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拓宽认知疆界、寻得人生解药的过程。阅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博大而深广的民族文化内涵,还可以从名著文字美感中体悟到无限的人生韵味,丰富我们对于百味人生的体验。
初读四大名著,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令人着迷,但在阅读过程中使笔者印象最深的不是小说中生动丰富、波澜陡起的情节,而是与人生映象交相呼应的语言。
翻阅《红楼梦》,仿佛是在鉴赏一首婉转悠扬、含蓄典雅的诗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流露出浓浓的诗意。细细看来,书中不仅运用了大量诗词曲赋,联额、酒令、灯谜、名帖样样俱全,展示出了《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绚丽繁华,而且还在各色人物极富个性化的语言之中融入了诗的韵味,如贾宝玉脱口而出的风流洒脱,林黛玉低眉婉转的清愁幽怨,薛宝钗温婉而笑的含蓄浑厚等,人各有格,毫不相类。此外,笔者至今还清晰记得黛玉作《桃花行》的情节,虽然起初薛宝琴谎称是自己所作,然贾宝玉一眼便识出是林黛玉之笔,而且直截了当地做出了分析:“妹妹本有此才,却也断不肯做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由此,书中借贾宝玉之口说明了“潇湘之稿”与 “蘅芜之体”的截然不同,一方面展现出林黛玉、薛宝琴迥异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她们人生结局的云泥殊途。
而当我们“踏上”西天取经路,入目的皆为人间奇幻事,但恰恰在这极幻之文中寓有极真之理。《西游记》中的语言以诙谐幽默、俚俗夸张取胜,为整本书增添了喜剧色彩,令人心驰神往、忍俊不禁。例如,那精练俏皮、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俗语,“一客不犯二主”“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无一不闪烁着老百姓人生智慧的光辉。又如那寓意颇深的人物语言,“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看似风趣夸张,实则道出了众僧在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的紧迫环境中无可奈何、有苦难言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阴暗社会背景,讽刺意味极强,引人不禁苦笑。
《水浒传》中的语言以白话见长,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之后的特殊书面语。施耐庵娴熟地运用白话叙事、状物、写人,尤其是在人物语言方面显示出了高超的个性化水平。金圣叹甚至高赞此书能做到“一样的人,便还他一样说话”,其水平可见一斑。比如,第七回写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鲁智深赶来为他打抱不平,但被林冲“权且让他这一次”的说辞给泼了一盆冷水。他反驳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仅凭这一来一往的对话,就刻画出一个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一个侠肝义胆、无所忌惮的鲜明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人物性格的魅力。
脱胎于讲史话本的《三国演义》在语言风格上给人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感受,融通俗与文言于一体,尤以人物对话最为独特。例如,第四十三回诸葛亮面对诸儒的诘难,神态自若,先守后攻,各个击破,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东吴谋臣无言以对、满面羞愧,两边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别有深意的语言,我还惊叹于名著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风”这一自然意象为例,四部奇书都生动入微地对它进行了刻画,而且以诗赋形,精彩非常。
《红楼梦》中的各色风雨从未停歇,并总是影影绰绰地透露出红楼女儿的身世命运。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道出了薛宝钗历经悲喜后仍不曾泯灭的积极态度;一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了探春远嫁边疆的悲情命运,日后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家乡探望;又一句“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借迎春外嫁,秋风吹散玉影,写离别之悲,又以“一夜秋风冷”让人不禁感慨大厦将倾,原本那般绚丽繁华终将归为空虚。
《西游记》中的神风、妖风可以让“鬼见怕,神见愁”,书中写道:“五百罗汉闹喧天,八大金刚齐嚷乱。”即使是神通广大的王母娘娘也被“一风吹断裙腰钏”。吴承恩将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风幻化为了凌驾于神鬼佛之上的超自然力量,想象力令人惊叹。
