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听,才能答得刚刚好

2024-10-14 00:00:00胡祖海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0期

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刘义庆所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其中《咏雪》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通常的赏析和教学中,都是简单地说谢道韫的比喻要比谢朗的好,而其中的缘由是什么,蕴含的道理又是什么,却少有人深入探索。本文将从听的礼仪要求的角度来探讨两个比喻的优劣和文章要教给孩子们的做人的道理。

对于《咏雪》一文,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范子烨有评语说:文章塑造了鲜明的聪慧才女谢道韫的形象,作者着意刻画的魏晋新女性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老师们讲课,也基本上是根据“未若柳絮因风起”来讲谢道韫的才华之高。这些都对,但是却不够深入。笔者认为,文章除了高度评价谢道韫的才华之外,更多的是讲做人的基本礼仪——认真听!

要读出《咏雪》的这一层意思,就必须认真品味“骤”字的含义,如果简单地把“骤”理解为“大”,就无法读出文章的品德教育意义。当然,也要调动生活常识,找一找如撒盐一般的雪景,而不能把所有的“大雪”都理解成“鹅毛大雪”。

《咏雪》一文非常短小,为了论说方便,把全文抄录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文章非常简单,说谢安在一个寒冷的大雪天,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快了,谢安非常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一个哥哥的儿子(即谢朗,小名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谢太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两个孩子各自说了一个答案,两个答案是很不一样的。谢朗把雪比作了从空中撒下的盐,侧重于表现其绵密、急速的特点;而谢道韫则把雪比作了柳絮,侧重于表现其轻盈、飘动、形态较大的特点。到底谁的好?就谢太傅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而言,当然是谢道韫的好。“纷纷”一词在本诗中应该解释为“多而杂乱”(据《汉语大辞典》),与撒盐时盐巴急速落下的状态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与柳絮纷飞却很相近。所以说谢道韫的比喻好,更形象,很有诗意,也更有一种奋进的感觉在里面。所以,刘义庆才会在最后交代她的身份,以示对她的赞赏——毕竟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里,能留下名姓的女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另一个孩子谢朗的答案确实不好,不过,这种不好并不在于比喻本身,而在于他的回答是“答非所问”。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谢太傅的问题是“雪像什么”,答案会有很多种,就如鲁迅所写——“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更有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等等。但是谢太傅的问题却是“白雪纷纷何所似”,关键在“纷纷”这个词上面,是“纷纷扬扬的白雪”,不是其他样子的雪,所以说它像柳絮,比说它像撒盐更贴切一些。

而笔者认为谢朗是“答非所问”的理由就在于这个故事里还有一种雪,这个雪和谢太傅问题里所限定的“纷纷白雪”是完全不同的,它就是“雪骤”。什么是“雪骤”?就是说雪下得很快,也就是说“骤”在这里不能简答地解释为“大”。

“骤”在不同的字典里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九次修订重排本,1982年12月第九版,第579页)里有三个义项,其一是“马奔驰”,其二是“急速、突然”,其三是“屡次”。在《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1月第10版,双色本,第633页)里有两个义项,其一是“快跑”,其二是“急,疾速,突然”。在《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里的解释是“马疾步也”。在人教版《语文》教材里,也注释为“急”。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骤”字应该解释为“疾速”或者“很快”,也就是说“雪骤”就是雪下得很快。

根据生活常识,“纷纷扬扬的雪”的形态应该是漫天飞舞,而绝非下得很快的雪。生活中有没有下得很快的雪呢?有!

它(雪花)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是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鲁彦《雪》

雪来了,污秽的大地也会变成洁白;雪来了,茅庐草舍也会变成水晶宫一样地好看。叶脱殆尽的枯枝因雪成了玉树一般的美丽,梅花会因着它的陪衬格外地有姿态,松树会因着它的映发格外的英气。而且雪是最聪明的乖觉的,正乘着人们赏玩还未有尽兴的时候,它偷偷地就去了;它去了给人以深厚的余味与留恋,却不使人有若何的感伤。它的来也多是无声无臭,给人意料以外的快乐。至于它那下来时翩翩姗姗的飞舞,更非“撒盐空中”或“柳絮因风”所能拟其百一的。

——潇炳实《雪》

正如鲁彦《雪》中所写,雪的下降速度有快有慢,也如潇炳实《雪》中所言,雪的形态千变万化。生活中确实有落得很快的雪,而且这种雪更接近于雪白的盐巴,而非随风飘舞的柳絮。

再回到《咏雪》的故事里面,刘义庆用一个“骤”字来形容当时的雪,说明那雪下得很快,这样的雪我们在生活中也是经常遇到,它应该属于粒状雪,形态方面更接近盐的样子。谢朗那天并没有认真听课,他当时被这种下落得很快的跟盐巴一样的雪景吸引住了,当谢太傅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他听到的问题却是“白雪何所似”,所以他就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这个比喻和他眼前的雪景是一致的,也是很形象的。可惜谢太傅的问题不是这个,谢朗“答非所问”。同样是两个小孩子,两个普普通通的比喻,并不能完全说明才华的高低,就像“弯弯的月牙像什么”一样,你可以说它是船,也可以说它是豆荚,都对。千姿百态的雪当然也可以有千千万万种比喻,无分优劣。可是,当你在听别人说话时,却没有认真听,那就不一样了。如小学六年级课文《学弈》,它要告诉孩子们的是:认真或者不认真听,学习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而《咏雪》要告诉孩子们的是:认真或者不认真听,所体现的品德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正因为如此,刘义庆才会让谢道韫在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从而千古流芳,这种待遇比历代帝王的家眷的待遇要高得多,她们很多人都只有一个“某某氏”的代号而已。

综上所述,谢道韫的比喻的确好,很形象,很生动,有一种奋进向上的精神。谢朗的比喻不好,但这种不好与答案的关系不大,如果谢太傅的问题变成“白雪何所似”,那么他的答案也挺不错。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光在于如何“说”,更在于认真听。要认真听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认真听了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更准确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原因是认真听是一种礼仪,是一种美德。不光老师的课需要我们认真听,生活中与任何人的交流都需要认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