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会思考的阅读者与负责任的表达者

2024-10-14 00:00:00金丹朱洁如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10期

【摘 要】 语文课标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体现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基于《宇宙生命之谜》,借助情境任务的设置,学生理清宇宙生命的探索过程,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宇宙生命探究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学习情境 任务框架 理性思辨 评价 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总体要求有三条:第一条指向“学”,梳理文本内容,理清观点的呈现流程或人物思维过程,并进行仿照学习。第二条指向“问”,设计质疑的环节,立足学生立场,针对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理解,加深感悟。第三条指向“理”,引导学生运用文本思维,拓展探究,并将内在思维转变为外在语言,进行有方法、负责任的表达,获得理性的态度与品格。[1]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是我们基于《宇宙生命之谜》设计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情境。《宇宙生命之谜》主要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教学时,学生借助工具图达成“学”,教师搭建互动平台推动“问”,并布置研究任务培养“理”。

一、学习情境

依照小学阶段教材关于宇宙的文章的编排逻辑来看,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而地球上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堪忧,人类正在为移居其他星球做设想与尝试。从“天问一号”探测器登陆火星,到梦天实验舱发射,再到神舟十五号发射,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突破让太空奇迹闯进人们的视野。我们以“宇宙生命研究院”的名义,发函聘请学生成为小小科学家,以《宇宙生命之谜》为基本材料,了解人类对各大行星的研究情况,解密“宇宙生命”,完成对地球人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行性的考察论证。

二、任务框架

第一课时:探索生命

1.研究材料,了解宇宙知识。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近期热门科幻影视作品,开启宇宙探秘的话题,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宇宙生命之谜”。面对繁多的宇宙科学研究材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测试和指导。

一是借助平板电脑,解决疑难。教师利用平板电脑设置知识关卡,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宇宙相关的科学术语,通过查找线上资料、观看动图展示,自主理解疑难词汇。学生通过考核后,教师创设情境,以“宇宙生命研究院”的名义,举办“宇宙生命”高峰论坛,邀请学生作为小小科学家一同参与研究。

二是阅读课文,掌握方法。为解开宇宙生命之谜,一位学生找到了一份研究资料。请各位小科学家快速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寻找地球外的太空是否存在生命,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时间,不超过5分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不同文体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情境实践,编制研究图谱。“宇宙生命研究院”召开记者座谈会,解密太阳系中行星生命研究的流程,座谈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是图示七大行星生命研究结果。播放记者访谈录音,学生利用程序软件模拟展示太阳系行星分布情况,并进行解说。聚焦课文第3~4自然段的关键信息,借助多形式思维工具图,图解太阳系中除地球外的行星的生命研究流程,将研究过程图表化,令研究思路可视化,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

二是汇报火星研究过程。同桌合作,锁定第5~8自然段,圈画火星研究流程,设计绘制出火星研究流程图,梳理“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过程。

3.有效问答,汇报研究过程。学生结合流程图汇报,并现场举办沙龙,对于火星的研究流程自由发问。有的学生质疑:既然发现火星水汽少、氧气少、温度低,生命难以存在,为什么还要继续考察?有的学生提问:本文使用的是1975年的探究数据,我想知道火星的研究就到此结束了吗?此时,教师追问:从1975年到现在,将近50年,从美国的“海盗号”到中国的“祝融号”,人类实现了从火星的表面到土壤再到岩层内部的探测——在这么漫长而艰难的研究路上,是什么支撑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行?师生在沙龙研讨的真实情境中进行有效问答,在质疑和交流中感受到了宇宙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家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

宇宙中有太多的未知,学生虽然不能完全揭开谜底,但他们在课堂上巧取信息会读书、逻辑缜密会思考、有理有据会表达,是未来宇宙探秘的新生力量。

第二课时:考察设展

1.梳理考察资料。课文中的研究数据止于1975年,师生需要借助更多的阅读资料进行补充。针对宇宙生命之谜还有很多相关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形成指向“宇宙生命之谜”的多篇文本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

“宇宙生命”高峰论坛已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宇宙生命研究院”打算持续扩大影响,开设一场“宇宙生命”博览会,让大家亲眼见证宇宙研究近年来的巨大进展。学生自主搜集“宇宙生命”的研究资料,填写资料的出处、相关时间和主要内容,上传在线表格进行共享。学生对所有上传资料进行筛选梳理,保留《前沿科学》中的有效资料,按照研究时间进行排序,体会研究之路的漫长和研究者的执着。

2.设计博览展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有目的地阅读资料,将同类型资料进行整合。设计特色展区,根据设计理念绘制展区布置示意图,例如,火星生命考察专场、中国宇宙生命研究特展、2000年至今宇宙生命研究之路等展区。学生们在布展汇报中,明确资料的选择要合理整合,研究的路径要有序完整,合作的安排要准确默契,观点的表达要有理有据。

3.解说考察故事。为了更好地纪念研究团队的付出和成就,博览会各大展区需要招募解说员。学生选择展区陈列的研究历程中的一次研究发现,理清研究过程,了解研究背后的感人故事,担任解说员进行现场讲解。

教师云端连线展区解说员,从解说的内容、形式和表达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研究背后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辛勤付出。教师创建班级“宇宙生命研究”视频号,学生将自己的科学解说上传至视频号,做宇宙生命研究的宣传者。

第三课时:创想移居

依据编排体系,结合生存状况,我们确立了“地球人移居项目”考察任务。学生需要掌握以下三种能力:一是准确查找资料,快速检索信息的能力;二是理清研究流程,进行有序有理表达的能力;三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创想的能力。我们从“撰写项目计划”“汇展研究成果”和“评选最佳创想”三个方面进行推进,将学习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促使思维的生长。

三、评价建议

1.建构阅读能力。《宇宙生命之谜》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本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最后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是对以往的阅读策略——预测、提问、阅读时有一定速度的综合运用。这部分重点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建构阅读策略体系,检测学生是否能独立地选择和运用熟悉适宜的阅读策略,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监控。[2]学生应在有目的的阅读中思辨质疑,梳理结构,以工具图的方式外化文本逻辑,发展自我思维能力。

2.培养表达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对于研究的汇报和解说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建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式,解说太阳系除地球外的七大行星研究过程是对文本思维的理性建构,汇报展区思路是对文本思维的综合运用,介绍项目计划和解说移居创想是建构自我思维体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方法、负责任的表达的实践体验。对学生汇报和解说情况的评价,看似重点考查语言内容和表达能力,实则可见学生的思维深度。该项评价表可从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有理有据)和表达(自信大方、完整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准确、语言生动)两方面进行设计。

3.落实思维训练。重点评价“地球人移居项目”的落实情况,共有四个学习任务:规划科学、考察有序、成效明晰和创想合理。项目的实施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核,更是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全面训练。学生将文本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对照分析—逐层考察—得出结论”的流程作为项目研究的行动路径,基于项目主题,组建研究团队,科学检索资料,进行辩证思考,并能有理有据地阐述研究所得,发表个性观点。学生在理性思考下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种下探索宇宙的美好梦想。※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69.

[2]杨瑞霞,王逸秋.任务驱动,学用结合:《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学,2021(Z2):53-55.

(作者单位:金丹,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朱洁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