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旅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与实践平台。从现实逻辑来看,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备坚实的政策基础,其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和愿景深度契合;文旅业不仅激活了沿线区域空间的发展潜力,还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及地区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甘肃省是“一带一路”陆上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旅资源大省,如何更好地推动甘肃省文旅业融入并服务于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甘肃“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以及文旅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是甘肃省建设“一带一路”通道枢纽新高地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研究甘肃省文旅发展如何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通过阐述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逻辑,分析甘肃省文旅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践行路径。
关键词:甘肃省 文化和旅游业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作者简介:刘睿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平台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之下,中国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的重要渠道。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为中欧班列的成功运行及推动欧亚地区的贸易畅通、人员往来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熊丽:《“硬联通”与“软联通”互促互进》,中国政府网,2019年9月10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10/content_5428692.htm。】“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与我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已成为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严赋憬、陈炜伟:《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政府网,2023年8月24日,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8/content_6899977.htm。】甘肃省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也是“一带一路”陆上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时曾做出过明确的指示,强调甘肃省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沈丽莉:《抢抓最大机遇促进互利共赢》,《甘肃日报》,2021年9月6日。】文旅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手和实践平台,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来看,共建“一带一路”的65个国家中,近50个国家在2013—2019年入境旅游收入呈正向增长,其中“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家的增长率最为显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23—202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第82页。】甘肃省是我国西北河西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旅游资源。如何更好推动甘肃省文旅业融入并服务于国家战略,谋划用好这一“最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进一步发挥甘肃省文旅业的优势,实现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是甘肃省建设“一带一路”通道枢纽新高地的重要课题。
一、文献综述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学者们通过跨学科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从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文旅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及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一)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文旅业是“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学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旅业发展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受益。杜志雄和宋瑞(2018)提出,“一带一路”天然具有旅游属性,将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国际合作环境,推动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把多勋等(2019)探讨了“中国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建构的全球背景和跨境旅游发展背景,认为这一“廊道”有助于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跨境旅游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产业支撑。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动经济发展和合作,还能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和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文旅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张洪和吕倩(2018)实证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省市旅游效率的演进规律,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促进了沿线省市文旅资源配置合理化水平,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并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旅游业,推动了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何芙蓉和胡北明(2020)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法,进一步验证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沿线省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积极促进效应,这种促进效应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环境、完善旅游产业链、吸引旅游投资等路径实现。马丽君和邓思凡(2022)运用趋势线模型分析得出“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国民出境沿线国家旅游需求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丰富度、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造成这种促进效应空间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整体上看,“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吸引人才聚集、促进产业升级及激发旅游需求等多重途径,从多维度、多层次为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带来了积极影响。
三)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思路
