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一流专业的虚拟教研室建设理念与路径研究

2024-10-12 00:00:00夏迪娅·伊布拉音马梦芸娜吉娅·居来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4期

[摘 要] 虚拟教研室作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主要以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为建设契机,结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定位、特色优势以及地方性院校的特点,对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 键 词] 国家一流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理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005-04

一、引言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以教研室为主要形态的基层教学组织被委以重任,在“智能+”时代、“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专业建设的推动下,虚拟教研室应时而生。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决定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群)等与虚拟教研室建设实现协同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创始于1957年,1982年获批硕士点,1996年获批博士点,1997年获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rlTlR8vJe3IweInMzmN7sw==,2011年,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自治区党委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列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启动实施“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好国家一流专业,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双提升目标,有效探讨“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的方法路径,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旨在从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三方面突破,针对学科专业共性问题、发展问题,共享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转化研究成果、推进校际交叉融合,实现跨院校、跨地域合作共建。

二、“一流专业”背景下传统教研室存在的困境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能够熟练掌握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综合型高级人才。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部分,在人才培养规划、落实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开展教研活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对民汉双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轻教学”的背景导向

高校教研室受“科研至上”发展背景及教育评价导向的影响,传统教研室从单纯承担教学职能到重心倾向科研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未反哺于教学,缺乏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联动,因此亟须有组织地在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高校中,实行跨院校、跨地域研讨交流,发展教学与学术相结合的双重需求。

(二)人才培养特色的同质化

据调查,全疆十多所执行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院校中,采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基本以自治区制定标准一致,培养目标千人一面,未能结合高校自身的特长进行翻译人才的培养,缺乏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因此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构建联合培养平台,管理整合教学资源,以满足新疆翻译人才的发展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组织形式单一,传统教研室隶属固定,资源相对匮乏,且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研活动的开展相对困难,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集体教研活动得不到重视,不利于教研室的有效构建。即使有共同合作的高校,也会受到空间上的影响,难以及时分享教学资源,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

(四)教育对象的忽视

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一般是教师的教研团队,缺少教育对象的闭环设置,语言教学效果得不到反馈,教研室设立的初衷没有发挥到极致,翻译人才培养的标准得不到反馈和验证。

三、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区域需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大学时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精神,精准聚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党建思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突出区域特色,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专业需求

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制定有区别的人才培养策略,避免人才单一化。各高校需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师资条件等因素,发展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南疆高校可以利用环境优势,培养具备优秀语言能力的人才;西北边境地区的高校,倚靠邻国接壤优势,侧重商贸和经济翻译相关课程。各高校都应结合自治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加强时政术语、公共行政和法律等领域翻译技能的培训。

鉴于师资研究方向的多样性,教材多以自编讲义为主。通过平台加强师资力量共享、专业教材研发、实习基地共建以及考核机制的协商。定期举行翻译和教学经验分享会以及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社会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人才强区战略需求,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着桥梁角色。随着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人才递减,老一辈翻译学者退居二线,政府和各类机构需要大量人才提供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领域服务。

虚拟教研室的建立,在丰富学术知识体系、助力人才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管理专业人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这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创新,也是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四)“双一流”建设需求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突出优势特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是党和国家对新疆大学的战略要求。作为边疆地区唯一的双一流高校,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响应“双一流”建设,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就要构建符合一流水平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教学与研究平台,增强科研创新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品牌。

四、虚拟教研室建设优势

(一)创新教研形态

教育部高教司鼓励以多校或一校实体教研室为核心,创建全国性或区域性虚实结合运行模式的教学研究组织。虚拟教研室不影响原有的教研室格局、教学团队和成员,聚集有共同意愿的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研模式,同时,利用双向互动的会议系统,结合教学及研讨互动工具,辅助于多语言实施自动翻译等功能,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教研新形态。

(二)加强教学研究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推动教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虚拟教研室的建立,在提升教学质量、教研水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全面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大学生。

(三)共建优质资源

虚拟教研室成员在研究交流的基础上,与其他院校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等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空间支持高级设置功能,方便教研组负责人管理本教研组成员的成员信息、话题、资源等内容。同时,备课资源管理可以与网络教学平台无缝对接,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备课、授课过程中,随时可以搜索、引用、无缝插入备课资源库中的资源,全面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四)开展教师培训

