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花草意象解析

2024-10-14 00:00:00王丽君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0期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中医药学以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可谓包罗万象,文学艺术研究价值之高不言而喻。而随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其中花草、水月、石、雪等不同意象的研究也更趋盛行。本文以《红楼梦》中的花草描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花草意象加以解析。

一、花草意象的文学象征

花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时间上是比较早的,最早见于我国的文学著作《诗经》,其中就有很多以花草意象传递情感的诗歌,比如,《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有曰:“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离骚》中则谓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意象,要么以形比人,以花朵之娇艳比喻女子的娇俏美丽;要么以性比人,以菊花隐喻淡泊名利,以莲花表示心境高洁。而且文学作品中花草的象征对象极其广泛,不仅用于女性、男性,甚至用于社会领域,比如,以牡丹之雍容华贵反映盛唐的盛世浩瀚。

二、《红楼梦》花草类型概述

《红楼梦》对花草的描写种类极其繁多,有学者曾对此做过统计与核查,发现其中描写过的花草包括现存于世、引用古籍以及作者杜撰的共计244种。为了进一步将花草意象与作品中的人物勾连起来,让作品的文学价值充分显现,有学者将《红楼梦》中统计出来的所有花草分为幻境花草、现实花草和古代花草三类。

关于幻境花草,《红楼梦》第一回介绍林黛玉前身时就提及,说林黛玉乃仙草受神瑛侍者灌溉化形而来,如此就将林黛玉与仙草结合起来,赋予林黛玉优美典雅的气质。关于现实花草,《红楼梦》中多见赏花活动,且活动所涉及花草类型往往也是该活动的主题,意象深远且意蕴悠长。此外,《红楼梦》中还出现了不少诗词歌赋中的花草,既将作者极富才华的一面展现出来,也让作品内容更充实,情感表达更丰富。

三、《红楼梦》中的花草意象

《红楼梦》看似以贾宝玉为主要角色,但曹雪芹在其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角色,也让这些女性角色占据了极大的分量,这是其他小说作品难以企及的。而且较之于更追求“刚性美”的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著,《红楼梦》明显处处凸显“柔性美”,作者对“香草美人”的偏爱也不言而喻。

林黛玉的“香草美人”形象自从开篇就有介绍,她的前身让她有了高雅美好的气质,而她两次伤情所葬凋落的桃花、凤仙、石榴等,也为后续自己爱情的无果与生命的逝去埋下了伏笔,让她最终“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红楼梦》中还有言:“说着,便顺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所以黛玉所居之所潇湘馆中种满了竹子,而竹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很多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也代表了人们独有的气节与刚直,曹雪芹以竹子的内在品质直叙林黛玉的高洁性情,不仅与林黛玉的出身遥相呼应,也以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格意志反衬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和敏感忧虑。此外,关于竹子还有个凄美的爱情传说,曹雪芹让林黛玉住在满是竹子的潇湘馆,又何尝不是在为她和贾宝玉充满悲情色彩的爱情结局做铺垫?

除了林黛玉,薛宝钗也是《红楼梦》中的典型代表。这一角色的存在虽不及林黛玉那样让人印象深刻和扼腕叹息,但她身上特有的女性价值却极为突出。她生来就为疾病所累,服用的治疗胎毒疾病的“冷香丸”中有梅花、荷花、牡丹、芙蓉四种药材,恰与她那如绚丽绽放的花朵般的性格相映衬,也将薛宝钗的不同凡响极尽表现出来。其中,梅花性情高洁自爱、坚贞不屈,荷花典雅独立、不染俗世,牡丹富贵高雅、出身不凡,芙蓉娇柔艳丽、美艳不已,将这四种花草意象与薛宝钗的性格特点一一对应,不难发现她性格中所蕴含的“冷香”之美。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也是“只看许多奇花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可见,她所居之所也是花草繁盛,暗香浮动,而这些都用以表现她的大气性格及高尚品格。不过,与薛宝钗相关的花草都以藤类和蔓类为主,这样的花草本身就有明显的依附性,这也暗喻了薛宝钗需要依附于他人而生的性格。不过也正是这种柔韧附和的性格,倒是让薛宝钗不至于早早失了性命,反而是林黛玉如竹般刚毅独立的性格却因过刚易折最终葬爱而亡。

除了林、薛二人,曹雪芹还在《红楼梦》中赋予其他人物形象独有的花草意象象征。比如,“日边红杏倚云栽”的杏花与清新脱俗的探春。诸联在《红楼评梦》中曾评:“探春如杏。”杏花开于春天,繁荣艳丽,惹尽春意,是极富生机与活力的花种,活脱脱仿若青春娇艳的美少女,而《红楼梦》中的探春也是无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希望、极富生命意志的人物形象。所以,曹雪芹笔下的每位女性人物都与花草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杏花除了喻指娇俏生机的少女,也与古代的科考紧密相关。古代科考放榜就是在杏花极致盛放的时节,探花郎所“探”之花亦为杏花,这也从侧面将探春满腹经纶的书香气质表现出来。《红楼梦》中还将白海棠、芭蕉、菊花、玫瑰、梧桐、柳絮等都与探春的人物形象塑造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探春以白海棠为对象作诗:“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既以玉比作海棠的灵魂与精神,将白海棠的妙曼美好表现出来,也借花喻人,让探春高洁淡雅的品性再次得以显现。再以柳絮来讲,《南柯子·柳絮》上阕写道:“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所以探春远嫁无所依的命运早已注定。柳絮一物,往往出现在暮春时节,预示着春光已逝,而柳絮的出现正如贾府的衰败,短暂美好却难逃此劫难,一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也道出探春的才干与身份的不相符。同时,“柳”谐音“留”,这又何尝不是在喻示探春最终不得不远嫁他乡的命运?柳絮终会飘散,探春终究也难以留住。

再比如,“也宜墙角也宜盆”的水仙与阳光温暖、欣欣向荣的史湘云,菊花一般孤芳自赏且顽强的惜春,人面桃花又和善稳重的袭人,曹雪芹笔下的花草赋予女性角色的情感意象是极其丰富的。然则,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抑或是其他一些重要角色,最终的结局都算不上美好,所以岁月催人,花草自谢,这些人的结局不正如世间所有花花草草的结局一般,最终走向枯萎,烟消云散?而这无疑是曹雪芹作品中以诸多花草意象着墨埋下最深的伏笔。

将作品中的花草意象中所蕴含的很多悲剧意蕴与一生遭遇都极度悲惨的曹雪芹的人生实际结合起来,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人有聚散的叹息。竹子本是正直不屈的意象,却偏偏夹杂了对爱情悲剧的无可奈何,隐喻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悲情收场;桃花本象征了美好的爱情,林黛玉偏要以悲葬之,即是埋葬了爱情,那二人的结局也就不难预见。曹雪芹用了200多种花草意象,却赋予大多数人物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造出让我们悲春伤秋、黯然神伤的新世界,更是留给我们无限遐想,让我们在感受古代女性别样美的同时,认识封建社会,看着她们一点点香消玉殒。

不过《红楼梦》的花草意象并非一对一,几乎每个角色都是以一对多的多维对应关系来凸显性格,塑造形象,这也让每个人都被赋予了极为复杂的特性。不过不可否认,这样的人物形象刻画才是真实且丰满的,虽说千人千面,但同一个人不会只此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