秦晓楠等(2024)提出,交通设施和资源要素优化应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提升关键。唐睿等(2018)提出要加强政府战略指引、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发展边疆旅游、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王娟娟和杨冰如(2020)认为,创新对接“一带一路”市场的机制有助于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经济效率,提出要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旅游产业链;杨海龙等(2023)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研究“一带一路”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应当建立区域间绿色低碳旅游协同机制,进一步打造“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国际旅游示范工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优化,也要加强政府引导、企业竞争力提升及市场机制的创新,还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旅游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大多以面向规律探索的方法论指引为视角,以定量分析为主,较少关注到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实际面临的问题,缺乏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特定区域文旅业发展实践的指导意义。甘肃省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发挥文旅资源禀赋优势是推动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梳理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文旅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践行路径。以此作为面向具体区域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实践的有益探索。
二、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逻辑
文旅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与实践平台,也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文旅业通过有效利用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国家及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开辟新路径、注入新活力。
一)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正式确立了我国18个省市作为“一带一路”中国段的重要节点。文件强调,应以点带面,强化政策扶持,促进沿线省份的互联互通与协调发展,深化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通过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沿线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文旅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任务部署,为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在地方政府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积极贯彻中央的号召,并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挖掘与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地区从单一旅游带向综合经济群转变,持续放大“一带一路”的文旅发展红利。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我国通过构建合作机制、拓展市场开发、加强互联互通等政策为“一带一路”文旅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截至2023年9月,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双向旅游交流规模超过5000万人次。【杨劲松:《“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 旅游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年9月14日, https://www.ctnews.com.cn/dwjl/content/2023-09/14/content_149392.html。】在签证政策整体宽松的大环境下,“一带一路”文旅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二)文旅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度契合的使命及愿景
“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874cb531a5787ccd61a1ff2fff69b3376098fd30149102885e621ee1a95c70ac,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提升人民福祉。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而文化旅游业是美丽事业、是幸福产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实践来看,文旅发展能实现社会福祉的整体提升,是推动脱贫攻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文旅产业的功能演进视角来看,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催生了文旅产业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新使命,文化旅游功能已从单一的经济功能逐渐拓展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旅游所蕴含的幸福本质与文化的幸福根源相互交融,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旅游的社会功能,还树立了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推动富民惠民乐民的综合效应形成。这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初衷与目标高度契合,共同构筑了文旅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坚实基础。
三)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激活了区域空间的发展潜力
旅游外交能够增进彼此的文化理解,具有天然的“和平属性”,文旅发展是国际上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世界文化遗产约占全球总量的80%,为我国文旅业在区域空间结构广泛布局与国内外市场的深度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叶奕宏:《历史在这里传唱——“一带一路”的文明“火种”》,中国气象局官网,2023年10月17日, https://www.cma.gov.cn/ydyl/202310/t20231017_5830903.html。】在区域空间结构布局上,“一带一路”国内沿线省市所构成的“点”,与铁路、公路、能源管道等构成的“轴”,以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形成的“面”,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且复杂的空间体系,使得“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散点式的多元分布特征。同时,文旅业作为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关键切入点,在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旅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能够推动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与互补,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毛丽娟等,2024)。文旅业不仅能够增强地区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更能发挥显著聚集力和扩散效应,有效带动沿线其他地区协同发展,推动共同构建更为紧密、高效的合作与发展体系。
