼》诗,最后一句是:“徙倚阑干衫袖冷,令人归兴忆莼鲈。”写的就是对故乡美味的怀念。诗人倚靠在栏杆上,袖子有些冷,不禁思念起莼菜和鲈鱼的美味。尽管诗人十分怀念家乡的美食,但他仍然不想离开美丽的烟雨楼。这种烟雨楼情缘,既源于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诱惑,也有来自人生心灵深处的感悟。后来,人们以“忆莼鲈”喻思乡或归隐之念。
从此以后,嘉兴开始时兴“莼羹鲈脍”这道名菜,即将南湖新鲜鲈鱼切成细丝,与莼菜同煮,略加豆豉,不说一碗,只一口,鱼香菜香就会从嘴里滑至喉头,清爽神气直冲脑门儿。“莼”是一种江南水菜,可做羹。鲈鱼为南湖盛产,栖息于清澈流水的底层,喜欢群居,捕食虾类和小鱼为食。
据唐房玄龄的《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一叶扁舟归故里,没多久洛阳大乱,他的上司也在乱中死于非命。逃过一劫的他,被众人一致称赞:“不为名利遮望眼,只缘吴中莼菜羹。”什么叫有远见?这就叫有远见。
张翰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莼羹鲈脍”,也叫“莼鲈之思”,形容家乡的美味菜肴,也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或表示自己不在乎名利地位,只求大隐于市。
李白《行路难》诗末尾写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化用的就是西晋张翰的故事。
五
对嘉兴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烟雨楼。尤其是为官一任的嘉兴知府,都有着强烈的烟雨楼情结。
明末清初数十年间的战乱,嘉兴饱受战火,烟雨楼难逃劫难,凋敝破败,一片废墟。许焕、卢崇兴、季舜有这三任嘉兴官员,都想着要恢复这东南名楼的旧观。然而,前后二十多年中,三次动工,均未能如愿。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苏太仓人许焕任嘉兴知府。许焕对于嘉兴并不陌生,他曾多次游览过南湖烟雨楼,对湖波雨景、一草一木都有着很深的印象。这次上任嘉兴,见到南湖一片疮痍,“触目寒烟,伤心蔓草”,遂萌生了重修烟雨楼的愿望。他在《烟雨楼诗序》一文中,表露了这一愿望和不无苍凉的心情。
一年后,许焕领衔撰写并刻了“烟雨楼题名碑”,开始为重建烟雨楼做准备。“烟雨楼”三字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冀应龙书写。后来,这题名碑不知何故被埋入地下,直到1917年才被挖掘出来,现在镶嵌在湖心岛“清晖堂”的北墙上。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择日动工。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弹劾许焕为重修烟雨楼而动用国库,撤去了许焕的知府之职。重建烟雨楼之事也就不了了之。其实修葺烟雨楼花费不会太大,显然是有小人恶意中伤。
许焕重建烟雨楼的计划一搁就是十余年,直到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广宁人卢崇兴出任嘉兴知府,见城河有很大一部分已被淤塞,舟船来往、农田灌溉都十分困难。他就学当年赵瀛的做法,疏浚市河,把挖出来的土石杂草堆到南湖湖心岛上。他在《守禾日志》中说:“自城门下起,逐节挑浚。搬运瓦砾淤泥,东南两门卸烟雨楼空处……”湖心的小岛上又一次增加泥土,填高了地基,为重建烟雨楼打好了基础。
卢崇兴专门写了一篇《重建烟雨楼疏》,踌躇满志地说:“用告属城民吏,协力思襄,发筑残基,光复故宇。”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重建工程还未开始,卢崇兴就被调到台州。他虽不像许焕那样丢官,开浚城河的工程也勉强完工,但烟雨楼未能重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卢崇兴走后四年,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烟雨楼终于开始重建了。当时的嘉兴知府是袁国梓,但建议重建烟雨楼的却是他的副手嘉兴同知季舜有。知府不出头,也许是吸取了前任的教训。
据旧志载,季舜有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很得百姓信任。他在做石门知县时,拿出自己的俸禄,重修了大运河畔的古迹皂林驿,口碑极佳。
好事多磨,正当季舜有准备好好做一番事的时候,他又被调离了嘉兴。这次重修工程倒没有因此而停下来,但显然也受到了影响,直到四年后的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烟雨楼重建完成,当时的嘉兴知府是刘瑆。从许焕、卢崇兴到季舜有,前人栽了几十年树,到他这里总算是开花结果了。
嘉兴人对勇于任事的季舜有没有忘记,在烟雨楼落成后,专门为季舜有立了一块“季侯去思碑”,称颂季舜有重建烟雨楼的功德。
六
乾隆皇帝对南湖烟雨楼似乎有一种特殊感情。
乾隆帝一去嘉兴,就不由自主地迷恋上了风景优美的南湖,明爽秀丽的烟雨楼。他曾六下江南,每次都去嘉兴,八次登上烟雨楼,而且每次前去,都写有诗篇,以记其游。乾隆以烟雨楼为主题创作的古诗,多达33首。他把烟雨楼比作蓬莱仙岛、方壶仙境、水晶宫,对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烟雨风光赞叹不已,可见他对烟雨楼之爱。
