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差异,翻译具有翻“意”和翻“异”的双重使命,并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聚焦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意”与翻“异”两大核心使命,探讨翻“意”与翻“异”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双重使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 键 词]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翻“意”;翻“异”
一、引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播出去、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语言、文化和翻译三方面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王琪(2024)指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1]。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其转换必然会涉及其背后的文化。通过翻译,中华文化的各种元素如诗词、戏曲、书法、绘画等,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同时,翻译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茹柯耶·玉苏普(2024)认为,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在空间上的扩展与内涵上的丰富与提升,译者就是在遵循文化平等的原则的基础上,用策略来进行原文的翻译,不至于在“逆文化”的形式下被吞噬、被异质化,同时能够彰显出中华文化特色、保留其独一性、确立中华文化的身份并让其风靡全球[2]。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对话的过程中,翻译的准确性将会影响交流效果。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准确地传达给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能让国外受众“懂”我们的文化,如何达成翻“意”和翻“异”的双重使命,已成为当下对外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
二、翻译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翻译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翻译发挥着多重作用,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翻译是打破语言障碍的关键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形成了多样化的语言体系。翻译通过精确、流畅的语言转换,使中华文化跨越国界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通过文化的交流,各国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差异,同时增进互信,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和谐与共存。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更能够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翻译是传递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医学等多个领域。通过翻译,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传递给国外受众,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优秀的翻译作品不仅能够忠实于原文的语言表达,更能够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使国外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认同。
(三)翻译在推进知识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技、医学、艺术等领域,翻译能使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和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为全球的研究者、学者和专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借鉴。通过翻译,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成果得以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四)翻译在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对于构建国家形象、推动外交关系以及促进国际合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有助于打破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在国际上塑造积极的形象,使更多的人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促使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三、翻“意”和翻“异”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翻“意”和翻“异”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推广和传播文化时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
(一)翻“意”和翻“异”的角色
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文化差异,翻译必然也会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因此怎样置身于译入文化中,并且确保原语信息准确无误地传播就成了重中之重。
翻“意”要求译文既能体现原文语言层面的全部意义,又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境。这有助于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更直接地感受到原文的韵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传递源语文化的信息,翻译时不能仅拘泥于源语文化中词汇的字面意义,而应当将其承载的全部文化内涵再现给目的语接受者[3]。不可一味地追求语言文字层面的“对应”,而忽视了对源语文化精神层面的“忠实”。
翻“异”则需要在翻译时尽可能保留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展现源语言的特色。文化差异尽管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带有差异的文化内容不可译,读者阅读译作正是想了解异国文化。人类希望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而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需要,人类语言和文明的共性也使语言的互译成为可能。如果在翻译之前充分考察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明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在内容上保持“信”的前提下,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就能做到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最大限度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通畅[4]。
(二)翻“意”和翻“异”的作用
通过对翻“意”和翻“异”两者角色的分析,可以得知它们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翻“意”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而意义的传递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通过翻“意”,译者能够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传递给目标语读者,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这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过程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的和谐共处。
翻“意”是翻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效果。翻“意”保留了原作的全部语义和文化意境,使译文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同时,翻“意”要忠实传达原文内容,译者尽可能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传递给目标语读者,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真实含义。它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原语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这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过程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翻“异”有助于展示原文的文化特色和独特性。原文中可能包含特定地域、历史背景或社会环境下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这些元素往往无法完全用目标语言中的对等词汇来替代,并且如果过度地同化和简化可能会使其失去原本的魅力和价值。存“异”能够保留这些文化特色,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魅力,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同时,翻“异”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比较源语和译入语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面对译文中文化的差异,主动的读者读到这些译文时会将他们与自己语言中的相关说法相对照,比较其不同之点,深究其文化差异,从而加深对原语国文化的理解。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他们就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顺利地与对方沟通,取得满意的成果[5]。
翻“异”使目标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表达方式,从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进而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翻“意”和翻“异”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双重使命。翻“意”的作用在于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文化特色。要求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丢失和误解,确保翻译作品的准确性和忠实性。而翻“异”的作用则在于将原文中的语言习惯与语言使用方法充分保留下来,以此来更好地表现国外文本材料所体现出来的异国风情,让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文学特色[6],从而拓宽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翻译实践中,翻“意”和翻“异”并非相互排斥,文本内容传递和文化传播均非常重要,两者之间不可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7],并且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翻译作品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总之,翻“意”和翻“异”在中华文化实现跨文化传播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强调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而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则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种平衡与相互理解是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与接受的重要保障。
四、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双重使命
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翻“意”和翻“异”各自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灵活适应性翻译策略
采取适应性翻译策略是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实现英语翻译创新的关键手段,这要求译者在翻“意”与翻“异”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要让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点和风格[8]。但无论采用何种策略,译者都应忠实于原文,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这些策略的恰当使用可以实现在保留文化差异的同时,确保译文的意义传达,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传播。
(二)附加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中的文化差异,添加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当翻译涉及某个特定地区的习俗、节日或历史事件时,可以在译文后添加简短的注释,解释这一文化元素的背景和意义。此外,对于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表达,也可以通过注释来揭示其深层含义,避免读者产生误解。通过添加注释,不仅可以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和翻译能力
译者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桥梁。因此,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和翻译能力对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至关重要。一方面,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准确捕捉原文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误读和误解;另一方面,译者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翻译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源语和目标语,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创新翻译方法和手段
创新翻译方法和手段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翻译效果。例如,利用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速度和准确性,减少错误,使翻译工作更加高效。还可以尝试采用多模态翻译方式,将文字、图像等多种信息形式结合起来,以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
五、结束语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的文化意识日益觉醒。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也不需要刻意抹去,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才能真正地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来传递和沟通这些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从而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翻“意”和翻“异”的双重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琪.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公关世界,2024(8):106-108.
[2]茹柯耶·玉苏普.“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外译研究[J].秦智,2024(4):178-181.
[3]程前.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研究[J].名家名作,2020(9):94-95.
[4]吴红岩.异化: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最佳方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70-74.
[5]陈东成.试论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求同存异”原则[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101-106.
[6]韩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翻译归化与异化[J].校园英语,2021(37):248-249.
[7]崔馨月,范丽军.基于跨文化交流的英汉习语差异及翻译实践研究[J].现代英语,2021(4):37-41.
[8]吴智娟.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翻译技巧创新研究[J].海外英语,2024(4):45-47.
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外国语大学20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外宣团队”(编码:202410964001)的研究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编码:2024L5L3073004A)和吉林省研究生精品示范课《应用翻译》、吉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应用翻译》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馨媛(2002—),女,汉族,河北衡水人,本科,研究方向:翻译学。
通讯作者:那洪伟(1979—),女,辽宁锦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