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山泉流水生态养鱼技术探讨

2024-10-12 00:00:00郑国平
新农民 2024年25期

摘要:山泉流水养鱼是利用山区自然泉水、山形落差和丰富的饲草资源,是一项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占地少、成本低、产量高、高效优质、管理简单的养鱼方式,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收入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山泉流水养殖的环境条件(生态环境、水源水质等)、养殖设施(鱼池大小、形状、规模、用材等,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设备配备)、鱼种放养、养殖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要求,有助于推动全省山泉流水养鱼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皖南山区;山泉流水;生态养鱼技术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地处皖南山区,降雨量充沛,水资源极其丰富,有大小河流609条,河道比降较陡,水中饵料生物较多,适合山泉流水养鱼。山泉流水养鱼是一种古老而先进的传统养殖模式,祁门县山泉流水养鱼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2016年开始,祁门县开始新建泉水鱼池,通过试点、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已有11个乡镇建有规范化泉水鱼养殖基地。山泉流水养鱼是利用山区自然泉水、山形落差和丰富的水草资源,形成的民居鱼池共存的山泉流水生态养鱼系统和自然人文相融的独特资源利用方式,是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一项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占地少、成本低、产量高的渔业生产技术,不破坏山区生态环境、不消耗能源,生产出大量品质优异的泉水鱼。是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养殖模式典范,是传统生态水产养殖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符合渔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流方向,为山区乡村振兴做出很大的贡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市场上优质山泉流水鱼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在山泉流水养殖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养殖技术。为提高山区山泉流水养鱼技术水平,本文现将山泉流水养鱼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更好地发挥皖南山区山泉流水养鱼的生产效益。

1 水源和鱼池选择

水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无污染,水流丰富长年不断,水温一般在15~30℃。

鱼池:泉水鱼池选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地势平坦,不受山洪危害的小溪边、水库旁,最好能建在有自然落差,水流自动流入、排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鱼池面积和形状

鱼池面积:适宜的山泉流水养鱼池面积为10~20 m2,

最大不宜超过50 m2,水深1.0~1.5 m。

形状:鱼池形状一般有圆形、圆角正方形、正多边形和长方形。方形鱼池有4个水流死角,容易积存淤泥和垃圾,养殖效果欠佳,可以改造成圆形、圆角正方形,也可采用正多边形、长条形鱼池。

3 鱼池排列

并联排列:在主水道两旁建水池,进水通过渠道、木槽式桶节的毛竹筒等将水直接引进池内。每个鱼池单独进水、排水,每个鱼池可以单独控制,便于管理,产量高,鱼病少。

串联排列:上一个鱼池的排水作为下一个鱼池的进水水源,下游鱼池水质差、产量低,鱼病容易传播,应尽量避免这种排列方式。

4 鱼池结构

4.1 进水口

进水口高于鱼池最高水位,每个鱼池设有单独进水渠道或管道上安装闸门,用来控制进水量。在进水口端要设置防逃网栅,防止野杂鱼或污物进入鱼池。

圆形、圆角正方形、正多边形鱼池,进水沿鱼池壁逆时针方向进水,在鱼池内形成旋涡状水流,淤泥和垃圾能跟随水流自动沉积在鱼池中心的底部,便于排污,池中始终保持清洁的水质环境。

长方形鱼池从短边进水,进水口宽度尽量接近鱼池宽度,或设多个平行进水口,进水一端不能有水流死角,保持池内水流均匀,使淤泥和垃圾能跟随水流到达另一端的出水口。

4.2 排水和池底结构

圆形、圆角正方形、多边形鱼池,池底中央最低处设排水槽,排水槽边长0.5~0.8 m、深度0.1~0.2 m与池底同高敷设拦鱼栅。排水槽底部中央设排(污)水管,埋在池底下方通到池壁外侧,与控制鱼池水位的竖管连接;长方形池池底长轴中线处设排水槽,排水槽宽0.6~0.8 m,排水槽长与长轴等长或为长轴减短轴的长度在鱼池中间布局,排水槽深0.25~0.35 m,与池底同高敷设拦鱼栅,拦鱼栅要牢固、光滑,有一定重量,不会被鱼群翻动,人力可以取出更换。垃圾容易堵住拦鱼栅,水量大时鱼体也会被吸住而受伤,因此拦鱼栅面积应该大于0.4 m2。排水槽底根据鱼池长度设穿孔排(污)水管分段排(污)水,每段设排(污)水管一根,排(污)水管穿孔部分长度均匀分配管径一致,一般为池长的1/4~1/2。

长条形鱼池排水口设在进水相对的另一端底部,排水口数量不能少于进水口数量,必须在鱼池两侧各设1个排水口,中间设数个排水口,可以防止垃圾沉积。池底从进水侧向排水口倾斜,排水口上方设一个与池宽相等的集污槽,槽上方盖拦鱼栅。

4.3 溢流口

在与进水口对面的池壁上设置一个溢流口,溢流口与鱼池正常水位齐平,当排水口堵塞时,池水可以从溢流口排出,防止池水漫过鱼池造成鱼群逃跑。溢流口前方设拦鱼栅,拦鱼栅面积应该大于0.2 m2。