南湖湖心岛上两座御碑亭内的碑石上,镌刻着乾隆六次下江南题咏南湖烟雨楼的十五首诗。清代许瑶光曾在烟雨楼东北建有小轩“亦方壶”,取名就出自乾隆第二次下江南题咏的《烟雨楼即景》中的诗句:“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荑清且都。”
在烟雨楼上,乾隆皇帝还召见了烟雨楼的设计者和创造者五代吴越文陵王钱元璙的后代,并同他一起在烟雨楼观景作诗唱和。这段史话,乾隆皇帝在《烟雨楼》诗中,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开始第一次南巡,从北京出发,至苏州后,自吴江到嘉兴,过嘉兴时驻跸在秀水县北教场大营,就是北门外杉青闸对面的御花园,而且乾隆帝指名要上烟雨楼。自此,烟雨楼开始关闭,禁止游人登楼。
为了迎接皇帝登临,嘉兴知府曾经对烟雨楼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整修后,烟雨楼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如烟雨楼主楼由以前坐南朝北、面对城垣改建成了南向而北负城郭。
中国自古就有“尊者坐北朝南”之说,嘉兴知府别出心裁,想借喻“改造门庭”,便将烟雨楼来了一个独特的“反轩”设计。烟雨楼在建造之初,为了能远眺嘉兴市区,门朝向北,其后置轩,为栖凤轩。自烟雨楼改成了朝南,紧靠烟雨楼大楼后的“栖凤轩”变成了在楼前,成了大楼前的一个装饰品,使烟雨楼显得更加雅致美观。
没想到这一有违传统的庭院结构,本是无心插柳之举,反倒备受时人青睐,蔚然成风。此后,江南大户人家新造私家庭院,在楼前必依照烟雨楼的式样,加上一个轩,将厢房侧置于房前,一度成为嘉兴建筑工艺上的一个特殊风格。
旧时烟雨楼的河埠在北畔堤上,就是竖立“鱼乐国碑”的地方。由于大楼改换了方向,原有的石埠失去了作用,于是在东岸堤上,重新建造了一座大石埠,与盐仓桥遥遥相对。
当时,在烟雨楼大楼前湖畔有两个亭子,分居左右,为浮玉亭和凝碧亭。在改建了大石埠后,因用围墙将烟雨楼和湖堤隔绝,这两个亭子就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于是,这二亭都被拆除,在其旧址旁改建了“凝碧阁”。烟雨楼前面的大士阁也改建在烟雨楼的侧面,改称“大阁殿”,额名小普陀。
七
嘉兴是金庸先生的故乡。
南湖的烟雨,轻柔缠绵、宁静包容,承载着金庸满满的侠骨柔情。金庸才情纵横的叙写,称霸武侠“江湖”数十载,江南水乡的场景时常出现在他的武侠世界中。他肆意挥洒英雄豪杰,动情抒发家国大义。
金庸用最温柔的文字,无不流露出浓浓的故乡情,书写着绵绵不尽的乡愁。毋庸置疑,故乡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意味着什么,有多么重要。乡愁滋养着他的浪漫情怀,也给了他“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侠骨风范。
武侠世界中的烟雨楼,竟然是真的存在,就连名字也不曾更改,就在嘉兴这座千年古城,让许多武侠迷惊奇不已。武林豪侠聚集南湖烟雨楼,中秋大战震惊武林,郭靖、黄蓉比武烟雨楼,烟雨楼也成为群侠会战的神话之地,令读者心生向往。
烟雨楼远离陆地,四周为水,可谓大隐隐于市,武林人士相聚江南,隐于小岛大战,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段神秘的武林传奇。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就有烟雨楼。于是,南湖烟雨楼成为华人心中的向往。金庸小说成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成就无数人的武侠梦。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曾在《陶庵梦忆》卷六记载:“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自古以来,烟雨楼就是嘉兴人心中的骄傲。
金庸也免不了俗,早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里,烟雨楼就已出场。“射雕三部曲”中,烟雨楼已是地标性建筑。这里曾是正邪两派的混战之地,此刻刀光剑影不再,而金庸笔下的江湖仍在。
无论是江南的燕子、杨柳与杏花,还是细雨中的小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事一人,都被金庸写进武侠江湖,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童年时的钱江潮涌,少年时的南湖烟雨,都成了金庸江湖传奇的时空场景。
《射雕英雄传》中的多条故事线交汇和多个人物出场,全都集中在烟雨楼上。第二回中,就在妙趣横生的烟雨楼,丘处机与江南七怪斗法,定下十八年后烟雨楼比武之约。为了一个承诺,“江南七怪”远走漠北,寻找郭靖,为少年郭靖种下“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种子。烟雨楼之约是整个故事起点,并贯穿全书,可谓是精彩纷呈,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1992年12月,离家44年后的金庸,应邀回到故乡参加母校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他重游南湖和烟雨楼,挥毫写下“旧地重游,烟雨如旧”。这满满的一湖烟雨,有风和日丽,也有风雨交加,全沸腾在他的心里或笔下。或许金庸从来就不曾离开烟雨楼,这里永远是他心中顶好的去处,也是他心中风雅至极的地方。
