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朦胧胧、朝雾飘飘的旷原之野,白鹭来了。她们像来自蓬莱仙境的沉默舞者,又像游历江湖、浅吟低唱的诗人。她们以辽阔的苍穹为背景,以一首流传恒久的唐诗为引子,挟裹一股古朴之风翩跹而来。白鹭“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不长不短、不浓不淡、不艳不素”,这是它的外形。白鹭不依附它物而生,崇尚自食其力,清清白白甘居烟雨一隅,并把曼妙身影连缀成诗歌,再用飞翔谱成悠然和畅的田园音符,这应是她的内心。
白鹭入诗,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如诗经《国风·宛丘》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周颂·振鹭》之“振鹭于飞,于彼西雍”等。唐宋时期留下脍炙人口的白鹭诗就更多了,比如“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是南宋诗人虞似良描绘的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画面中,飞来飞去不能止息的白鹭,用翅膀勾勒了一个春雨潇潇,人们不违农时的农耕生活场景。
家乡有长江,江边多白鹭。记得有次适逢农谚所云“初八二十三,一天二个干”的大枯潮时期,两岸江堤仿佛宽了许多,而喘息不停的江水矮了一圈又一圈,直至把江心一处长年淤积的沙地被淘洗出来。一群白鹭正好在大江之上显露身手,它们时而昂首对天,学古人把酒临风;时而激情于江风之弦载歌载舞,直把江心当成了水上踏歌的乐园。此刻我的目光,仿佛像撒开去的渔网,打捞不了江刀和鲥鱼,却能将眼前风物一网打尽。
有鹭鸥的水,一定是活水。在我客居的小河之畔,常见有人执竿垂钓。雨中,他们不再是青箬笠、绿蓑衣,而是撑着遮风挡雨的轻便天堂伞。但白鹭还是当年西塞山前飞来的白鹭,倘若写《渔歌子》的张志和老先生隔空路过,不知仍否捋着胡须,长吟短咏一番。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这首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白鹭》诗,似乎写出了白鹭比白居易更孤独、沉郁的心绪。因为它除了飞翔和捕食外,常常若有所思地呆立那里,它在想什么呢?有次去太湖采风,见过一只成年白鹭站立在高高的香樟树冠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远方。而镜头下方的枝丫上有窝刚出生的幼鹭,正张着小嘴、扇着猩红色的小翅膀嗷嗷待哺。每隔上十分钟的辰光,母鹭就会采食而来,逐个口对口喂饲。原来,这只披着饰羽做了父亲的白鹭,在守护家人,为生活思考。
白鹭的白,有别于白鹅、白头鸟的白。它应属于诗仙李太白的白、中国画留白的白。具体表现在:从头到尾,没有一丝杂念的纷扰。若在逆光下展翅于青绿之丛,洁白如雪的羽毛或被衬托得纤毫毕现。远远望去,宛若琪花玉树的枝叶、又如敬献的吉祥哈达,亦像卧龙手中代表智慧的羽扇。这炫目的、才被晨阳浸润过的那种纯粹,简直是对内心苍白和阴暗的控诉,它在赋予你诗情满怀的同时,又给你眼瞳审美的尊严。
责编: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