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白木香的生长特性,在澄迈地区开展了育苗技术的系统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优化了种子采集、播前准备、播种育苗、幼苗移植、移植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以及采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白木香的育苗技术水平,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本研究为澄迈白木香的科学育苗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在推动沉香产业的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白木香;育苗技术;生长习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沉香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开展深入研究,以挖掘沉香产业的巨大潜力。本研究立足白木香的生长特性,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澄迈地区的育苗实践经验,对白木香种子采集、播前准备、播种育苗、幼苗移植、移植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6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总结,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澄迈地区白木香的育苗技术水平,为当地沉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植物形态与生长特性
1.1 植物形态
白木香树冠呈广卵形或伞形;树皮平滑,色泽暗灰,内皮呈白色,纤维丰富且发达,易于剥落;木质部呈白色,小枝部位覆盖有柔毛;叶片互生,质地革质,有光泽,形状为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度5~10 cm,宽度2~5 cm,叶柄部位覆盖有毛发;伞形花序生于顶部或腋部,花朵散发出香气,呈淡黄色,覆盖有柔毛;花萼呈浅钟状,5裂;花瓣10片,呈鳞片状,密被毛;蒴果为木质,形状为长卵形wOB9ilH4ez4l6Uvy+QhLQw==或纺锤形,稍扁,长度介于2~3 cm,基部有宿存花萼,成熟时呈黄绿色;种子1~3颗,卵形,两端具有硬尖头,基部伴有长约2 cm的附属物及细丝;花期为3—5月,果实成熟期为6—7月。
1.2 生长特性
白木香属于弱阳性树种,偏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对温度有一定的需求,在11~29℃的温度范围内,其生长状况良好,22℃左右为最适温度。白木香喜欢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湿润且疏松的砖红壤或山地黄壤,适宜生长的pH在4.5~6.5。不过在干旱贫瘠的山脊上,白木香仍能保持健康生长。白木香幼龄树喜欢半阴环境,但不耐暴晒;成龄树则需要充足的阳光以确保正常的开花结果。
2 育苗地概况
试验育苗地土壤主要由砂岩、页岩与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或红色砖红壤构成,肥力较为适中。
3 育苗技术
3.1 种子采集
白木香通常采用播种育苗繁殖。宜选择树龄10年以上,胸径15 cm以上,主干粗大、圆满通直,生长健壮,挂果量多,无病虫害,无风折的优良单株作为采种母树,采种时间在6月~7月,当果皮颜色由青绿色转成青黄色到黄白色,约30%果实果皮已自然裂开,轻压未裂果实其果皮会爆裂,种子表皮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时,及时采收,宜在清晨采集成熟果实。采收果实时,在采种母树下铺一张塑料布,连果枝将果实一并剪下,或将果实打落或摇落在地上并收集果实。
采回的果实应及时处理,以免果实或种子发热、发霉变质。可将果实单层平铺于通风、干燥的地板上晾干或微晒,不宜多层过多堆积,也不可暴晒。经2~3 d,种子自行从果实中脱出,即可除去果瓣,收集种子。也可不经晾干,手工剥开果瓣取出种子,剥开时应尽量避免损伤种子蝌蚪尾巴状的附属物。种子不耐贮藏,宜随采、随处理、随播种。通常情况下,随采随播的种子发芽率较高,可达75%或以上。在常温环境下,若将种子存放40 d,其发芽率将大幅下降。
为此,若无法及时播种,应进行低温贮藏。将种子密封于瓦罐或塑料容器中,并置于4℃的环境中贮存。如此处理后,35 d后种子仍可保持较高的发芽率[1]。
在脱水干燥条件下,保持种子含水量约为7%,并在4℃的低温环境下贮藏,即便在120 d后,其萌发率仍可达到约50%[2]。
3.2 播种前筹备
3.2.1 场地整理
在选择苗圃时,应选取地势平坦、排水顺畅、土壤肥沃且杂草较少的区域进行育苗。播种前2~3 d,对场地进行整理,彻底清除杂草,对不平整的土地进行整平。随后,撒布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以备建立苗床。
3.2.2 苗床构建