杏花春雨江南,书中数载乡愁。
故乡,是一个无比美好的字眼。金庸晚年曾说:“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八
乾隆一直惦记着烟雨楼,念念不忘。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后,终于下定决心,将烟雨楼搬到承德避暑山庄来。他命画师将南湖的烟雨楼描绘下来,回京后遂按烟雨楼意境,组织能工巧匠仿建,总花费豪银三万五千余两,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青莲岛上建造了中国第二座烟雨楼,又名烟波致爽。就这样,一座取其意境、求其神似的同名建筑诞生了。
有传说,当年乾隆曾微服南下,来到嘉兴烟雨楼寻找传闻中的亲生母亲,未果。他伫立于南湖边,放眼望去,湖色迷漫,烟雨楼挺立其间,似景似幻,心情顿时开阔起来。他回京后便令人在承德的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一座楼阁,也取名为“烟雨楼”,以怀母忆江南。
据《承德府志》记载:湖水自东北演迤而南至万树园之阳,净练澄空,沙堤曲径,如意洲在焉,其北为千林岛。后康熙将此岛更名为青莲岛,岛面积为240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正是烟雨楼。
承德烟雨楼,以南湖烟雨楼形制为蓝本,自南而北,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面皆窗,正面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云龙金匾“烟雨楼”。前为门殿,后有楼两层,红柱青瓦,门殿三楹,中为通道。门殿的北边有围廊,是常规的方形形状,同主楼的四面围廊相连。楼东为青阳书屋,是皇帝读书的地方,楼西为对山齐,两者均三间,楼、斋、书屋之间有游廊连通,自成精致的院落。
承德烟雨楼的布局紧凑,院落古朴挺拔,庄严肃穆。附属建筑一高一低,一远一近,一洞一庭,一山一水。凭栏远望,万树园、热河泉、永佑寺等历历在目。夏秋时湖中荷莲争妍,湖上雾漫,状若烟云,别有一番景色。
次年,新楼建好后,乾隆十分高兴,特作了一首七言律诗《烟雨楼》,其后四句是:
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
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芍荷香。
在乾隆看来,烟雨楼为山庄天地增添了文采。“天高地广文”,既含日月星辰的分布与运行,又包括山岳、河海、平原等地理状貌。烟雨楼地处清澈的澄湖之中,它与避暑山庄的自然环境很和谐,也像嘉兴烟雨楼一样,以其“雨意”“烟情”引人喜爱。
青莲岛因假山洞穴而增添了幽静,烟雨楼因翘檐松枝而增添了飞动,因白墙月门而增添了秀气,因回廊曲径而增添了含蓄。在山雨朦胧时,烟雨楼湖山尽洗,雨雾如烟,水空一色,天地不分,虚无缥缈得就像一个仙境。
sKX9cIS4utohunlrqmh55BkgSsjH+/ZKrdMKsRoccJ0=山庄秀美的湖光山色,众多的琼楼玉宇,吸引了大把的电影、电视剧导演,他们把山庄作为拍摄地,佳作频出,轰动全国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1998年,《还珠格格》刚刚播出就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回忆,而剧中“漱芳斋”的取景地正是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尔后,相继在这里拍摄了电视剧《打狗棍》《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以及电影《卧虎藏龙》《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等,多达50余部。
朦胧如纱,诗意如梦,这就是独属于江南烟雨的味道。笙歌漫漫,烟雨飘飘,行走在水波漫漫之地,这不得不让人想到江南的迷离与散淡,还有朦胧的烟雨。问江南大地,多少楼台烟雨中?
烟雨楼与历史同在,它不仅是一座古楼阁,更是一首永恒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有一种诗意独属于江南,那就是江南烟雨。每个人心里大都有一个江南梦,即使不曾抵达这个地方,也会感觉分外熟悉。
烟雨楼,一个让人沉醉留恋的地方。每一次登临,都能让人感受那份古老而又深沉的文化底蕴,领略到那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当然还有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美景。
我以为,如果说烟雨楼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存在,那么江南则是一种朦胧之美的虚幻表达。我不妨如此形容它:寓有形于无形,寓有声于无声,寓千言万语于万籁俱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