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风的散文集《桃花渡》取自文集中一篇散文的名字,书名与散文名有囊括四海之意,滋润九州之心。特别是“渡”,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当年项羽兵败,虽有渡船,却不渡河,给历史留下永远的回味。作者凭着自己的武学思想,开散文之新风,似山空月明,旷亮无比。
桃花渡只渡人,不渡船。“欸爷渡人,不分人之亲疏、水之冷暖,寒冬腊月,他也去。”这段话堪与《秋江待渡图》媲美。远处绵延不绝的群山,近处树木一簇,树下有几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隐约约有一叶小舟,那就是待渡的希望。《桃花渡》中,有个傻女人背上还在吃奶的孩子,牵着年幼的女儿默默出逃的场景,让人唏嘘不已。那个饱受家暴的女人,在无人渡的情况下,选择自渡——“以少有的智慧将阎王般的男人灌醉。她背上绑着尚在吃奶的儿子,手里牵着唯一伶俐的女儿,跋山涉水,落荒而逃。”
自渡与渡人,并非这篇散文的全部内核。作者高明之处,对“红”的描写,亦是让人过目不忘。红,即那个饱受家暴的女人出逃带走的女儿,她长大后,不愿与伤害自己母亲的父亲阎女婿见面。“红到底没有见他,却是托人送来不少孝敬。阎女婿黑着脸收下,随即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短短两句把父女间的复杂情感,写得如冬之色,惨淡凛冽。
童年是很多作家的精神原乡,也是某些作家的噩梦。三毛在《一生的战役》中,写到她与父亲一生相近又不能相处的矛rLB6HH0tT829N22cBZPRtw==盾:“这一生,我一直很怕你,怕你下班时看我一眼之后,那口必然的叹气。”作家荆棘的继母将一些蛋糕锁在书房里,任其腐烂,饲喂红头绿蝇,也不肯拿出来与孩子们共享。童年的阴影往往给人的伤害非常大。童年时代,杨如风和红共享桃花渡乐园,但他们走向了不同的未来。就像小说《我的安东尼亚》主人公说:“假如我像你一样住在这儿,情形就不同了。生活对你将很安逸,对我们却不那么容易。”杨如风和红,一个考上大学,一个失去了家乡以及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是智商的原因,而是家庭所致。
父母对孩子的恩赐,实际上都是一些小事,却能让孩子温暖一生,也受益终身。《桃花渡》中的“红”,就没有走出童年的阴影,她拒绝与生父见面,如今不知她是否与过去妥协、和解。当然即便她要与过去妥协、和解,也是不能完全做到了,因为我听作者讲过,她的父亲已经不在世了。
《桃花渡》是一篇不长的散文,却可以当作时代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有变动时代的思想感情,有家庭原因给孩子造成的童年阴影。它反映的人性,是深邃的,又似乎是昙花一现的。而从红的父亲身上,我读出的邪恶与其说是存在于人类外界环境中,不如说是存在于他的内心里。这种从艺术上折射人类自身及四周环境的镜子,有点类似《桃花源记》,它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我想,文学最高的表现,不正是如此吗?
杨如风的散文有一种不同的格局与意境,如流动的诗、变化的云,洋溢着清秀、细腻、诚挚的醇厚之美。作品富有中国式的灵魂与特色,又具有欧美随笔式的严谨。其写作手法,似拿着一根穿珠线,穿一颗,算一颗,就那么直穿到底,颇有自己的风格与味道。譬如《三背的蛇》,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抒情能力。作品布局似小说一样严谨,一层深似一层,一层高似一层,深到无可再深,高到无可再高,忽然来个峰回路转,另外创造一个奇境。
杨如风像武侠小说中的剑客,招招剑如飞凤,闪闪绽放青光,将散文语言打磨得精练、准确,于奔放中跌宕起伏,于坚实中奇谲恣肆。《春天》写得活跃异常,交织着无限的光和影。那种荡漾在字里行间的机智的微笑,有似青春大泽,万卉初葩,呈现出一片迷人气息。《茶楼听冬》文辞之美,有如细心琢磨之美玉,透剔晶莹,宝光焕发;又如吕纯阳的指头,触到山石变成黄金,一见便知是一位斫轮老手。《沿途》好似一幅清淡、雅丽的水彩画,又宛如一首意境深远的散文诗。我惊叹于他写得如此跳脱、如此雅致,让笔下的风景慢慢铺成绚丽的图画,似一座秀丽的、盛开着鲜花的花园,徜徉其中,感觉到满满的爱意。就像武侠小说中最厉害的武功,最后也敌不过一个“侠”,最经典的文学,无非是传递爱。“爱”不是一两人的事,而是一种超越尘俗和悲悯同情的爱,让人们心中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
好的散文似关公的大刀,虽然厚重,刀刃却只是薄薄一片。精髓所在,片言万代。序言认为,“杨如风的散文风格鲜明,他虽然有意向自己的故乡落笔,却并不受‘小地方’的局限,反而凸显出大格局来,有一种很强的突破精神”。杨如风散文集《桃花渡》,令人一见倾心,不忍释卷。读来让人身心舒畅、澄静,亦有神观飞越之快,宛如走进桃花渡清新秀丽之地,听到一位远方游子那真挚、诚实的歌声。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