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的乡土情怀与人性美

2024-10-14 00:00:00冯秋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0期

作为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沈从文的《边城》,更像是一出他心中的《桃花源记》。《边城》有卓越且充满灵气的自然景观,有尚未被污染的故土,有质朴淳厚的人民,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舒适乐土的向往,是对古老文明的讴歌,是对现代社会糟粕的厌弃,更是对未来民族发展的忧虑。《边城》是沈从文独特美学思想的呈现,是其安放乡土情怀的宝库,是他渴望并追求传统之美的内心,也是他怀揣的对浪漫与理想的追求、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担忧。

一、读《边城》

读《边城》,要从头读起,要顺着沈从文的笔触,感受其小说的语言特色,鉴赏其小说的情节人物与特殊环境,辨别人物的描写特色,树立起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边城》,要先从小说中感受沈从文笔下独特的湘西风情,探索其自然风光之美、其秀丽灵动之气、其古朴淳厚之人,再对《边城》中的乡土情怀、乡土人情做深度赏析。如此,便算是在湘西的风景中走过一遭、与沈从文同行过一路,走进了他笔下的充斥着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也走入了他心中那座矗立于茶峒镇西侧的白色小塔之中。

同学们在鉴赏《边城》时,不仅要洞察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情节,梳理其线索、脉络,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感叹众人的一生,还要透过文字的表象,透过每一个人物的身影,看到沈从文以散文化的叙事笔触,及其偏向于生活、偏向于自然的人物语言所创造出来的既流畅清新又古朴典雅的反差、矛盾并存的文学之韵,并在这种特殊的语言展开中,走进并触摸《边城》的世界。

二、《边城》中的乡土情怀

(一)《边城》的地理民俗

出自军人世家的沈从文,于少年时期,在湘西这片土地上从军,而后沈从文弃戎从文,却也未曾忘却湘西这个质朴、美丽、温暖的边城小镇。这是茶峒镇特殊的人文地理特征,也是沈从文脑海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是他乡土情怀的切实体现。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湘西的多处风土人情。在主人公翠翠情窦初开之时,在那个端午节,在这座小城中,洋溢着的无上热情,似是划龙舟之时的激昂澎湃,又似是抓鸭子比赛的妙趣横生,都来自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还有粽子、艾蒿、虎耳草这些充满着民俗特色的物件,也是其浓厚的乡土情怀的呈现,是以返璞归真的质朴描写,凸显湘西人民生活、劳动、民风、精神的方法。这藏在文中、藏在沈从文笔下、藏在茶峒古镇绝美风景之中的乡土之情,是怀抱着特色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潺潺流水,也是充斥着真善美的高洁精神。

(二)《边城》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古镇是这样的:

“自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他描述的川黔湘交界处的湘西,是他早期的主要生活地。他将对湘西独特的回忆与地方的社会风貌、人文特征化作文字,以茶峒镇表述出来。在那依山傍水的小城,在那独特的小小边城生活着的,不只书中之人,还有万千读者和那过去还年少的沈从文。

沈从文对地理风貌与自然空间的描写极其精妙。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寥寥几语,便构筑出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貌。

同样的描写在小说中还有许多许多,沈从文花费大量笔墨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湘西风光之卷,依山傍水的茶峒镇、山清水秀且极具古朴意味的吊脚楼、青翠欲滴的山林及古老且静谧的小小白塔和那一只渡船,无不体现着湘西的自然风光。这充斥着生命力与原始自然之美的景物描写,体现了沈从文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美好世界的无上憧憬。

(三)《边城》的景描特征

“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自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这段动态的描写呼应着关键剧情——老船夫去世。这是一种以自然、连贯的景物转换、景色衔接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连接的有效方式,通过人与自然、事与景物的相互辅助、相互影响,以自然、质朴的景观烘托起情节的变化氛围,便展开了一幅优美、自然,极具动态效果且对情节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绝美画卷。

