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学习多些审美情趣

2024-10-14 00:00:00刘芳宁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0期

★诗歌学习的根本点应着眼于其美感特质,若脱离了美的感受、体验、欣赏、表现与创造,就宛若没有绿叶陪衬的春花一般,即使色泽鲜艳、姿态娇媚,也难以触动观赏者的心灵,更别说达到“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理性精神境界了,因此,按照审美悦心的原则来学习古诗词,学习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就会得到不断完善,学习效率就会在心灵的愉悦中逐渐得到提升。那么,怎样才能使诗词学习体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呢?这就需要在“美中寻美”上下功夫。

一、在美的感受、体验、欣赏中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我们的古诗词是美的结晶,是文学艺术中的精灵,它自身所拥有的乐美、境美、情美如高山之上的皎皎明月,光照千年,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一)琵琶弦上说相思——以声传情、吟咏诗韵

诗与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诗因具有音乐性(音韵、节奏)而变得韵味悠长,乐因含有诗意的语言而变得意义丰赡,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常常将自己的内在情绪通过外在的声音符号表现出来,那么读者在鉴赏时,就应该由表及里、由声入情,通过有声语言来传达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过:“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诗歌是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离开音乐谈诗就等于舍本逐末,因而诗词教学不能无“乐”施教,而应有选择地通过念、诵、吟、唱四种语音方式来达到艺术上的美的欣赏。不论是于永正、韩军、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法,还是戴建荣、赵志祥、彭世强老师别具情趣的吟诵法,抑或是窦桂梅、夏昆老师典雅动听的踏歌、弹唱法,都体现出了古诗词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

按照古诗的韵律节奏来诵读,可以接近诗歌的原貌,也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态。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认为,一首好诗,必定是内在的情感跟音乐同时出来的。诗词学习不能离开外在的音乐性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

(二)入画入境且相知——置身诗境、体验情感

诗是灵动的画,画是沉默的诗,诗因具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因富有诗意而韵味无穷。读一首首诗,就像欣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虽然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串串跳跃的文字符号,但映入脑海的则是穿越时空、震撼灵魂的具有独特艺术意境的画面,这画面不是静止的、单一的,而是多彩的、立体的,有声音、有色彩、有活动,它是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的一个缩影,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体现。那么,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诗词学习就不能无视这种画面感的存在,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世界里进行枯燥乏味的分析,把一首首原本优美的诗解读得支离破碎,而应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画面欣赏的至高境界,只有这样才可以亲其境、悟其情,也才能真正与诗人结为知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深入其里、以情牵线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散发永恒魅力、永葆青春价值的源泉,一首诗如果缺乏情感就会丧失生命的活力,就难以激起读者内在情感的波澜,这样的诗只是徒具美丽的外壳而已,终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消失。相反,那些触动心灵的好诗正是因为抒发了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感情,才得以代代相传、价值永恒。

郑桂华老师说过:“诗歌从创作而言,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而言,感受到的却是人类普遍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永恒情感。”正是因为古今情意相通,不变的自然风物、不变的人类真情,才使得今人与古人借助语言的媒介而达到了隔空对话、心心相印、传递心声的目的,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诗歌就是调节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剂良药,它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变得高贵。不论是描写山水田园、塞外风光,还是突出思乡咏人、怀国伤世,不同题材的诗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引起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情感体验。因此,进行诗歌学习,就应该抓住“情感”这一诗之“胚”,走进诗心,领悟诗的“风骨”所在。

通过对情感的深入分析,诗歌内在的感发生命的特质得以体现出来,学习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也得到进一步加深,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以更好地面对生活,而这恰恰是学习者读诗的意义所在。

二、在美的评价、表现、创造中深化对文本价值的挖掘

诗词之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学习者只有经历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反复的过程才能充分体会其蕴含的审美价值,而这个欣赏玩味的过程也是评价、表现、创造的过程,学习者要在主动认知的基础上达到对美的意蕴的多层次挖掘,使诗歌鲜活的生命力永葆旺盛、强健。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俯视文本、提升思维

成岭还是成峰,关键在于所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于一首诗,是采用俯视、平视还是仰视,将决定着学习者对文本意蕴挖掘的深浅程度,假若学习者一味地对作者进行顶礼膜拜,那无疑是将文本看成了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若以这样仰视的姿态去读诗,最后只会沦为文字的奴隶,也丧失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因而,我们读诗,就要与作者为友,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俯视或平视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真正读出诗的精华所在。我们既可以从形象、语言、技巧、情感方面进行赏析,也可以将不同的诗篇进行比较赏析,将形式与内容、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无论是小到一个词的具体使用,还是大到整首诗的写作特色分析,只有细读慢品,边走边欣赏,才能体会其无限魅力。

(二)领异标新二月花——表现创造、审美提升

审美需要是人类实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它促使人们运用美的理念来创造生命的价值,构建充满诗意的精彩世界。然而,对于美的事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低级的欣赏阶段,以取得感官上的愉悦,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审美活动达到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诗歌学习应以“美”为境界,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努力创建“美”的画面、“美”的意蕴,在美的熏陶中完成认知活动,突出重视创新表现能力,注重把欣赏与创造结合起来,在欣赏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进行提升,并通过多种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或创作诗词、进行改写,或撰写鉴赏评论性文章等,其终极目的在于提高自己鉴赏品位及读写水平。

在阅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经典篇目之后,我们可以在遵循诗词创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写作,如一位同学在游览了曲江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词:

减字木兰花

绿水如碧,曲江不语鸟频啼。细柳画桥,落日烟霞品清箫。

流觞曲水,盛唐美景今何在?人生有情,又是新月照残阳。

还有一位同学对李清照的词比较喜欢,在学习了《李清照词两首》后,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今年花开不见君,寻遍空山柔肠碎,人生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人去楼空、思念成殇,李清照内心的愁是载不动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倾诉的,憔悴的她只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寻那曾经被遗忘的点点真实。清秋微寒,玉露耿耿,偌大的深院,她独酌一杯淡酒来抵御这逼人的寒气,却无奈风急酒无力。向来爱喝酒的她不管快乐也罢、痛苦也罢,酒都是她绝好的知音,可这次无论喝多少酒都难以消除这万千愁绪,淡酒不淡,只是那愁实在是难以令人承受,再浓的酒也化解不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我们对文本价值的挖掘更加深入,认知层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写作的过程无疑就是个体的再次表现创造,它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发了阅读主体求知的内部动机。

诗之美璀璨夺目,诗之韵淡雅悠长,诗的世界是精神的栖息地,诗歌学习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旅行,学习者应以多种方式去感受、欣赏、表现、创造美,用美的标准来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有创意的诗意之人,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跟上前行的脚步,成为具有优秀灵魂和头脑的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