虚拟教研室系统利用信息化系统组织线上线下教师培训,灵活参与成熟优质的教师培训课程,打造组内教师成长档案。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同时,能够提高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进行教学评估

依托平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维度现代信息技术,对技术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资源建设、团队管理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考量平台技术是否支持教学活动、专业创新思维是否得到发展、工具是否适合学生需求等。虚拟教研室的科学评估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效能,虚拟教研室的功能得到不断优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

高等教育旨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社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为全国行政机关单位、教育机构、新闻媒体、国际贸易公司、公共服务机构、信息技术企业等部门供给综合型高级民汉翻译人才,为国家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服务。

为满足社会对民汉双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翻译实习实践,孕育技能型、复合型翻译人才,社会企业和组织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专业人才,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高校—人才”的闭环结构中,人才得到有效匹配,行业结构得到优化。高校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研讨、改革、研究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在“智能+”时代背景的引领下,将传统的集体组织演变为多维度的教学集合体,打造“虚实结合”的教研空间,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尝试。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

(一)学科建设

以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明确学科发展关键,优化学科生态体系。(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研究语言的变化规律,包括方言研究、历史语言学等方向,揭示语言变异和变化的原因、机制。(2)关注语言习得和语言教育,包括第二语言习得、教育语言学等方向,提出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语言习得和教育的发展。(3)关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技术领域的研究,包括语言社会化、语言政策、语言交际、自然语言技术处理等方向。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和交际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语言与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动智能化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

(二)课程建设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能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一般社交场合的交际需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贴近生活,习题设计由易到难。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和互动,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维吾尔语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加强高校教材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由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牵头,联络各院校组成维吾尔语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和编写组,针对维吾尔语专业教材进行统筹规划、开发研究,系列教材于2022年10月正式出版。

教材重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从谚语、名言警句、时政等角度有机融入维护民族团结、树立保护环境意识等课程思政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蕴含的内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四)资源建设

虚拟教研室的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索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引导教师回归教学。虚拟教研室教研一体化平台包含平台和资源两部分,鼓励、支持教师利用虚拟教研室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开展科学研究。

1.平台由虚拟教研会议系统、共建共享互动系统、在线教研课程系统、教师研修培训系统、移动在线教研系统、智慧教研门户系统、教研数据分析系统七部分组成,联合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行业共建共享。

2.资源包含备课资源和培训课程,将现有的教学材料、课件、讲座录像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依托云平台、大数据,适配远程教育,便于师生在线访问和使用。

同时,虚拟教研室还专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平台,具备课程学习、作业提交、在线讨论、实时反馈等功能。教研室还将创新手段与方法,开发适用于维吾尔语教学的互动教学软件,利用游戏化学习、情景模拟等智能技术,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成效。借助该系统,学生能够便捷地阅读各类资源,教师也可以依托平台提升专业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水平。为保证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效果,将定期进行评估与监控,对管理服务、科研成果、教学质量测评,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优化,确保平台运行长期有效。

(五)基地建设

翻译实践对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提高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环节,高校、企业或机构通过虚拟教研室搭建桥梁,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学生在夯实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以结合优势及兴趣,自主选择语言技能型或翻译复合型(文学、法律、贸易等)方向,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基地中实践,将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全面提升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及相关领域翻译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为未来发展制订更合理的计划。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实践、科研、技术平台等多个方面,通过上述路径的实施,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转变,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打造一个高效、先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专业虚拟教研室。

六、结束语

一流专业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是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根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资源建设、基地建设五个方面思考与探索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对语言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12)[2024-04-24].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7/t20210

720_545684.html.

[3] 宋伟.论新时代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41-42.

[4] 王海啸,王文宇.创新创优共建共享:“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探索[J].外语界,2022(4):8-15.

[5] 李慧慧,华锦木.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刍议[J].西部学刊,2021(2):11-14.

[6] 梁君英,向明友,闵尚超,等.科教融合东西联动:大学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理念与路径[J].外语界,2022(4):2-7.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