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背后的“陀螺日”

2024-10-14 00:00:00周婧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10期

【摘 要】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展示,是挑战,是磨合,也是创新,只要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打磨常规课堂,就能将课堂带向生动鲜活的彼岸,获得个人的成长。

【关键词】 赛课 挑战 磨课

很幸运,我执教的《陀螺》一课,就犹如文中的那枚鸭蛋形陀螺,旋出了风采,迎来了“辉煌时刻”:这节饱含着镇江小语人对语文的理解,彰显了镇江小语依标扣本理念的课,在江苏省第24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的舞台上,获得了特等奖的殊荣,同时被授予了“李吉林语文教学奖”。

回头望,那《陀螺》背后的一个个“陀螺日”,历历在目。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记得还没有从接到大市赛课通知的喜悦中回过神来,我就陷入选题的忧虑中。这次省级优课评选,我从校级选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丹阳市选拔改换《短诗三首》,已经历了一次换题的波折。到了镇江市选拔,勇于挑战的镇江市小语教研员张晨晖老师给出了《灰雀》和《陀螺》两篇课文供我选择。

选哪篇参赛呢?“真正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纠结忧虑中,黄玉红校长、谢华平主任给了我鼓励。我边翻书边思考:一来,《陀螺》是一篇几乎没有在大赛中出现过的课文,要挑战就挑战个彻底,上出一节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二来,我正教着四年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批注,但要通过批注理解文本仍存在一定困难。何不借此机会,让“教”与“赛”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赛课,帮助学生真正做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者,用批注的方法去阅读,更好地理解文本,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从而提升自身思维能力,让批注成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己共话、共赏、共享的活动。

于是,向着这样的目标,我的“陀螺日”就此开始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确定了课题,我就读课标、读教材、看教学实录,思考初步设计。经过整个国庆假期的思考,我决定让学生课前交流先了解批注,课上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说陀螺”部分初试批注,再聚焦陀螺的“外貌”批注心情,最后去理解文中的道理。第一稿设计终于完成了,我将它发给了丹阳市小语教研员张燕芳、江志伟两位老师。

在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两位老师的精辟点评为我指明了方向。他们强调,教学的重心应当放在单元整体的架构上,而非单一的课时,这样才能深刻落实语文课标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接受这一建议,我与研备团队将课文放置在单元的大背景下,精心确定了单元主题:“‘悦’读童年笑和泪,批注分享情与理”。从这一宏观视角出发,我们梳理了单元教学的目标,并确保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有连续性,形成有机整体。通过绘制单元教学任务群结构图,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挖掘课时内容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课堂学习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优化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语文学习起点与终点的连贯性。

正式试教磨课时,问题又接踵而至。在备课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实录里的精彩设计,不自觉就“贪心”起来,这也想要,那也想顾,追求课堂上老师的精彩,将“儿童第一”抛在了脑后。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走向简约,致力于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简化教学设计,我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会如何学习,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1.开门见山导入:快速融入课文。课前交流,我以学生熟悉的玩具为切入点,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都有喜欢的玩具吧?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一问题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学生畅谈自己的玩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种直接而有效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对课文的深层阅读。

2.自由自在朗读:尽情对话文本。语文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陀螺》一文篇幅较长,我安排了充裕的自读时间,让学生沉浸于文字的海洋。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他们不仅探索着文字之美,更在字里行间寻觅着情感的共鸣点。这样的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为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课文的深层含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各抒己见圈画:大胆批注心情。语文课堂是学生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生长点。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在课文中圈画,用一两个词语记录下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这一过程不仅是阅读的深化,也是思维的激活。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在这样的课堂上,从阅读到批注,再到交流,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文本的解读者,都能在互动和分享中成长。

4.跃跃欲试交流:主动取长补短。批注单元的三篇课文各有其教学定位。《陀螺》这节课,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时,适时复习《牛和鹅》的多角度批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在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巧妙链接“交流平台”中对“批注”的提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疑惑、启发、思考通过批注加以记录,成为外显的学习成果,推动阅读的分享与交流,切实完成本节课“写批注、聊批注,品味童年笑和泪”的任务。

讨论,修改,甚至从头再来;质疑,争辩,力求精益求精。丹阳市教研员及学校团队的同事们为我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每一次试讲,他们都提出有益的整改意见。

我们将语文课标的理念融入教学中,通过20次磨课,我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了情境创设、多样化引导、针对性评价和任务群落实等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这些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镇江市选拔结果揭晓,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参加省赛的资格。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我清晰地记得,离赛课只有5天时,刚刚从苏州参加活动回来的镇江市小语教研员张晨晖老师发起邀请:“时间太紧了,我们能不能晚上研课?”于是,一辆车、5个人,一场夜奔。我们从晚上6点研课至晚上11点,那晚屋外寒风阵阵,室内研课却热火朝天。

张老师指出:学习批注是这个单元教学中的“理”,能给阅读带来“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效果;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情与理不是割裂的,二者要结合起来,达到一个平衡点。

张老师的点拨如同启迪智慧的钥匙,让我从文中富有情感的词语——“冰尜儿”“角锥”“小家伙”“丑鸭蛋”中抽身而出,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课文。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迷雾散去,单元的整体架构清晰呈现。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不仅跟随作者的情感波动体验了陀螺的故事,还将文本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勾连作者《旋转的人生陀螺》中的一段话:“自此之后,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陪伴我童年的那个快乐的长辈永远地走了。我流下了大滴的眼泪……为童年的渐行渐远。”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思念,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在品味着人生的甘甜与苦涩。

磨课,就如同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然而,在这短短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不仅阅读充分,而且通过批注深刻体会到了文本的生动形象和作者情感的波动。教室里书声琅琅,笔尖沙沙作响,学生在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批注技巧,情感也得到了丰富。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评价:“本堂课务本求实,把握了课标的精神实质。”当我手捧特等奖证书,看到团队成员满意的微笑时,所有的焦虑与压力都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满足和喜悦。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这节课似乎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悟到了教学的某种“神力”。我将在磨课过程中锤炼出的深厚“内功”运用到每一节日常课中,营造出一个简洁明了且自由互动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简约而深刻的教学中绽放自己的光彩,因而课堂效率日益提高。我发现,只要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打磨自己的常规课堂,就能深刻体验到研究的快乐、课堂的生动,以及个人成长的喜悦。

每一个“陀螺日”都刻录着我的成长足迹,见证了我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思考与实践。然而,我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镇江小语团队智力的支持与细致的指导。在教育的征途上,尽管挑战不断,有时让人焦躁不安,有时泪水会模糊双眼,但每当看到学生纯真的笑脸和渴望知识的眼眸,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我坚信,只要不忘初心,持续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就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周婧,江苏省第24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特等奖、李吉林语文教学奖获得者,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