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

2024-10-14 00:00:00薛永平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0期

★人物是记叙文中的重要元素,失去人物的参与,一个故事就会失去灵魂。因此,解读记叙文或者小说,又或者在记叙文中刻画人物都需要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一般地,在展现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一系列的人物描写手法来呈现人物个性。但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么,何谓矛盾呢?如何利用矛盾刻画人物形象?

一、概念的认识

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通俗来讲就是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对待同一件事,这样就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如课文《草船借箭》中,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甚至想取他性命,在这件事当中,其实周瑜虽然有刁难甚至谋害诸葛亮的立场,但也确实缺少弓箭这种远程武器。而且孙刘同盟,孙权这边的力量相对来讲强一些,诸葛亮要做一点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稍微刁难一下只是想在联盟中找到相对对等的力量;而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使臣,为了联盟的大局,面对周瑜的无理要求,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那么,我们就看见了两个人在对待“箭”这个问题上呈现了两种心态和个性,其心路历程也是不同的:周瑜面善心毒,暗藏杀机,为自己奸计得逞而喜形于色。而诸葛亮呢?他料事如神,并胸有成竹用三天的时间就能弄来十万支箭,并用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戏彻底扭转了局面。在这个矛盾的冲突中,我们分明看见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

二、矛盾冲突与人物心路历程

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在实际的记叙文写作中,如何设计矛盾冲突来凸显人物形象呢?细细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在与他人的矛盾对立中呈现心路历程

单个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一个人也总与他人联系在一起,那么,矛盾自然就会出现。例如,在《刷子李》这篇课文中,曹小三对刷子李的态度其实有一个转变过程。首先,曹小三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能(“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其实是半信半疑,于是,他并没有认真地观察刷子李的刷墙全过程;后来,在基本完工的时候,曹小三发现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这个时候,刷子李在他的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而不忍细看,更怕刷子李看到自己的疑惑;但刷子李“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原来这个小白点是一个破洞;曹小三顿时“发怔发傻”,才相信传言是真的;经过刷子李“好好学本事”的劝告,相信曹小三肯定五体投地了。这样,曹小三完成了从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的心路历程的转变,全然在于刷子李高超技能的展现。而刷子李实际上也知道曹小三的观察,更知道他内心之所想,所以他的心理应该是“随你怎么看”—“全然不惧”—“拨开云雾”—自信满满的一个“能人”。因此,曹小三和刷子李其实是一对矛盾体,在这个过程中,曹小三其实扮演的是一个“挑错”的人,一心一意挑刷子李的毛病;而刷子李就是一个以正视听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能人”、什么是自信。两者的心路历程也呈现了不一样的个性品质而显得真切动人。

(二)在与自我的矛盾对立中呈现心路历程

俗话讲:“人非圣人。”作为一个平凡人,面对外面纷繁复杂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事物,一个人会常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这个时候的心境应该颇为复杂。即使像武松这样的“能人”也有自我矛盾的经历。例如,在《水浒传·景阳冈》中,武松在山下的酒家喝酒的时候,面对店家主人反复的劝说(试图让武松相信山上有猛虎),但是武松偏不信,硬是上了冈,当上冈之后,在一座破烂的山神庙再次看见庙门上贴着的一张榜文——“山有猛虎”,这次武松才清楚地看到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武松读了才知道真的有虎。而当他确信之后,他的选择是什么呢?如果是一般人,看到榜文肯定溜之大吉而原路折回,但是武松的心里面是这样想的:“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毕竟,这个时候的武松肚子里的酒精开始发挥作用,就算武艺再高强的人也敌不过酒精的麻醉作用。但如果真的回去,肯定又被人耻笑,其实在这样的时刻,武松内心已经有了犹豫。但最终,武松还是咬紧牙关,说了一句:“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个时候的武松,如果说全然不怕,那肯定不可能,而武松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又暗暗地说:“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问题来了,武松明明已经知道山上有老虎,但为什么他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呢?其实是武松的自我安慰,让自己绷紧的心放宽一些,这样面对绝境才可能有逃生的机会,毕竟,一切的恐惧来自自身,只有打破内心的恐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战胜困境。此时此刻,武松在恐惧和战胜自我恐惧的心理较量中回归了理性,身上的技能在瞬间爆发,战胜了人人闻之色变的猛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猛无比的英雄形象。

(三)在与自然的矛盾对立中呈现心路历程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与外面的大自然产生着深刻的联系,而外在的大自然也确实能够影响人的心理活动。那么,如何利用人与自然的矛盾来制造冲突以设计起伏的故事情节呢?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反衬的方式。在此,不妨以崔护《题都城南庄》来简要分析。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的大意是说:“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进去,只见一位女子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终,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于春风之中。”时光匆匆流逝,往日美景依旧在,但一些事、一些人已经黯然逝去,留下的只有主人公无限的遗憾。这份“悲情”千年以来感动人心。因此,本文谈及的反衬式就是用“美”景来表达“悲”情;用“晦”境来抒发“乐”心,前者用得较多,让读者陷入短暂的“转折”当中,让人的心理一下子转变,起到意料之外的眼前一亮。

比方说,在“难忘的一次经历”的作文中,一个学生用倒叙的方式交代自己从市场回来的美景:春风阵阵,但是自己觉得寒意凛凛;鸟声清脆,但是自己觉得它嘲笑自己;桃花朵朵,但它们不解我的心……明明是美景,为什么小作者却觉得它们是“不解风情”呢?原来是因为自己为应对母亲的询问撒谎了(当时自己摔烂了家里的花瓶,却硬说自己今天去同学家做手工,摔烂花瓶与自己无关,应该是家里的小狗摔烂的),母亲听信了自己的话,斥责小狗并把小狗锁在了笼子里面,并让“我”去外面再买一个花瓶回来。这样,外在的美景与人物心理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也成为一个悬念,让人读后大呼意外的同时又觉得一切都有所铺垫。

总的来说,任何人都与身边的事物、人物有密切的联系,毕竟,这些事物和人物都会产生影响。写作就是要将这些事、这些人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知晓笔下主人公的整个心路历程。我们要让本来一帆风顺的情节变得陡然曲折,而且通过翻转设计让故事更加动人心魄,让人物形象凸显,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