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与《德伯家的苔丝》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2024-10-12 00:00:00黄金竹
名家名作 2024年25期

[摘 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由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即安娜和苔丝的性格和命运,分析其生命历程及成长轨迹,剖析残酷社会及悲惨命运,告诫当代女性不要重蹈覆辙,争做自己的主人,成为新时代的新女性。

[关 键 词] 《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性

一、前言

《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勇敢无畏地追求理想中的纯真爱情,却落得一个陈尸车站的悲惨下场的故事。其间她遭受了丈夫卡列宁的冷漠虚伪,也遭受了其情人渥伦斯基的无情自私,可怜的安娜无法接受这绝望的结果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令人唏嘘不已。以安娜为代表的同时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只能依附丈夫生存,但面对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安娜却衍生出了强烈的自我空间的伸张需求,拼命尝试把被限制已久的女性力量和欲望释放出来。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种爱情,两性的悲剧在于女性把爱情当人生,男性却把它当作人生的一小部分。那是他们第一次邂逅,就在那车站,他就发现她的与众不同,她脸上有种异于常人的亲切的温柔神态,还有那股积极向上的生气,那份洋溢着的青春感让他为之倾倒。安娜是有个八岁儿子的母亲,但他根本察觉不出,她十分淳朴自然,毫不做作,她眼神里流露出深情且忧郁的神情,似乎在她的内心有着另外一个诗意盎然且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

《德伯家的苔丝》描述了佃农的女儿苔丝在父母的怂恿下不情愿地去一个富户家认亲,但家里的表哥阿历克是个可恶的、品行不端的男人,他诱奸了苔丝。苔丝多么无辜、可怜,但她非常坚韧且独立。面对这样悲惨的遭遇,她选择独自一人承受,她回到自己家生下了私生子,但这个可怜的孩子死去了,这又使苔丝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件事情过后,苔丝依然坚强地工作、生活。在她打工的奶牛场,苔丝遇到了她的真心爱人克莱尔,他们克服了重重阻碍结婚了。婚前,苔丝的母亲劝告她一定要隐瞒自己的过去,但苔丝太单纯了,对爱情太忠贞了,她没有听取母亲的意见而是在新婚之夜向丈夫克莱尔坦白了自己的过去。结局可想而知,苔丝惨遭丈夫的抛弃。之后,可怜的苔丝出于维持家庭生计继续外出工作,但悲惨的是苔丝在这里又遇到了阿历克,她又被这个坏人欺负了。被逼无奈、无路可走的苔丝这一次没有逃避,她杀死了阿历克,因此最后被抓了起来,和心爱之人逃亡天涯的梦破碎了,读者的心也随之破碎了。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男权思想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这样的思想在社会中还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种时代背景下女性自然只能受到男性的摆布和利用。但苔丝却不以为然,在这一过程中不甘凌辱、勇于反抗,坚决不向命运低头,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两位女性角色都处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都面对着各种不公和委屈,但在笔者看来,苔丝表现得更勇敢,她一次次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一次次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她诚实勇敢。当然安娜也在勇敢追爱,但她没有苔丝坚定。

二、性格

安娜的死亡是多种矛盾造就的必然,是无数女性的悲剧演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安娜的悲剧,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她的性格,社会、婚姻及爱情观等因素都是次要的。安娜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尤其在爱情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但严重缺乏对行为后果的深思熟虑。她对爱情的执着毁灭了她。安娜非常渴望自由和真爱,但缺乏理性的控制,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最致命的毒药,何况是那个时期的女人,这直接导致她走向悲惨的结局。她的婚姻中没有爱情,她被迫嫁给了大官僚卡列宁,在这段外人艳羡但自己却痛不欲生的婚姻中备受折磨,时刻等着真命天子拯救她。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活,为爱而死,她的死,如此决绝,如此壮烈。这种对婚姻的不满和精神上的折磨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卧轨自杀,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和绝望?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度更低,体现在社交圈对她和沃伦斯基持有的不同态度上,不管是恋爱前还是恋爱后,沃伦斯基都被社交圈所接受,但女主人公却遭受了不同的待遇。女性更容易被婚姻困住,安娜在牵涉婚姻问题时,孩子成为她的矛盾之一。所谓的追求真爱只被默认为是男性的权利,他们追求已婚女性被看作是一种光荣的行为,如果性别调换,则是另外一种舆论,安娜就受到了外界的羞辱。

