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在之江文化中心浙江新图书馆参加一个公益讲座,讲座的题目是:人人都能演讲。要高质量地沟通与交流并不容易,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些反馈与练习。于是,讲完课后,老师叫听众们上去分享一下心得。
坦率地说,对于技巧类的课程,我一般不抱太大的期望。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最后时间的分享,却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女听众,主动上去给我们分享了五分钟。她是一位高校的老师,年龄四十出头,分享过程中略带陕西口音,增加了许多生动气息。她说,自己不会演讲,但她想分享两件小事给大家听。
第一件事,与伞有关。有一次她在学校授完课回家,途中忽然下起了雨。没有雨具,她干脆选择在雨中漫步。老师的浪漫天性让她觉得,与其狼狈地躲雨,不如在雨中从容步行。走着走着,忽然发现雨停了,她抬头一看,原来不知不觉中,身后有人给她打了一把伞。她回头,见身后一位男生正用力撑着伞,他自己身上湿了一大片。
她礼貌地问:“同学,你是?不用管我,我已经淋湿了,不要紧的。我本来就是想在雨中走走,挺不错的。”男生说:“老师,没关系,您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您一定得让我替您撑伞,哪怕我身上湿了也没有关系。我马上要毕业了,报答您的机会也不多了”。
报答?她用疑惑的眼神问男生。男生说:“是这样的,我刚入校没多久,就生了一场病。住院的那天,是您忙前忙后,跑了大半天。您可能已经忘了我,可对我来说,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很想感谢您,但一直没有机会。我马上毕业了,您就让我替您撑一次伞吧。”
这位老师分享的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让她感动了好久。
另一件事,也与伞有关。那是她在小学时的事情。
她妈妈在校办厂里面工作,离家大概有四五公里的路。那也是一个雨天,她放学回家后,屋外下起了倾盆大雨。她想起妈妈回家一定会淋雨,于是急忙拿着一把伞,往妈妈上班的厂房赶去。
在校办厂门口,她焦急地等着妈妈出来。她发现,也有好多送雨具的家属,站在门口接家人回家。人一个一个往外走,她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妈妈的身影。
“囡!你怎么来了?”她忽然听到妈妈的声音。显然,看到她来送伞,妈妈非常意外。一路上,妈妈责备她:这么大的雨,一个小孩不该一个人出来,没伞不要紧,妈妈自己会想办法回家的。她相信,哪怕没有带伞,妈妈也会急着赶回家给她做饭,因为妈妈怕她饿着。
那天,母女二人同撑一把伞,和在学校的情景一样,同一把伞下的两个人身上都淋湿了。但她知道,妈妈的内心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与她们同行的工友中,有几个的家属也去送伞了,但去的都是大人。而她是这些送伞人中唯一的一个小孩,这也是她妈妈一直引以为傲的事。
她的演讲,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虽然时间不长,语气也很平淡,但她所传递的那份温情,让人感到温暖。或许,这才是演讲的最高境界吧。
散场后,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小事,也与伞有关。掐指算来,大概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上中学期间是住校的,对刚刚离开家庭怀抱的我,母亲自然十分牵挂。有一个周末回家时,我母亲给我讲了一件事。
母亲说,上周,有一个雨天,有一个小年轻,年龄与我相仿,在我家屋檐下避雨。母亲问他去哪里,要找谁,对方一直没有说话。于是,母亲到屋内拿了一把雨伞给他,说:“这把伞你带上,拿去,不用还了,赶紧回家。”那个年轻人一言不发,似乎心事重重,默默地接了伞,匆匆走了。
具体的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但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在讲完事情经过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当时在想,要是你在外面遇到难处,有好心人帮助,那该多好。看到他,我就想到了你。”
其实,我特别想把这个故事也分享给那位女老师。希望她以后分享关于她的两把伞的故事时,能把我这把伞的故事也讲给大家听。可惜,由于大家都是初次相见,未及时交流,便已匆匆散场。
但我想,这世间,遮风挡雨,传递温情的伞,何止三把呢?对于演讲而言,我确定,这些真实感人的小故事,远比任何演讲技巧都要高明得多。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编: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