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育人的形式与内容

2024-10-14 00:00周润华吴文林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10期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育人功能的形式与内容有很多,透析其表达的契机、缘由、效果等,可以在广度、深度、力度等维度促进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和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 育人形式与内容 课堂教学

一、穿插“背景”

朗读《出师表》时,我们在语气上要既恭敬又恳切,因为诸葛亮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他的身份既是臣子,又是德高望重的长辈——作为臣子,对后主刘禅陈情言事需要精准地把握分寸,重在晓之以理;身为长辈,向晚辈建言献策,侧重动之以情。

出示背景资料:后主刘禅在蜀汉政权灭亡后投降了曹魏,依然不改其平庸无为的本性,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刘禅的乐而忘本不仅成为成语“乐不思蜀”的典故,而且也让“阿斗”成为“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此处的背景知识穿插有助于学生理解诸葛亮与后主刘禅的关系,再结合助学系统中课后注释的补充说明,学生就更能理解“表”这种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的特别之处了,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二、适度“引读”

此处的“引读”,是指教师根据文本的写作特质和教学的需求,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加以独具匠心的点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关联性思考。读前的启发性“引读”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将自由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引向课堂教学的更深处。

《虽有嘉肴》一文就可以采用“引读”的方式助力理解。

1.教师出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在这首诗中对自己的儿子说了些什么?

课堂预设:

(1)诗意:古人做学问是全力而为的,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有所收获。从静态的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归根结底是表面的,要想理解知识的真谛和领悟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结果。

(2)少年时不勤奋发力、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将来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3)做学问应当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4)陆游是想告诫自己的儿子:要珍惜少年时的宝贵光阴好好学习,莫要辜负了青春年华,否则将会一事无成。同时,也要将实践放在首位,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

3.顺势牵引:“学习”与“实践”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如此一来,陆游通过诗歌传达给儿子的思想教育就显得自然而妥帖,学生也因此受到了精神层面的洗礼。

三、引入“比读”

比读,是指将内容和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既可以“求大同”,也可以“存小异”。比读课文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深刻、鉴赏更独到。

《大道之行也》一文的教学应在完成朗读、译读、品读这三个环节后,开展比读,为理解课文的主旨锦上添花。

1.教师先介绍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孔子在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后,目睹鲁国的礼崩乐坏,认为自己时运不济,没有赶上大道实行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所以对“大同社会”念念不忘。

2.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请学生找出两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对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讲信修睦”对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男有分,女有归”对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对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3.所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就像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太平盛世。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开心、快乐。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比读手法的引入,有助于学生理解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能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文本内容,进而探寻其思想价值。

四、联读“写法”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是去赏雪的,应对雪景做详细的描绘,何以区区两句就结束了?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此处就必须联读“白描”这种写法。

1.白描属于描写方法的范畴,其精妙之处在于用质朴的文字表现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事物的形象。其特点在于语言简练,只写轮廓。

2.用白描写人时,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如寿镜吾、范爱农、藤野先生;用白描绘景时,只需精练的文字,鲜明的画面便跃然纸上;用白描记事时,简约的表达就能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鲁迅笔下关于阿长的一些琐事,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淡妆”是轻描淡写的白描,“浓抹”则是大张旗鼓的渲染烘托,两种描写技法相得益彰。

4.教材中白描手法的精彩演绎令学生目不暇接:《三峡》中写山的连绵不断时用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予以呈现,写水的汪洋恣肆时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予以传达;《湖心亭看雪》最为读者称道的就是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西湖雪景寂静、空旷、苍茫的特点,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表达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很多作品中也运用了精彩的渲染烘托手法,如:《答谢中书书》的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夜美景,《观潮》中的四幅画面。

由联读写法出发,学生能立体、全方位、多角度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而在思想层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五、有意“勾连”

为了增强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作者的“悲壮”情绪的深度理解,有意“勾连”课内外知识不失为一剂良方。

1.有人说“辛词奇在下片结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白发生”——你觉得作者老了吗?

2.(出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也是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他写这首词时66岁,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在他49岁的时候写的。辛弃疾66岁尚不服老,49岁会服老吗?之所以会“醉里挑灯看剑”,是因为辛弃疾心中壮志未酬,只能借酒浇愁。理想是丰满的“梦回吹角连营”,而现实却是卑微的“可怜白发生”!

3.有相同遭遇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一个人,还有其他同病相怜的人。(出示林升的《题临安邸》)

(1)“直把杭州作汴州”,北宋都城东京(汴州)的沦陷标志着北宋王朝的结束。朝廷中所谓的“国之栋梁”逃到了繁华的杭州,依然不改寻欢作乐的本性,营造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这种“醉”的本质就是醉生梦死。这些“栋梁”除了自己不作为,还联手打击、陷害忠君爱国的辛弃疾。

(2)这首词的风格不是雄壮,而是让人心情压抑的悲壮。

勾连课内外知识,从单一的作品扩展到拥有同样思想境界的作品,育人的广度得以发散开来。

六、及时“创新”

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只有让学生从教材中“跳出来”,才能让学生以一种平视的眼光与教材展开对话,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PJaeNUm2SImF+Fo4S9DALQ==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推进课本剧展演。

课本剧《农民代表不辱使命》

1.出场人物:

(1)安陵君

(2)失地农民代表

(3)秦王

2.时间:公元前222年

秦王曰:“本王欲以每亩五万元购地,众村民其许本王!”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钱易地,甚善;虽然,土地受于先人,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听后强行占用土地,群众因使代表游说秦王。

(安陵君下,失地农民代表上。)

秦王谓代表曰:“吾欲以巨资易地,群众不信吾,何也?且本王资金雄厚,广有军队,又划拨50万,名曰‘维稳费’。如君能相助亦能领20万,以君为长者,故高薪诚聘也。况本王诚心于此地开发,而众愚民逆吾者,轻吾与?”

代表曰:“否,非若是也。土地,生存之根,虽高价不敢易,岂直贿赂哉?”

秦王怫然怒,谓代表曰:“公亦尝闻君王之怒乎?”

代表对曰:“鄙人未尝闻也。”

秦王曰:“君王之怒,交易必成,价格更贱。”

代表对曰:“大王尝闻失地农民之怒乎?”

秦王曰:“失地农民之怒,亦流离失所,沿街乞讨,被围追堵截耳。”

代表曰:“此庸夫之怒,非大丈夫所为也。揭竿而起,一呼百诺,群起而攻之,则国家危如累卵矣。今乾坤朗朗,昊天在上,吾虽一贱躯,怀怒未发。若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

(代表持刀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先生坐!何至于此!吾谕矣:吾愿为百姓造福,不敢抢占,愿先生斟酌是也。”

(秦王说罢,立马备酒席,进入第二轮谈判。退场,落幕。)

此篇学生的现代版《唐雎不辱使命》,凸显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与课文内容互相辉映,育人的形式与内容就更接地气了。※

(作者单位:周润华,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吴文林,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