四)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为各沿线国家和地区打破文化壁垒,推动文旅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文旅产品的交流与创新,构建了一个国际性、公共性的合作平台。同时,结合“一带一路”的布局,各国各地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制定发展策略,实现本国文旅产业多层次、多形式的融合,推动不同民族文旅元素的互通互融,从而增加了沿线国家通过该倡议可能获得的收益,提升了民族自信和尊严。此外,良好的双边关系对于外国游客赴我国的入境旅游具有促进作用。积极的外交关系有助于实现出入境游客的便利往来,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会偏好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环境,积极的双边关系为文旅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徐紫嫣,2021)。
三、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大通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甘肃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占比从2013年的62.2%升至2022年的66.3%。【石丹丹:《丝绸古道换新颜——甘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综述》,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年10月17日,https://www.gansu.gov.cn/gsszf/gsyw/202310/173779734.shtml。】为便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员和物资往来,自2013年以来,甘肃省累计开通运营国际班列线路21条,“兰州号”“天马号”“嘉峪关号”“金张掖号”等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多式联运常态化运营。2022年,甘肃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值376.3亿元,同比增长24.3%;截至2023年8月,甘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实际投资的企业共53家,累计实际投资额占全省对外累计实际投资总额的16%。【周春媚:《抢抓机遇 甘肃锚定建设“一带一路”黄金通道》,证券时报网,2023年9月11日,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975070.html。】日益加深的经贸往来与经济联系,为甘肃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一)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日渐明朗
自2014年起,甘肃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禀赋优势,对照党中央对甘肃省在新时代的定位要求,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顶层设计规划(见表1)。整体上看,这些文件不仅涵盖不同年份的短期目标,也包含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形成了系统性、连贯性的战略体系;政策文件高度重视资源整合与产业联动,通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整合联动线路体系等方式,致力于整合全省、周边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旅资源,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政策文件高度突出文化与旅游的双轮驱动,无论是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战略平台,还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资源数据云平台,都体现了甘肃省在推进文旅融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决心,为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中国元素”随“一带一路”走向全球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
2021年《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个龙头”(敦煌文化)、“两大枢纽”(发挥兰州省会城市和中国西北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把敦煌建设成丝绸之路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四区集聚”(以敦煌为核心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产业集聚区;以兰州为核心打造“中国黄河之都”都市文旅产业集聚区;以天水为核心打造“陇东南始祖文化旅游经济区”;以临夏、甘南城镇群为依托,打造绚丽民族风特色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区)、“四带拓展”(以“交响丝路”为品牌IP的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旅游示范带、以“锦绣黄河”为品牌IP的黄河文化旅游示范带、以“壮美长城”为品牌IP的长城文化旅游示范带和以“追梦长征”为品牌IP的红色文化旅游带)的文旅发展新格局《甘肃省“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搭建“空中丝绸之路快线”;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合作联袂打造“环西部火车游”陆上丝绸之路品牌,连接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大环线;坚持“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坚持“请进来”,启动实施在华外国人入境游行动;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得。
二)交通枢纽建设持续推进,中欧班列为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
中欧班列是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和文化合作的重要载体。自2011年正式运行以来,凭借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的比较优势,中欧班列快速发展。甘肃省是我国河西走廊上的重要交通节点,自中欧班列开通以来,甘肃省先后开通“兰州号”“天马号”“嘉峪关号”“金张掖号”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成为甘肃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甘肃与欧洲的重要物流通道。自2014年起,甘肃省成功开拓了五条国际货运班列,分别连接中欧、中亚、南亚,涵盖公铁联运、陆海新通道以及“中吉乌”中亚新通道,覆盖欧洲和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马如娟:《新通道构建发展新格局——甘肃省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行综述》,中国甘肃网,2021年9月23日,https://gansu.gscn.com.cn/system/2021/09/23/012646532.shtml。】通过交通枢纽建设,目前甘肃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国际物流中转枢纽和国际贸易物资集散中心,充分发挥了铁路运输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中欧班列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一条人文交流的纽带,不仅加强了甘肃省与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合作,也为甘肃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口通道。随着班列的常态化运行,越来越多的海外仓建立运营,缩短了甘味产品、甘肃文创、甘肃制造组团“出海”的距离,有效带动甘肃省与中亚、欧洲等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甘肃省物流、仓储、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中欧班列运输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甘肃省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强劲拉动文旅产业和经贸交流,为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三)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甘肃省文旅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甘肃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传播的“甘肃窗口”。