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该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应对未来科技领域的挑战。高校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促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基于此,解析“双一流”建设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意蕴,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路径,旨在提升计算机专业育人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关 键 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049-04
近年来,“双一流”建设逐渐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仅仅拥有传统技术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和科技创新需求。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双一流”建设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全面分析《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可以发现,“双一流”重点体现在研究型高校与高水平高校建设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时指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在“双一流”建设中,研究型高校和高水平高校均需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其放在首要地位。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需求。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高水平高校的建设,都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双一流”建设明确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实践。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教育为基础,通过项目实训、实习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化的趋势。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当对接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具备应对未来社会发展挑战的创新能力。为此,在“双一流”建设的指导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愈发明确和迫切。高校计算机专业应通过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育、对接社会需求等手段,更好地满足“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场所,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技术层面的提升,更应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高校还会同步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等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与实际应用的融合,掌握技术创新方法与技能,成长为具备较高沟通协作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种全面素质的提升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专业教学仅仅传授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计算机专业能够更好地顺应科技发展的变革,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三)有助于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具有前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环境。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和未来导向性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而且是对整个社会的积极贡献,使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科技进步。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建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全方位推进实践型教育的发展。通过强调实践教育、问题导向的学习和跨学科教学观念,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在未来计算机领域中的创新能力。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通常以理论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更多是抽象的概念和算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专业教学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开设实践性强的项目课程、实验课程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传统理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利影响,结合“双一流”建设要求开展实践型教育,建立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实践体验中,促进其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
其次,创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倡导问题导向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中,该专业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例如,高校运用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设立专门的训练设施与设备,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利的环境,贴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以及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技能以及创新能力。
最后,引入跨学科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计算机专业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工程等。传统的教学往往将这些学科割裂,导致学生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思考。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观念,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潜力。
(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双一流”人才建设任务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确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科发展,使其在计算机领域既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满足“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方面,明确的培养目标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基石,需要与“双一流”建设中规划的人才培养任务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卓越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明确的规划,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技术领域的深度拓展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了解。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明确规划,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
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当与“双一流”人才建设任务对标,培养计划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技术领域的创新培养,更涉及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创新项目、组织创客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在该体系中的比重,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实际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一调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而且使计算机专业教育更符合“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培养出更具创新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其一,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相应的课程体系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也应随之更新。传统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更需要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高校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引入更多与实际项目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直接地应用所学知识,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技能基础。此外,将当前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前沿知识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论。通过这样的更新,学生在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前沿领域中游刃有余,同时拓宽知识视野,有效培养创新思维。
其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常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通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更多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设计与思考的环节。在这些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挑战。另外,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样重要。高校应加强与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这样的实践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行业氛围,感受真实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需要采用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合作项目、微课教学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其创新潜力。
首先,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具有应变能力。
其次,运用合作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专业的实际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协作,高校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合作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在创新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推动项目的成功完成。
最后,采用微课教学方式。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与企业导师共同研讨,从计算机专业中筛选出核心知识点,合作制作相关微课。微课的内容涵盖专业核心知识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等,便于学生在自学和复习中随时查阅。这些微课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学习。通过反复观看微课内容,学生能够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同时增强创新意识。
(五)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的支持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在未来更具备竞争力。
一方面,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当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优化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这些实训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专业的实际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比如,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规划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模仿企业文化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另外,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实习、创业比赛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行业实践。高校可以与计算机产业相关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如在计算机编程公司建设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通过校外实训,学生有机会与业界专业人士互动,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培养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更为专业的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校需要加强教师培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注重教师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确保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指导和支持。
首先,进行专业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在计算机领域,科技发展迅速,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了解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动态。高校应当制订系统化的教师培训计划,培训可以涵盖学科知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保证教师具备全面而深刻的专业素养。通过科学系统化的培训,促使教师更好地传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使课程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将自身的实际经验融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具体、实用的指导。高校通过引入这些教师,可以与行业产生深度联系,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并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更贴合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培养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心,使整个教学团队更好地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同时,在专业教学实践中,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建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双一流’人才建设任务”“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等,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尚超,谷善茂,高阳,等.“双一流”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新挑战与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23,23(6):91-93,112.
[2] 赵丽丽,张宇君,高洋,等.“双一流”背景下草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4):153-156.
[3] 杨丙桥,肖益媚,何东升,等.“双一流”背景下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9(31):38-41.
[4] 王均刚.“双一流”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0):106-108.
[5] 姚娇,魏兵,郭立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物理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0):109-112.
[6] 路朝阳,梁小玉,李亚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10):90-96.
[7] 方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0):164-166,181.
[8] 余利川,钱玉琴.“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估[J].中国高校科技,2023(9):35-4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