三、《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边城》的社会人性

《边城》中描述的人性是纯朴的,是充满诗性的,是美好的,也是如诗歌般余韵悠长的。

沈从文将《边城》的故事安排在一处山清水秀、独有灵气的湘西小镇。

“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在此出生的翠翠,“仿若山与水孕育的灵兽”般的机敏,透着一股子自然的灵性与天真,清贫却坚强、善良的老船夫对女儿、对翠翠热烈且笨拙的爱,对生命与生活的责任和坚守,还有码头水手与妓女间真挚热烈的情意、约定,无不在以对人的描述展开对美好人性的探索,呈现着此处纯粹、淳朴、自然的灵秀之景。正是这些山水、古镇赋予人的灵气,加上此处孕育出的美好人性,一同为本地的劳动风俗、节日风俗、礼仪风俗“镀”上一层“牧歌式”的滤镜。

《边城》中描绘的社会人性复杂却也纯真,无论是贯穿始终的爱情、亲情,抑或是友情及对乡土的眷恋之情都是如此。翠翠与母亲、翠翠与傩送,吊脚楼上妓女与渡船中水手之间的爱情,都是真挚的、自然的、精彩的,却也是悲剧的。于亲情,年迈的老船夫为了翠翠四处奔走,船总顺顺已然失去自己的大儿子,却也在尚未厘清误会时,便不计前嫌,提出愿意接走翠翠。这些令人动容的无上情感,将边城百姓质朴、淳厚的人性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沈从文曾说:“在创作《边城》时,我想要表达的本是作为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发展形式。”

那么我们不妨细想,沈从文塑造的这几近于世外桃源的美丽小城,这城中千百名与活生生存在于现实中的人毫无二致的普通的凡夫俗子,他们过着的这种平静生活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描绘的,究竟是那如《桃花源记》一般的“与世隔绝”吗?

(二)《边城》人性背后的悲剧色彩

《边城》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无论是从沈从文塑造的空间环境,还是在他为每一个生于此、长于此的人物描摹性格、描绘样貌之时,赋予其的独特灵性与韵味中,都能看到他长远的、深沉的谋划。他笔下的绝美风情,是几近不出世的边城,也是将无数人困于此的边城。

那些充满灵性的人物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行进,前方迎接他们的却并不全然是洋溢着人性之美的光彩,而是已被埋下伏笔的、置身于悲哀境地的,如被囿于死潭中却依旧摇晃着的波澜之水一般,厚重却无力的悲剧色彩。而其诗化的写作风格又为这潭已起波澜却不得冲出桎梏的死水,披盖了一层华彩的外衣,那是一种美丽表层下仅隐隐惆怅着的、隐隐酸楚着的忧伤。

同学们在读《边城》之时,要透过那层华彩的外衣,从细节出发、从情感出发、从其中深厚的乡土情怀与复杂却仍充满希望的人性出发,感受其中隐伏的哀痛、悲伤,跟随边城中的每一个人一同描摹沈从文已定下的悲剧色彩。

那天真的翠翠尚有留白又未曾明言的爱情故事,看似并不轰轰烈烈,但她的一生坚守着的,又何尝不是这份爱呢?

她说:“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磨房,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这份质朴、天真、真挚、自然,没有世俗的干扰,没有外力的阻碍,便只是一涓清流漾入心田。

我们认为《边城》中描绘了略有遗憾的爱情故事,也描绘了湘西特色的风土人情,即坚守在已选道路上不放弃、不抛弃的坚定信念,像是对这座小小边城中传承着的古老精神的继承。

四、结语

初读《边城》,同学们能从中领略湘西风貌、淳朴人文与绝美的自然风光,能看到老船夫与翠翠、翠翠与傩送二老这一桩桩、一件件充斥着哀伤与遗憾,却无处不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边城故事。那是沈从文在浓厚的乡土情怀之下,对复杂人性的探秘,是浪漫主义之下,对理想主义表达憧憬的诗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