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诗词作为文字的凝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元素,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因此意象之美便是诗词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的种类繁多,在诗词中的运用也灵活多样。以自然意象中的“蝉”为例,对该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进行简要赏析,并挖掘背后的审美内涵,以此揭示意象之美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存在。
[关 键 词] 古诗词;意象;蝉;审美
一、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魅力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崇和继承。无论是具有一定形式和韵律的格律诗,还是宋代的词牌或元代的曲牌,都是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用长短相间的方式表达某种意境和情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对中华大好河山的自然美的热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体现了离别的无限伤感,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使执着的男女之情跃然纸上。
在丰美的语言基础上,很多古诗词还在特定环境里,借助特定的对象表现出不同的意象之美。所谓意象,即意中之象,指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它既离不开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也离不开作者观察客观事物时的心境。朱光潜说:“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由此可见,意象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明代胡应麟有言:“古诗之美,专求意象。”可见,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蝉”在古诗词中是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以“蝉”为例,分析意象在诗词中不同情境下的运用带来的审美体验。
二、凄楚哀婉之情
蝉在夏天出现,秋天以后会陆续死亡。古人多有悲秋情结,因此蝉在秋季死亡往往会带来凄楚哀挽之感。
秋季之景凋零惨败。在百草枯黄、万物萧条之际,听闻“残蝉度曲,唱彻西园”(吴文英《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凄切之情便有感而发。若鸣蝉出现于失意落魄之时,诗人的郁郁寡欢便会又多一层悲叹幽怨。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仕途失意,江湖流落,设帐饯别,却难有畅饮心绪。急雨刚刚停歇,船上的人便催着出发,面对傍晚的长亭,词人满眼泪花,无限留恋却说不出心中所思的千言万语,只听得蝉声切切,凄凉而急促。
本词中,作者先从蝉鸣写入,从听觉角度渲染整体悲凉的气氛。而后,长亭、骤雨、兰舟等视觉景象相继出现,逐渐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令读者身临其境。
文人在听闻蝉鸣之时,所处的心境不同,便会有不同的感受。身处异乡的人常有漂泊之感、乡思之愁,蝉在他们的笔下便成为孤独之蝉、乡思之蝉。“病来旅馆谁相问,牢落闲庭一树蝉。”(李九龄《旅舍卧病》)卧病思乡却无人相问,只有一树的蝉鸣陪伴身边。“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耿湋《新蝉》)今日忽然听到蝉鸣,才发现又是一年过去了,想到自己背井离乡多时,不禁思绪万千。
白居易就曾将内心的愁绪与思乡之情寄托在蝉鸣中:
早 蝉
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村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早蝉的鸣叫早早地便传入诗人的耳中。初闻蝉声,淡淡的惆怅便结于心头,再次听得蝉鸣,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这渭水边的蝉声,竟与故乡的蝉鸣十分相似。然而,还有谁能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呢?只有日暮时分,槐花树下孤独的自己。
本诗中,诗人以蝉起兴,借蝉抒情。小小的鸣蝉,在作者笔下串联起了故乡与当下、过去与如今。“一枝一叶总关情”,因为思乡的情绪灌注于脑海之中,所以眼前之景便带有了思乡的感情色彩。阅读这些诗句,读者会不自觉地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活力闲适之景
意象的创造离不开其他事物的衬托。蝉鸣叫的声音固然响亮而沙哑,容易增添愁绪;但若是蝉鸣之声与繁茂的草木或者清幽的山林共同出现,则又会呈现出一种积极而富有生机的画面。
盛夏正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李廓《夏日途中》),尽显生机盎然。高树之上,密叶之间,一阵蝉鸣,悠长响亮。“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始闻夏蝉》),韦应物笔下的蝉鸣,冲破云霄,直入人心。
若是蝉声从寂静的山林中传出,则又会营造出一种清凉而闲适的意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山林本是幽静,悠扬的鸣叫从远处传来,并没有打破周围的寂静,反而是在这寂静之中增添了一抹生机。“蝉鸣槐叶雨,鱼散芰荷风。多喜陪幽赏,清吟绕石丛。”(郑巢《陈氏园林》)雨滴、槐叶伴着蝉鸣落下,鱼儿在芰荷的风中四散游动。作者向往宁静而闲适的生活,此处蝉鸣的出现,给人以舒适和愉悦之感。
意象的创造,也离不开诗人本身的心境。万物凋敝的秋季,声声蝉鸣本是凄凉之音,但若是诗人本身真率疏放,秋蝉之鸣便也能富有生机。
“蝉噪黏远举,雨惊钩渐移。”(《晚秋夜坐》)在王绩笔下,晚秋时节充满生趣。“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在王维眼中,寒山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诗人倚杖在柴门之外,细细聆听暮蝉的吟唱,只觉得安逸、闲适。
寄题海陵离亭
高 蟾
银根菡萏连天落,玉穗蒹葭动地飞。
荡桨先生曾寄梦,凭轩公子合忘机。
江村白鸟和云没,泽国寒蝉带雨微。
何似高秋钓台上,一声清啸送僧归。
江村的白鸟和云渐渐消失了,只有寒蝉在雨中的微微地唱叫。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秋高气爽的钓台之上,一声清爽的啸声伴着僧侣缓缓回归。诗人向往清净闲适的生活,因此在他的描绘中,微微的几声蝉鸣,与前文的银根菡萏、白鸟密云共同构建出一幅清爽优美的图景,令人心驰神往。
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作者的实际处境息息相关。读者在阅读时细细体会诗人营造的意境,便不难感受到作者埋藏于诗中的独特意趣。
四、高洁脱俗之志
