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找准语文教学的生长点,才能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可从激发情境、聚焦语言、迁移思维等方面入手,通过适切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走向纵深。
【关键词】 生长点 语文课堂 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
1.故事情境,唤醒童趣课堂。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创设特定的童话语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并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初遇语文课堂,第一道难关便是拼音关。如何让本显乏味的课程吸引学生,从而帮助他们跨越难关呢?以教学“j、q、x与ü相拼规则”为例,我试着创设如下童话语境来教授拼音:“一天,小ü戴着一副墨镜出去玩。路上,偶然遇见了小j、小q和小x,小ü连忙摘下墨镜,拉着好朋友的手一起去玩了。”我以有趣的童话故事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用有趣的故事暗示“小ü见到j、q、x,去掉两点还念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拼写规则。
童话故事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再配上教师富有童趣的表述,能够有效带领他们走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感受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更乐于去探索语文的奥秘。
2.生活情境,赋能灵动课堂。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导入为例,试谈情境教学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直观改变。
师:瞧,这是故事的主人公——红头。(出示红头的图片)它把这次旅行的经历发到了“朋友圈”,你们想看吗?谁来读?
生:今天,我被卷进牛嘴里了,又被吞进了牛肚子。我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最后被喷了出来。
师:同学们,这条“朋友圈”文案发出来只得了两个赞。猜一猜,为什么这么少呢?
生:不够精彩。
师:这样写,我们感受不到“惊险”。你们看看,这条“朋友圈”文案还缺了谁啊?
生:青头。
师:红头和青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才顺利脱险的。发“朋友圈”的时候,如果能把“惊险”和“友情”写出来,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点赞!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帮红头修改“朋友圈”文案。
小学生通常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尝试新事物,也愿意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取得新的成就感。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用红头的“朋友圈”文案导入新课,创设生活情境,形式新颖,简单易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点赞少的原因,牵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帮助红头修改“朋友圈”文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故事讲生动、说精彩。教师顺应儿童天性,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促使他们在“急切想要获取点赞”的心理中走进文本,深入学习。在这样有趣的课堂中,落实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要求。
语文课,教师就应当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清清楚楚,聚焦字词句,从理解走向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材中蕴藏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生长点,是打开语文学习这所金色大门的钥匙。教师只有聚焦文本,深入解析,删繁就简,才能引导学生扎实地认知、实践、迁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
师: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一对好朋友的呢?它们分别做了什么?请你默读第2~6自然段找一找。
(生默读后交流,略。)
师:松鼠折了纸船,小熊扎了风筝。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多媒体演示动画,师指导读。)这里有两个字读音一样,都读piāo,你是怎么区分这两个同音字的?
(生交流,略。)
师:你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观察了字的部首来区分,真是认字小能手。你还能联系上下文,知道纸船顺着小溪漂,风筝乘着风飘,很会读书。所以,比一比也是读课文的好方法呢!(板书:比一比)认识了这两个字,你能读好这两句话吗?可以边做动作边读。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会读还要会用,谁想来挑战?
出示:气球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 )哇( )。一条小船在水面上( )哇( )。
《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梳理课文主要线索,了解文章大意;扎实推进字词教学,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上述案例以“松鼠和小熊是怎么成为一对好朋友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要求学生迅速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脉络。这是对其语用能力的考量。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层次,这与三年级的“分段”教学接轨。同时,学生在动画与具体语境中体会同音字“飘”和“漂”的用法,以义辨形。此教学环节,教师立足学生本位,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打通生活与课堂的联系,让语言运用既扎实又灵动。同时,寓识于读,在语境中复现识字,让学生夯实基础、感受语言、品读语段,语文课堂得以向纵深发展。
在大单元视域下,学生的语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其理解、运用语言,提高交际和表达能力。思维迁移,才能发现文字背后的语言魅力,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生长。
1.抓关键,思维转换。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红楼春趣》一课时,把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穿插其中。王老师通过“变序学习,梳理读法”聚焦注释、提取信息、梳理读法,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在疏通文句、梳理情节的时候,王老师借助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基本的性格特点。当宝玉打发小丫头回去拿风筝时,小丫头空手而回,他的大鱼风筝和螃蟹风筝都被他的丫头们放走了,而学生只读出来宝玉的“随和”“忍让”。于是,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这个小丫头碰到了别的公子哥儿,那个公子哥儿会怎么做?”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学会了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关键人物宝玉“怜香惜玉”的独特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便在随名师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悄然生长。
2.绘导图,思维锻炼。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编排了两个民间故事,分别是《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在学习《猎人海力布》时,我引导学生借助鱼骨图,抓住人物的动作,紧扣关键词语,将“救白蛇”“救村民”这两件事情概括得清楚、完整。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时,我引导学生试着给文章的各个部分内容拟小标题,以此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牛郎织女(二)》时,学生也用了同样的方式概括,梳理出故事的脉络。通过概括,学生发现民间故事一般都有固定的类型和类似的内容,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加深听众的印象。基于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民间故事,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按照不同的特点绘制图表,或梳理故事情节,或理清人物关系,为复述故事做好准备。而对于人物众多的民间故事,我们也可以用表格理清人物关系,比如《八仙过海》的故事中有哪八仙?他们各自的法宝以及过海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表格梳理出来,再看着表格复述故事。绘制多样的思维导图,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看得见的生长。
3.练表达,思维延伸。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是“看图讲故事”,漫画选自《父与子》。教学时,教师提问:“妈妈烧好了菜,可饭桌上只有爸爸一人,儿子去了哪儿?爸爸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发散思维,说道:“爸爸去找儿子了,东找找、西找找,就找到了儿子房门口。”教师点拨:“怎么找到的?”学生恍然大悟:“听见笑声,循着声音找到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爸爸看到儿子在做什么?爸爸又会怎么说呢?”接着,教师重点训练学生描述儿子看书的专注,描述爸爸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演一演,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将这一情境演绎出来。言语与思维的和谐发展,是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根本保障。这样的学习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富有深度、广度。同时,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还应当致力言语实践,拓展迁移,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度,让学生的思维认知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更有层次性。
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真实生长,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旨归。拒绝枯燥,富有趣味的情境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生长点;删繁就简的课堂,更能真实聚焦学生的语言生长点;注重思维的迁移的教学实践,能有效激活学生语用能力的生长点。立足语用,锻炼思维,如此,语文课堂才有纵深发展之能。※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青年专项重点课题“语用教学视野下‘语言+’课堂构建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b/2021/02/3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