甘肃省地处陆上丝绸之路黄金段和“一带一路”的枢纽位置,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位居全国第二位。【施秀萍:《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写在甘肃省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国家文物局官网,2024年2月22日,http://www.ncha.gov.cn/art/2024/2/22/art_722_187218.html。】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合点,甘肃省内的敦煌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作用巨大。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新华社:《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中国政府网,2019年8月,https://www.gov.cn/xinwen/2019-08/22/content_5423551.htm?eqid=a483913f00036f1600000003645b0949。】受益于这些极为丰富的文旅资源,甘肃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为龙头,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国际性节会平台,积极推进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旅游推广。2016年以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连年举办,深化了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展示甘肃新形象、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获得“当代丝路上的万国博览会”“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等美誉。近年来,甘肃省相继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旅游节、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等重大文化节,为深化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甘肃省大力实施文化“千帆出海”行动,与60多个国家在线开展“欢乐春节”系列演播活动,组织庆阳香包等非遗项目赴沙特阿拉伯展演展示,让“陇原味道”“丝路印记”和“敦煌风景”成为甘肃省文旅业发展的靓丽名片,不断放大文旅产业的综合效应(施秀萍,2024)。“十三五”期间,全省实施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项目481个,参与人员达到4138人次,入境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8%和50.4%,年均分别增长38%和43%。【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2021年11月30日,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gs/202111/t20211130_929437.htm。】甘肃省累计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和30%,文旅产业已经成为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中的首位产业。【陈卫中:《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构建敦煌文化制高点 打造丝路旅游枢纽站》,中国甘肃网,2021年8月17日,https://gansu.gscn.com.cn/system/2021/08/17/012629826.shtml。】
自“十四五”时期开始,甘肃省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入境免签权、外籍人士144小时落地免签政策,同时推动实施敦煌文化工程,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发挥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地位,以国际化视野打造“一带一路”旅游大环线,用文化事业引领文旅产业,推动大型文旅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从入境游数据来看,近年来,甘肃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逐年增加,甘肃省文旅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甘肃省已成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样板、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枢纽站以及中国文化旅游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
四、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下,甘肃省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成为“一带一路”黄金段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文旅市场持续发力、频频“出圈”。但是受资源禀赋约束和发展阶段限制,甘肃省文旅业在自身建设与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还存在着短板。
一)交通通达性仍然有待提升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众多,四周被群山环抱,有着全国最为复杂的地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决定了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了以省会兰州市为核心,以兰新和陇海铁路为枢纽的纵贯全省的铁路交通网络,但是省内武威市、金昌市等地的快速铁路运力仍然匮乏。省内高铁网络布局不足,使得游客在甘肃省旅游的体验感下降,影响了景点的游客数量。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比如雅丹魔鬼城,目前游客到达的方式只能是到达敦煌后再乘坐汽车前往,较长的耗时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而对于打造“文化制高点”的敦煌来说,目前也只开通了北京市、上海市等少数几个城市的有限数量的航班。整体来看,受到地形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甘肃省丰富的文旅资源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二)游客接待能力还较为有限
甘肃省虽然文旅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客流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在“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暑假等时间段内较为集中,这导致了热门旅游景区“一床难求”和“吃泡面的热水没抢上”“停车难、行车难、打车难、如厕难、住宿难”等“老大难”问题较为集中。受制于文物保护和地理环境限制,在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麦积山石窟、玉门关遗址、雅丹魔鬼城、嘉峪关等热门景区,并没有大规模的接待能力。接待能力的匮乏又导致餐饮、住宿的消费不足,大大降低了文旅消费对当地居民收入的拉动效应。此外,甘肃省政务服务网公开数据显示,就国际游客而言,目前全省的五星级酒店只有两家,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在全省的分布也不均衡。酒店接待能力是衡量文旅产业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尤其是星级酒店,甘肃省的酒店接待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省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端,正在从内陆地区变成对外开发的前沿,境外游客势必会越来越多,住宿接待能力,尤其是按照行业国际标准打造的酒店数量不足,可能会对甘肃省文旅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造成掣肘。
三)文旅资源产业化开发不够