《德伯家的苔丝》集中反映了时代悲剧下的爱情,作者以对普通百姓的无限同情和尊重,描绘了苔丝的悲惨命运。小说纤毫毕现的地方是苔丝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理转变。这一切与苔丝的性格息息相关,甚至苔丝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苔丝非常听话,她本不愿意去攀亲戚,但是她的父母一再请求,她最终还是答应了。如果苔丝再坚持一些,再自我一些,她没有去攀亲戚,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一切,她就不会遇到冒牌表哥阿历克,更不会被其欺负甚至生下小孩,那样她就可以保持所谓的纯洁,不会被她所爱的克莱尔抛弃,也就不会有悲惨的命运。另外,苔丝还是不够理性,她太感性了。在结婚前,她的母亲一再叮嘱,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了,千万不要告诉克莱尔她之前遭遇的一切,可是她不够理智,没有听她母亲的话,全部告诉了她的丈夫,果不其然,丈夫把她抛弃了。也许她的所作所为是诚实、坦白的表现,但是在她的这种处境和社会背景下,从理性角度来看,她真的不能告诉她的丈夫。如果她足够理性,她就不会后来又选择和表哥阿历克在一起,更不会一时冲动杀了他,最终被抓,失去永远的自由。性格决定命运,这是肯定的。世俗的贞洁观念压在苔丝身上成为沉重的枷锁,加上整个社会变迁的浪潮,无情地席卷了以苔丝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他们的命运如一叶扁舟,必然破碎在时代的巨浪中。总之,托马斯·哈代非常爱他笔下的苔丝,他舍不得她有一点人格和精神上的污点。苔丝做了阿历克的情妇这个事实,几乎无损她的纯洁,苔丝杀了他之后,她的情绪好像得到了释放,好像她终于可以做自己了。

三、命运

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都是不公的、都是跌宕起伏的。这是由社会、个人、境遇等方面造成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所处的时代赋予其出现的必要条件,时代会进步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个人情感的觉醒和解放。大到社会、小到家庭,作为组成大社会的一个个家庭是最先体现出其中转变的场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尽不同,这句话出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被认为是列夫·托尔斯泰对婚姻和家庭的最好诠释。安娜的婚姻不论怎么选,自始至终都是悲剧。不管是与卡列宁的表面夫妻,还是与沃伦斯基的快乐,都无法让她感受到爱情的真实存在。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女人不以为然,便会导致同女主人公一样的悲惨命运。女人极其容易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应时刻保持理性。安娜的出轨和自杀本质上源自对劳动的需求,此处的劳动为马克思口中的劳动,这也是过去贵族阶层中乱象的根源,是时代的产物,无法避免。对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人,无论阶级、圈层、性别、种族、健康与否,想要获得同等权利,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并且获得自由,就需要劳动及公平的劳动条件。由劳动所得享受社会待遇,由劳动本身创造精神价值,淘汰简单重复性劳动, 进而产生更多的创造性劳动。这几乎是一切社会问题的解药。

苔丝的一生都活在愧疚和耻辱之中,而这一切都源自年少无知的她被阿历克诱奸。正如《红字》里的海斯特一样,过去永久地印在了苔丝身上。由于当时贞操观的影响,身为受害者的苔丝不得不独自承受失贞带来的后果。因家庭教育缺失及社会经验不足,她不懂得保护自己,也不懂拒绝别人,更不懂如何在爱情中保持人格独立,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得过于顺从,甚至愿意为对方献出生命。克莱尔实际上也只是把苔丝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他有强烈的“处女情结”,对“纯洁”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尽管这种纯洁只是就身体而言。他表面上伪装成离经叛道,不在乎阶级、家族等的君子,但得知自己妻子婚前的经历后却无法接受,选择逃避。尽管后来他幡然醒悟,但已经太迟了,并且对苔丝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和命运。生活在不幸婚姻中的安娜有渴望幸福的意识,但找不到幸福的方法,只能凭感觉行动。她的委屈挣扎、有苦难言从未被看见。