苗床的长度可根据育苗场地的地形进行调整,一般以15~20 m宜,宽度设为120 cm。在苗床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12 cm的干净河沙,或采用干净河沙、黄心土、火烧土按体积分数50%∶30%∶20%的比例混合制成的混合土;随后,在苗床上再铺上一层厚度为2~3 cm的细湿沙。由于育苗采用“随采随播”的方式,考虑到6~7月气温较高,沙土层不宜过厚,以防沙温过高影响白木香种子的萌发。
播种前对播种床进行消毒,苗床土壤消毒药剂用98%棉隆微粒剂5~7 kg/667 m2均匀撒施于苗床表面,与床土混匀、整平,随即覆盖不透气的塑料薄膜熏蒸15 d后揭膜,翻床松土,透气7 d后播种。
3.2.3 营养土准备
育苗营养土以黄心土为主,配合适量有机肥、泥炭土、细沉香渣(或细椰糠、锯末等)、磷肥等配制而成,配制的基质黏性要适中,以干燥后不易松散和板结为宜。可采用体积分数为70%∶15%∶15%的黄心土、有机肥、椰糠混合配制,并加入2%~3%磷肥,磷肥选用钙镁磷肥为宜。育苗营养土应充分拌匀,严格消毒,用98%棉隆微粒剂38~53 g/m3,加水6~12 L将药液喷洒至基质含水量60%左右即可,搅拌均匀,随即覆盖不透气的塑料膜,熏蒸15 d后揭膜,翻松基质充分透气7 d以上即可用。培育一年生苗的育苗容器可用无毒、厚度为0.02~0.06 mm的全新料塑料薄膜袋(直径≥7.0 cm,高度≥12.0 cm),要求装满基质,防止幼苗“吊根”死亡,营养袋装好后整齐排列在用98%棉隆微粒剂消毒过的容器苗床上。
3.2.4 种子选择与处理
需挑选充实、颗粒较大、无残缺或畸形、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播种。播种前,先用清水洗净,然后沥干。接着,将种子放入0.2%~0.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处理,时长为10 min。消毒完成后,用清水冲洗,并将种子捞出沥干,以备播种。
3.3 播种育苗
将经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撒播在准备好的播种床上,播种密度为1 000~1 500粒/m2为宜。将种子轻压入床面,覆盖一层干净河沙,厚度以淋水后种子不露为宜,一般为1~2 cm。播种后,随即以喷洒或雾状等方式淋足水。在苗床上搭建拱棚,随后覆盖一层遮阳网以形成荫棚,保持60%的遮光率,此举有助于提高萌发率[3]。播种后,根据天气状况,早晚淋水以保持苗床适度湿润,大约10~15 d后,种子开始发芽,发芽率高达80%以上。发芽后,加强管理措施,确保出苗率达到75%以上。
3.4 幼苗移植
在播种后约30 d,当幼苗子叶转绿,长出1~2片真叶,苗高约为5 cm时,可以分批进行移栽。将幼苗移植到已准备好的营养袋中,此时苗木根系尚未发育完全,移植过程较为容易,成活率较高。在移栽前1~2 d,应用0.2%~0.3%的高锰酸钾对育苗营养土进行充分消毒。选择阴天进行移栽最为适宜,若在晴天进行,则以早晚时段为佳。在移植过程中,应注意剔除生长不健康或患有病虫害的幼苗,确保移植的芽苗生长健康。将幼苗根系周围土壤压实,适量淋水以固定根系。在移栽后的7 d内,根据天气状况早晚浇水,并覆盖一层遮阳网。在遮光率为75%的条件下,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较好[4]。
3.5 移植后管理
3.5.1 水分管理
苗期应加强淋水,保持基质湿润为宜。雨天应及时排水,避免苗圃积水。
3.5.2 施肥
幼苗移栽成活后(移栽1个月后),及时开始施肥。一般每月施水肥1~2次,可先用0.2%的尿素水溶液淋施3次后,改用0.2%~0.5%的复合肥(15-15-15)水溶液,或稀释10~15倍、经充分腐熟的人畜粪水、沼肥等有机液肥。施用浓度应以不伤苗为宜。施肥时间以阴天或晴天傍晚为宜,不宜在午间高温期间施肥。每次淋肥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幼苗叶面,以免发生肥害。除淋施液肥外,还可于傍晚在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出圃前一个月停止施肥。
3.5.3 土壤管理
及时人工拔除杂草,保持营养袋、床面和步道上常年无杂草,应避免化学除草。当土面板结时应进行松土。如容器内基质下沉应及时添加基质至原有高度,防止根系裸露。
3.5.4 补苗
移栽后如发现缺苗、死苗,应及时补苗。
3.5.5 光照调节
移苗后前2个月,将遮光度调整为70%~75%为宜;2个月后则应去除临时覆盖物,保持遮光度为40%~50%,直至炼苗。
3.5.6 移苗、分苗
移苗后3—4个月原地移动容器苗木,并按种苗高、矮、粗、细等分别重新摆放,同时可适当加大苗木间距。移栽后5—6个月左右,可将种苗分级管理或出圃造林,即Ⅰ级苗苗高≥38 cm,地茎≥0.52 cm;Ⅱ级苗33 cm≤苗高<37 cm,0.42 cm≤地茎<0.51 cm。
3.5.7 炼苗
出圃前1个月,应于晴天早、晚打开遮阳网,阴天或雨天可全天打开;炼苗一段时间后,视苗木生长及天气情况,逐渐揭除遮阳网,使苗木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炼苗期间,应停止施肥,并减少淋水,当叶片呈正常状态时不淋水,而当叶片呈轻微萎蔫状态时才少量淋水。炼苗程度以至出圃前以叶面明显变成均匀的淡黄绿色,而不发生明显叶片灼伤症状为宜。
3.6 病虫害防治
3.6.1 病害防治