2023年,甘肃省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45.8亿元,分别较2022年同期增长187.8%、312.9%,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4%和102.4%,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游客人均贡献的旅游收入只有707.68元。【施秀萍、何佳睿:《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成绩喜人 全省去年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745.8亿元》,中国甘肃网,2024年1月19日,https://gansu.gscn.com.cn/system/2024/01/17/013084976.shtml。】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滞后,游客消费场景不足,以及文旅消费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这些是造成旅游收入贡献较低的主要原因,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旅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水平较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景区周围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限制,无法为游客过夜提供足够的住宿资源;二是文旅产品的特色化开发不足,高附加值的文旅产品不多;三是大型文旅开发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目前甘肃省已经成立了甘肃文旅产业投资集团来统筹全省的文旅资源开发,但全省的文旅资源依然存在碎片化开发的现象,没有形成合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文旅产业的深度开发,提高文旅产业的附加值。要把甘肃省文旅产业放到全球竞争的高度来通盘考虑,不断提高甘肃省文旅产业的产业开发水平,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对当地居民增收和就业的带动效应。
四)文旅业全球推介能力不强
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互融催生了跨语言文化传播在提升文旅资源价值认知中的重要性。从一些全球著名旅游景点的全球推介做法来看,跨语言文化传播多是通过宏观层面的跨国文化传播与微观层面的商务咨询和品牌建设渠道来实现。甘肃省文旅资源丰富,在全球都具有独特的符号,但由于全省层面的区域文旅联合体尚未构成,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跨省区旅游项目开发、营销与综合服务网络尚末形成,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品牌推广手段,文旅宣传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活、生动,未突出其能激发大众到甘肃省旅游的理念和着力点,在联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上推销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的形象与持续的轰动效应,导致甘肃省的文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甘肃省文旅的全球推介能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介不足,制约了甘肃省文旅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发挥。
五、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践行路径
(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甘肃省文旅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支撑。为此,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省内高等级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在甘肃省“三廊六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以省会兰州市为中心的纵贯东西、联通南北、陆海空联动的放射性快速交通网建设。稳步推进省内城市群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畅通地级市间和与外省市的高速通道,有序推动城市交通繁忙路段、共线路段的扩容改造,多举措提升省内交通的便利性。二是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通达性。目前,甘肃省内共有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敦煌莫高窟国际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西峰机场、张掖甘州机场、金昌金川机场、天水麦积山机场、甘南夏河机场8个主要机场。但以国内航班为主,国际航班的占比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班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推动甘肃省文旅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加快推进现有机场的扩建、迁建和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平急两用的支线机场。此外,也要加强与国内重要航空枢纽,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等地机场合作,增加国际航班到甘肃中转航班的数量。同时,考虑到“第五航权”对机场发展的巨大作用,相关主管部门也应该推动甘肃省内的更多机场获批“第五航权”,从而为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三是提升重点旅游景区的住宿接待能力。由于甘肃省文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大量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地”,对甘肃省文旅业在面对大流量客流时的接待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升住宿接待能力需要有创新的思维,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协同发力。第一,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维护外地来甘肃游客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针对游客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各场所的安全运营,打造安全稳定的文旅环境;第二,行业协会也要充分发挥好培训作用,比如制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完善从预定、接待、住宿、导览和餐饮、娱乐等全流程的服务标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第三,企业也需要加强硬件设施的维修保养,优化现有景区的全景图、导览图、指示牌等标识系统,延长开放时间或者是设置弹性化的预约观赏服务,加强对停车场、卫生间、休息设施和援助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夏杰长、徐金海,2017)。
二)推动沿线国家(地区)居民交流合作
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为文旅业发展创造重要条件。为此,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在政策层面寻求国家支持,扩大支持“落地签”的受理地点和受益人群。人员往来的便利化是推动甘肃省文旅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手段,自2023年8月28日起,甘肃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正式开启口岸签证业务的受理工作,旨在为特定紧急需求的外籍人员签发包括乘务、访问、团体旅游、商务、探亲、人才交流以及私人事务在内的七种类型口岸签证。该措施实施之后,特定外籍人员可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享受“落地签”。下一步可进一步扩大特定外籍人员的范围,加强与境内外旅行社的合作,对在甘肃的跨国企业、商务人员和外籍游客,提供落地签服务,多方面吸引外籍游客到甘肃旅游,为来甘肃的游客提供便利化的服务。二是在加快与沿线国家人员往来的基础上,推动甘肃省文旅业“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方面,提升甘肃省文旅资源的全球推介能力,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将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和沉浸式的文旅资源传播话语体系(夏杰长、叶紫青,2023)。大力推广敦煌文化“走出去”,提升沿线国家民众对敦煌文化的认同和信任,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权威媒体建立跨国层面的沟通联系交流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和境外旅行社和文旅开发企业、教育部门和全球文旅组织的合作,以文化保护为主线,策划组织一批宣传推广活动。三是高度重视文化的国际传播,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冲突。文旅“引进来”与“走出去”涉及文化的跨国传播问题,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国际传播,树立我们良好的大国形象。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中,要特别注重舆论话语权的掌握,尤其是文旅企业,要制定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策略。要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在经营中要熟悉当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冲突。加强对当地法律体系,尤其是劳工法、环境标准、土地法和财税等与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了解及掌握。遵守国际通用的防腐败和反贿赂条款,做到守法经营,合规运营,不落人口实。制定好相应的预案和应对机制,一旦发生舆情风险,能够迅速应对。