《水浒传》中最精彩的风莫过于“风雪山神庙”。“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一场风雪看似无意,却巧妙地救下了林冲的性命,留下关键一笔,为林冲在山神庙前大开杀戒、报仇雪恨布下实景,以风雪映衬情节。事实上,无论是风雪山神庙,还是火并王伦,表面上看是林冲为反抗命运不公而做出的英勇抗争,但当我们重新回顾林冲的人生时,又会发现,在最终不曾发生改变的结局的映衬之下,这种看似酣畅淋漓的斗争才是林冲在命运、社会压迫下最无力的体现。正如书中所写“说时杀气侵入冷,讲处悲风透骨寒”,让我们在这阵悲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凄苦命运。
《三国演义》中则是着力塑造了“东风”,用作好运、顺利的象征。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火趁风威,风助火势”,既以寥寥几字概括出赤壁之战的战况,又向我们展现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积累经验,把握时机,才能够做成事、做大事。
拨开层层迷雾,四部古典名著所谈人生之理慢慢浮现出来。以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便是“《红楼》写情,《水浒》写义,《三国》写争,《西游》写悟”。虽然主题各不相同,但所见皆是人生。笔者认为可以把它们比作镜子,让读者于人情事理的纠葛缠绵之中看见自己。
《红楼梦》之中,人们身处红尘,仿佛经历了一场梦。这个梦境因情执而始,在曲终人散中了结,万般情缘化作尘土随风散去,只留下道不尽的悲凉辛酸。在大观园中,人物命运各异,林黛玉囚于封建礼教之中,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终泪尽而逝。贾宝玉一生厌恶官场,可到头来还是“中乡魁”“却尘缘”,留下尘世遗憾遁入空门。薛宝钗虽看透了人情世故,但身不由己,与贾宝玉成婚后也只能独守空闺、抱憾终生。总的来说,一个情字,最是磨人。
若说《红楼梦》如梦,《水浒传》则最是现实。梁山好汉的兄弟情义、自由意志、反叛精神,如拍岸惊涛,声势落下后终陷入沉寂。在笔者看来,《水浒传》之所以被人称作“破碎的乌托邦”,是因为它连续三次打破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一是将太平盛世背后官官相护、腐败专制的社会丑象暴露出来;二是宋江率众接受“招安”,臣服于“官本位”,打破了人们心中对梁山的幻想;三是众好汉在经历磨难后仍无法逃脱被陷害的悲剧结局,让人失去了忠义取胜的信心。
读完《西游记》,我仿佛真真切切地走过了十万八千里取经路。为取得真经,师徒四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整本书中,笔者已经数不清唐僧多少次被困妖魔手中,承受着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而徒弟三人为救出唐僧,或被捉去挨打,或被妖魔法宝所伤。但他们不辞辛苦、不言放弃,最终完成历练,取得真经。这部奇书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向我们道出了人生之道,使人在艰苦环境中依旧能够坚定信念,向目标进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以一幅跌宕波澜的历史画卷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个战乱纷飞、英雄驰骋的故事,个中寄寓着人生最为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例如,人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他曾是逐鹿疆场的一方霸主,却因不仁不义,失去了信用,最终为曹操所擒,一朝猛将归于一尺白布。又如,被人称作“武圣爷”的关羽,是三国中无数人顶礼膜拜的英雄,却因骄傲自满,在孙权面前狂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评价老将黄忠“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终于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落得个命丧东吴的下场。此类人物在三国风波中不计其数,乖张暴戾的张飞、为人狂妄的许攸、心胸狭隘的周瑜,等等,无不因自身道义的缺陷而自食其果。他们的人生,犹如栩栩如生的画册,告诉我们:读《三国演义》不能只看群雄逐鹿、尔虞我诈,更要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品味人生真谛。
有人这样看四大名著:“读《红楼》,过情关;读《三国》,过争关;读《水浒》,过利关;读《西游》,过欲关。”可当我们真正经历过人生的挣扎、纠葛而最终到达“悟”之至境,就会发现原来四部经典著作中所展现的各自人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人生之旅,还有说不尽的意味等着我们体味。而四大名著存在的意义便在于引导我们透过岁月流沙的斑驳、刀光剑影的故事,窥探为人处世的普适之道,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