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位语文教师,除了对教学的一腔热爱,还要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生活,追求“真味”语文,探究“本真课堂”,带领自己的教研团队走上前去,迎接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 “真味”语文 语文生活 语文童话
刘志春
跟陈林静老师共事十多年,我对于她的为人、学识与语文教学十分了解。
说她师德高尚,也许她自己并不觉得。因为当她遇到双耳失聪的学生时,坚持用触感唇舌教发音,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她从没有觉得累。当那个孩子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向她报喜时,她只是觉得欣慰,并没觉得自己有多大的功劳。当她接手一个学习基础差、常规纪律乱的班级时,没有一丝怨言,总是留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班级共读一本书、循环读书笔记、共编一本书的方式,让这个班的孩子安静下来,最终用书的力量征服了孩子们。她带的班级不仅被评为市、区级“书香班级”,学习成绩也在同年级名列前茅。当孩子们捧着人民文学出版社寄赠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开心地读着封底上由他们撰写的书评时,她也只是意外、欣喜,并不觉得与高尚有什么联系。当教师节来临,总有那么多的学生来看她,海外学子深情打来电话时,她也只是觉得内心满满的幸福,并不觉得自己多么高尚。所以,当同事们一致推选,组织评定她为“南京市师德标兵”和“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时,她还一再推辞,面露谦和之色。
说她教学能力突出,估计她会羞红脸庞。工作二十几年,一直在小学语文这方土地上默默耕耘。她始终在探寻如何让学生从母语学习中获得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她的课堂上,比较早地出现了“比较阅读”,她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寻找两首古诗的“同”与“不同”中享受童趣,领略古诗的写作手法,享受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乃至于学生不肯下课,听课老师起立鼓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节省时间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她又想到了“单元整体阅读”。她根据单元课文主题、体裁等特点实行集中目标、以点带面、详略得当的整体教学,课堂效率大幅提升。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她逐渐形成“趣、融、活”的教学风格,得到同行们的一致认可;教学竞赛也获得省级一等奖,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课、讲学。
说她科研成果丰硕,估计她不得不认可。我这里姑且不以论文多少论成败,尽管她也在《上海教育科研》《现代中小学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在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我觉得她最难能可贵的是从一开始工作,就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作自己的目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至今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她从课程和教学两个角度,在“‘三位一体’整合式”语文课程和“整合·对话”语文教学方面都有了一定建树,出版了专著《真味——土拨鼠的语文生活》。该专著获得了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说到她的影响力,她在学校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学校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她的“真味”语文,她与老师们探究的“本真课堂”成为“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课堂名片”;她是南京市课外阅读研究核心成员、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导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特聘专家、南京晓庄学院的培训导师,等等。
陈林静的职业目标清晰而坚定——想当好教师。 一位专家对陈林静的评价是:她是为教育为当教师而生的。
成尚荣
陈林静,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印象中见过她,是在江宁区百家湖小学的一次会上,还有在学校的橱窗里。
其实,认识一个人,不一定要见面,读他的文章,读他的故事,读他的课,也会认识,甚至比见面认识得还要深入,还要有更好的想象。对陈林静老师,我就是在读她的“真味”语文中认识的。我读着她的一篇篇文章和一堂堂课例,尤其读着她的语文童话,就是在和她一次次对话。
如果把我的阅读体会做一概括的话,那就是陈林静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而属于自己的语文又是为儿童创造的,因而她创造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语文。准确地说,陈林静是和她自己的学生在共同创造语文。这一切,又都是为了过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叫语文生活。
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陈林静主要受了哲学家萨特的影响。这位法国哲学家曾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他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这是对阅读的定义,亦即对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定义。这一定义不仅准确,而且相当深刻。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凭借文本的对话,作者总是向读者倾诉,而读者总是在倾听,在倾诉与倾听之间,心灵与心灵发生了沟通、融合,还有碰撞,于是产生了意义。意义的产生,是新的视域的出现,新的世界的诞生,在读者的心里有了一种新的想象。这一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所谓的“被引导”,既不是被动式,更不是强迫式,而是文本抑或教师对学生的牵引和引领。这恰恰道出了教学、教师的职责,也道出了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陈林静引导儿童的语文学习经历创造的过程,不仅基于文本,而且基于对儿童的认识与发现。她坚定地认为,儿童是满载情感的宝藏,具有纯洁的真诚,还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她说,语文教学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开发儿童的可能性,让这一宝藏在阳光下显现。为此,语文教学必须抓住几个关键词:生活——最广阔的语文天地,自主学习——有效的学习途径,思考——智慧的起点,独特体验——个性化的学习。可以说,陈林静在寻找儿童语文学习的秘密,而这一秘密可以引导语文学习的创造。
儿童“被引导”进行语文生活的创造,关键是要明白儿童是怎么学语文、怎么学习的。陈林静为此关注并认真学习了一些关于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形成了鲜明的理念:学习,儿童快乐的旅行。语文学习是语文的生活之旅,怀着快乐的心情,获得幸福的体验。她还提出,让学习真的发生。的确,儿童的学习在有些教学情境中是不会真正发生的,可能还会有“疑似学习”。只有学习真正发生,学生才会带着新的问题上路。这叫什么?这叫“真味”语文。“真味”语文,是学生真正的、真实的、真诚的语文生活,是语文生活中对语文的创造。显然,这样的理解,超越了对“真味”语文的浅表的理解。
创造儿童自己的语文,陈林静还对阅读教学的结构做了调整,尤其是课外阅读,她提出“经纬主题阅读”。纵向联系布设,建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经”;横向丰盈阅读场,建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纬”;构建有效的阅读指导,突出课外阅读的“经”“纬”发展;构建科学的阅读评价,促进课外阅读的“经”“纬”融合。这是阅读的大时空、大格局,是立体式的主题整体建构,颇有新意和深度。
特别赞赏陈林静的才情。她倾泻自己的才情创作语文童话。好好读读她的语文童话吧,记住她发自内心的声音:“每一天,我们都在长大,我们变得和以前不再一样,因为我们拥有了很多很多。”※
(刘志春,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原校长,系陈林静的签约导师;成尚荣,著名教育专家、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国家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