(1)幼苗枯萎病。感病苗床幼苗会出现枯萎死亡的现象,通常是由于老苗床、排水不畅以及种植过密等因素引发。为了防止此类问题,可以在种植前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并且在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株。此外,可使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对土壤进行2~3次的淋湿处理,每次间隔7~10 d,以达到防治效果。
(2)根结线虫病。该病害主要危害植物根部,形成根瘤或根结,妨碍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而影响地上部分茎叶的生长。在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的病症并不明显,只有当根部病情严重时,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来说,幼苗更容易表现出症状。受害植株的叶片会从下往上逐渐黄化、脱落,叶片数量稀少。受害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枝条枯死,甚至可能导致整株枯死。防止此类情况,可使用无病种苗,并选择无虫土壤进行育苗,注重对苗床和容器育苗基质的消毒,进行深耕和翻晒土壤。对病死株要连株拔除并使用1.8%虫螨克乳油1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倍液在发病初期灌根1~2次,间隔10~15 d进行防治。
(3)猝倒病。播种后至幼苗期,植株易遭受猝倒病危害,引发种子腐烂、芽腐烂以及幼苗未木质化的茎部基部收缩而倒伏死亡,或者幼苗木质化茎部缢缩干枯而引发立枯死亡。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应加强种子、苗床、基质、土壤的消毒处理;控制苗床、基质的含水量以及土壤湿度,避免过量水分导致病害加重;在发病初期,可使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苗床淋洒或灌根,共计3次,每次间隔7~10 d,以有效防治病害。
(4)炭疽病。叶片受害后,初期呈现褐色小点,随后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部分病斑呈轮纹状;病情严重时,叶片脱落。该病害易于高温多雨季节发生。发病初期,可喷洒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药液或喷洒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药液进行防治,连续2~3次,每次间隔7~10 d。
3.6.2 虫害防治
(1)卷叶虫。夏季和秋季时节,卷叶虫会以幼虫的形式出现,它们通过吐丝将叶片卷起,藏身其中蛀食叶肉。这种行为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为了防止这种虫害,可以在害虫卷叶之前或卵孵化高峰期,采用25%杀虫脒水剂500倍药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药液进行喷洒防治,共计喷洒2~3次,间隔周期为5~7 d。
(2)黄野螟。黄野螟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植株的叶片常常被啃食殆尽,导致秃梢现象,从而严重妨碍植株正常生长。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1 000倍药液或50%杀螟腈乳油1 000倍药液在虫害发生初期每隔5~7 d喷施1次,连续施用2~3次以防治虫害。
(3)金龟子。金龟子成虫常在抽梢和开花期为害幼芽、嫩梢、花朵,可针对其进行人工捕杀或喷90%敌百虫晶体800~1 000倍药液于成虫盛期喷施防治。
4 结语
本研究立足白木香的生长特性,结合澄迈地区的育苗实践经验,对白木香种子采集、播前准备、播种育苗、幼苗移植、移植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6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总结,以期提升澄迈地区白木香的育苗技术水平。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白木香的生长机理和育苗技术,为沉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军民,徐鸿华,徐梓勤.不同贮藏方法对白木香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253-255.
[2] 张丽霞,兰芹英,李海涛.白木香种子脱水耐性的发育变化及贮藏特性[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4):96-102.
[3] 贺立静,贺立红,谢正生.光照对土沉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8):38-40.
[4] 欧芷阳,杨小波,方其江.白木香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种植比较研究初探[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