四、现实意义

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呈现具象的故事给人启迪,通过具体的情节给人思索。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要通过读经典,感悟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爱情价值观。爱是什么?在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前,是否想过这个问题。莫言说,真正的爱一直都是感性的,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对你保持清醒和克制,那不是爱。爱就是不清醒,是冲动的,是克制不住的,是患得患失的,是胡思乱想的,是介意,是心疼,是惦记,是想得到对方关注。爱,是一种神奇的感情,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让人欲罢不能,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神秘和不可捉摸,才显得如此迷人。爱让人忘记时间和空间,只留下对彼此的牵挂和思念。但是,爱也是需要付出的。爱如同天平的两端,起伏不定,能在其中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不患得患失才是赢家。经典作品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爱情观念,但是形成自己的观念才是这些经典给我们的最大意义。不必人人都有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不必人人都当女主人公为人知晓,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是目的,保持自己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坚守才是永恒。

作品中悲剧性的内核和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在那样的环境下,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当今社会环境,名利权情充斥各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诱惑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自己对纯洁爱情的坚守是一个挑战。爱情都呈现出一种短暂的、易碎的悲剧性样貌,且人性中的弱点如嫉妒、猜疑、自私和占有欲等都会令爱情中的两人时刻面临威胁,爱情就此而言总是悲剧性的。若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早些明白这些道理,是否能避免如此悲剧的命运。

透过经典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其所处环境及自身性格,理解其悲剧的根源。是否不再向往爱情,不再渴望从对方身上得到快乐,就能避免受到伤害呢?莫言说:“当你特别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很难再从他身上得到快乐了。”多疑猜忌会让人胡思乱想,人的本性让人想完全占有对方,内心的煎熬让人万劫不复。爱一个人本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情,然而当爱情占据心头时,我们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复杂而痛苦的情绪中。爱情如同一场盛大的烟火,绚烂而又短暂,它给予我们美好的回忆,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酸甜苦辣。也许爱情本身就是最纯粹的悲剧。尽管如此,相爱的人总是不断地试图克服双方之间的距离,试图达到与对方完整的统一,完全融化在对方中,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为什么感到疲惫并为此受折磨的原因吧。因此让我们怀着正确且积极的心态,珍惜每一个遇见的人,用心去爱,让我们在人生的修行中活出自己真正的幸福。

五、结束语

两部作品都告诫女性不要为爱情抛弃一切,但这样的劝告却来自男性作家。《安娜·卡列尼娜》展现了当时旧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体制逐渐瓦解,而新的运转方式还未形成时,有人会遵从经验,有人会突破经验,有人会随大流,不管哪种,结局是喜是悲都很难预料,反正最后只剩轻飘飘的几个字——“时代造成”。时代是谁?谁为承受实际后果的个体负责?生命有限,又有多少机会试错和栽跟头呢?兢兢业业的卡列宁,努力种地的农民,想要获得幸福的安娜,都不一定会被时代眷顾。如何在变动中找到生存的夹缝?也许思考是方法之一,让思考先于行动,因为行动会产生直接的结果,而思考是为结果铺设求生的海绵。不过当社会经历阵痛的时候,生存于她体内的生命随之而痛,身不由己,思考只是微弱缓释吧。关于婚姻、爱情、家庭,男性有更多的选择权,但不能忽视以安娜为代表的女性没有选择爱情、家庭、婚姻的平等自由。她的主动背叛是被动接受婚姻导致的结果。她用错误的方法追寻她有权追求的东西,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参考文献:

[1]仇家玉.《安娜·卡列尼娜》与《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角色的对比分析[J].英语广场,2023(19):77-80.

[2]李杨杨.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评《德伯家的苔丝》[J].名作欣赏,2023(17):123-125.

[3]李云龙.传统性和现代性视角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主题和成长教育意义[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4):148-150.

[4]胡心宇.解析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爱情悲剧: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J].长江小说鉴赏,2024(6):63-66.

[5]张丽娜.《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卡列尼娜的伦理解读[J].长江小说鉴赏,2023(29):52-55.

[6]王倩倩.空间视域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初探[J].文化学刊,2024(1):120-123.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作者简介:黄金竹(1992—),女,汉族,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