三)创新产业开发的模式
创新产业开发模式是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创新合作模式,可以以敦煌文化为载体,精心挑选一批重点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文化产业园区和文旅融合示范区。二是创新文旅业务的传播方式,加强对甘肃省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数字技术为文旅资源的传播和保护赋能。大力推动甘肃省文旅资源“上云用数赋能”,为甘肃省文旅业插上数字化和智慧化的翅膀。比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敦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共享,扩充“数字敦煌”资源库,把本地文化要素与热门游戏、影视作品结合起来,推动甘肃省文旅资源“出圈”。三是利用产业化思维不断提升甘肃省文旅产业附加值。在文旅产品的开发中,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产品开发上,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将地方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设计一批实用功能与观赏功能兼具的文创产品;在拉动效应上,要把文旅产业化开发与当前的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当地农户参与文旅资源开发;在打造文旅品牌上,要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符号突出、产业附加值较高和辐射带动力较强的精品示范工程,最终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参与和多业融合的文旅产业生态体系。
四)加强对甘肃省文旅的全球推广
加强对甘肃省文旅的全球推广旨在推动文旅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是要丰富当前各类境外投资服务平台的功能。要大力推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敦煌模式”,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增进理解;要加强政企合作,由文旅部门牵头,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或者是第三方机构提供推广服务;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跨部门的协调合作。二是要讲好甘肃省文旅故事,扩大“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全球影响力。要以讲好甘肃文旅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为切入点,扩大甘肃文旅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为着力点,深入剖析国际市场,全面把握国际旅游市场对甘肃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期望。充分发挥学术界、文旅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合力,对甘肃省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提炼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元素和旅游亮点,利用元宇宙、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甘肃省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创新转化,打造独具匠心的品牌特色与产品优势。通过与国际知名旅游机构、国际知名品牌、媒体的跨界合作,共同开发跨境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品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要高效运维甘肃省文旅的海外融媒体矩阵,丰富线上内容、推动线上引客保持甘肃省文旅业在海外融媒体矩阵的活跃度。不仅是加强甘肃省国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更是吸引潜在国际游客的高效途径。要加强国际媒体账号的管理与运营,持续优化图文与视频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紧跟社会热点、敏锐洞察国际舆论走向,推动文旅宣传工作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精准把握宣传的维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同时加强内容的故事性和互动性;以真挚的情感传递文旅的温度,积极回应国际用户的关切与期待,精心策划并推出一系列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短视频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助推线上引客。
参考文献:
1.杜志雄、宋瑞:《“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以嘉峪关市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把多勋、王瑞、陈芳婷:《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构建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
3.张洪、吕倩:《“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效率演进研究》,《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16期。
4.何芙蓉、胡北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评估——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3期。
5.马丽君、邓思凡:《“一带一路”对国民出境沿线国家旅游需求的促进效应——基于网络关注度的分析与评价》,《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1期。
6.秦晓楠、王悦、韩苗苗:《“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价》,《地理科学》,2024年第1期。
7.唐睿、冯斐、冯学钢:《“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吗?——基于双重差分的实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8.王娟娟、杨冰如:《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中国流通经济》,2020年第1期。
9.杨海龙、孙业红、崔莉:《“一带一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生态文明视角》,《旅游学刊》,2023年第5期。
10.毛丽娟、夏杰长、谢伟伟:《江西融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策略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
11.徐紫嫣:《旅游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路径与政策思路》,《企业经济》,2021年第10期。
12.施秀萍:《彰显文化力量讲好甘肃故事》,《甘肃日报》,2024年7月9日。
13.徐金海、夏杰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现代旅游业体系构建》,《社会科学家》,2023年第8期。
14.夏杰长、徐金海:《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河北学刊》,2017年第3期。
15.夏杰长、叶紫青:《共生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23年第10期。
16.Yue, L. Wei, G. and Ka, Z., 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mote Bilateral Political Relations?,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29, No.5, 2021.
责任编辑:郭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