蝉除了叫声惹人注意外,其本身的生命特征也颇受文人关注。蝉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古人认为,蝉不食黍离,餐风饮露;另外,蝉喜居高树,所谓“寻长枝以凌高,静无为以自宁”(《艺文类聚》九十七)。因此,蝉被人们赋予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文人在歌咏蝉清高的同时也常常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的德行高洁。
李商隐曾借咏蝉托物言志,赋予秋蝉特殊的内涵。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栖息在高处,却难得温饱,正如作者志向清高,却穷困潦倒;蝉终日鸣叫,却白费力气,正如作者四处奔波,却备受排挤;蝉彻夜悲鸣,而树却碧绿无情,可作者的处境又能好多少呢?清高却难免清贫。
全诗着眼于蝉与作者之间的相同点,前四句写蝉鸣,后四句写自身的处境,整体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作者在蝉鸣声中,寄托了自己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也寄托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蝉的鸣叫使身为囚徒的我哀伤。寒风瑟瑟,尽力唱响却易被淹没;秋露重重,张开双翼也难以高飞。蝉是居高食洁的,可谁又能相信我的清白,愿意替我表述内心的沉冤呢?诗人在患难之中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喻己。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的声音远扬,不是凭借吹过的阵阵秋风,而是因为它本身就身居高处。同样的,人如果坚守正道,严于律己,终会得逢明主,成就美名。诗人以蝉自喻,以蝉自勉,借蝉言志。
五、生命易逝之悲
蝉在黑暗的地底下孕育和成长数年,然而它们在地上只有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面对蝉短促的生命,文人们感慨时间流逝、生命短暂,有种人生苦短的悲凉。
咏 蝉
于武陵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江头传来的一声响动,标志着美好的岁月已经难以挽留;这并非新蝉在苦苦哀鸣,而是每一年都有自己的忧愁。时光易逝,芳岁难留,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将内心的苦楚寄托于蝉鸣之中。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诗人听到深叶之中早蝉的鸣叫,忽然发觉自己已鬓角斑白,难以回到曾经的故土,想起自己曾经在东宫任职时在桂花树下听到蝉鸣,不禁感慨时光飞逝、生命短暂。此时此刻,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蝉是本诗的线索。作者虽未曾明写蝉的生命短暂,但其以蝉作为抒发岁月易逝的情感载体,与蝉本身朝生暮死的特征大抵是相关的。
实际上,各类咏蝉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复杂的,用单一的分类方法加以概括是不够准确的。如前诗中的“遥知故国秋”抒发的是对故乡的想念,而本诗中“忆昔在东掖”又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作者在创作时,将思想、怀旧、感慨、哀叹等多种情绪融入蝉鸣之中,构建出一个悲凉而立体的早蝉意象;读者在阅读时,若是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蝉作为一个经典意象其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六、总结
上文所举实例,借助“蝉”这个自然界独特的生灵,运用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意象之美。
蝉的鸣叫使人听得悲凉,唤起人们的悲秋情结,触发人们的愁绪与感伤。
蝉的鸣声也可以让人觉得欢快,使人感受到生机与活力、安逸与舒适。
蝉的处境险恶,生命苦短,引发人们的同情。
蝉的习性独特,又被人们赋予特殊的气质,抒发自身的高洁。
蝉意象之美,美在丰富的内涵。意象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艺术形象。“蝉”含有客观事物之外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与客观特征息息相关。诗人在创作时充分调动自身感受,使眼前之景不单单是具有自然属性的景物,而是带有主观力量的、情感丰富的“移情”之物。这些事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大量运用引申出了不同的内涵,使人产生了大量的联想与丰富的情绪体验;读者在阅读时,又将自己的情感倾向投射到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与人物之中,从而感受到与之共鸣的情感体验。就这样,客观事物经过作者的移情与读者的共情,升华为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意象之美的来源。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每个意象具有独特的内涵。虽然蝉意象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但仅针对蝉意象进行分析,难以代表古诗词中的众多意象,况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是作者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董裕雯.吟风韵更长:古诗词中的“蝉”意象赏析[J].中文自修, 2023(11):8-11.
[2]黄天骥. 说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J]. 书城, 2023(2): 66-75.
[3]何娟.诗人与蝉:浅析诗歌创作中的寓言于物[J].青春岁月,2013(13): 11.
[4]舒韶雄.诗意地栖息的蝉:古诗中蝉的意象[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1(1):13-16.
[5]胡明霞. 唐诗蝉意象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
[6]陈丽君. 宋代咏蝉词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7]祁志祥.“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J].广东社会科学,2019(6):165-172.
[8]王岩.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四时意象及其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9]孙娜.深衷长情,物我同忧:论《古诗十九首》的审美移情[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7):222-223.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王羽岳(2004—),男,汉族,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