4.4 防跳网

沿池壁顶面一周设高1.2~1.5 m防跳网或在鱼池上方固定池壁顶面敷设防跳网。

5 建池材料

5.1 传统材料

池壁用卵石或块石砌筑,池底和池壁缝隙中填充夯实的黏土层防止漏水,池底铺一层细卵石或粗砂;用石砌明沟或竹筒做进排水渠道,用雕孔石板或松木条做拦鱼栅;鱼池上方用木竹搭架,栽种瓜果藤蔓遮阴防鸟。传统鱼池的优点是就地取材、成本低、无污染,池壁与水体接触面积大、水生生物种类多、水质净化能力强,鱼群在原始自然的环境中生长,品质最优。缺点是池内粗糙、捕捞时鱼体易受伤,渗漏严重、水深不稳定,鱼池强度较低、易被洪水冲毁。传统鱼池适用于农户小规模养殖。

5.2 混凝土材料

池壁池底用砖石和混凝土做成,用塑料管道做进排水。优点是鱼池牢固、不易被洪水冲毁,渗漏较小、水深稳定,池内光滑、捕捞时鱼体不易受伤。缺点是造价较高,新池有污染须漂洗几个月才能放鱼,池壁与水体接触面积小、鱼池自身的水质净化功能微弱,鱼肉品质稍差。

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混凝土做加固和防渗处理,可以结合两种模式的优点,避免各自的缺点。这种鱼池适用于规模化养殖。

5.3 新型材料

用工程塑料、玻璃钢鱼池、管道和陆基圈养桶等现代设施渔业,采用纳米增氧、纯氧增氧、水质处理循环技术,实现工厂化养殖。优点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产量高而且稳定,缺点是投入巨大、技术要求极高,鱼肉品质较差,适用于名贵珍稀品种的育苗和养殖生产。

6 鱼苗投放

养殖品种选择:单个鱼池适宜养殖草鱼、光倒刺鲃、光唇鱼、马口鱼、鲟鱼等其中一个品种,少量搭其他品种;规模养殖可以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和技术能力,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混养搭配方式。

鱼苗来源:从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渔场购买,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场可自行繁育。

鱼苗规格:放养的鱼种应体质健壮、体表光滑、体色鲜泽,同龄同种鱼种应规格整齐,大小均匀。若养成鱼,应选择较大规格的鱼苗[1]。

鱼苗质量:检验检疫合格,且体质健壮,无畸形,无伤残,无病害、无寄生虫感染。

养殖密度:水源流量限定了流水养殖的规模,要根据夏秋高温干旱季节的可用水源流量来进行计算,一般情况下每1 m³水体养10~25 kg鱼比较适合。养殖密度太低,池水交换慢,有害物质容易积累,易发生鱼病;养殖密度过高,管理难度增加。

6.1 放养时间

就近放苗,季节性不严格,基本上可以随时投放,低温季节要防止随意和冻伤、擦伤,高温季节要防止缺氧、撞伤等。运输操作超过2 h,宜选择入池后有调理时间的年前10月初和开春后4~6月的晴好的天气进行,低温、高温时节入池应在熟练掌握鱼种分拣技巧后,在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进行。

6.2 放苗操作

全程带水轻快稳准操作,将鱼种损害和应激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6.3 入池调理

静水入池,小流量循环。带循环泵的流水池可以采用肥水入池的方法进行。光影遮蔽,保持环境安静,逐步适应光影刺激。适时训食,定时定量定条件反射建立起人鱼联系。

7 日常管理

7.1 投喂饵料

山泉流水养鱼以养草食性的草鱼、光倒刺鲃,投喂青草料要新鲜、娇嫩、无污染的草料,在草料不足时,可投喂新鲜麦芽,其他鱼类投喂专用的优质配合饲料。投喂要做到定时、定量,每天投喂2~3次,本地土著鱼类一般喜欢在清晨和夜间吃食。青草料以第二天早晨吃完为准;配合饲料要在20 min内吃完。

7.2 水量调节

在一定养殖条件下,养鱼池水体溶氧含量直接影响到鱼的产量。管控好注水量,合理调节池水交换速度,使池水溶氧量始终保持在较充分状态,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排水可带出部分剩饵和鱼的排泄物等污物,保持池水水质清爽,以减少鱼病的发生概率,加快鱼类生长,也能提高养鱼产量。因此流量调节是山泉流水养鱼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原则上应按季节不同和鱼体大小来调节流量[1]。

鱼群对水量的需求量根据水温变化,冬季水温最低,鱼基本不吃食,对氧气需要量少,如果水流较大,鱼需要不断地顶水游动,消耗体力,造成体质瘦弱,投放的鱼苗容易感染水霉病而死亡,冬季鱼池内保持微弱的流水状态即可。春季水温上升,鱼开始吃食,对氧气的需求增加,排出的废物增多,需要逐渐增加流量;夏秋高温季节,水温往往能达到24~30℃,这时鱼的吃食量最大、消化速度快,活动能力强,鱼的生长速度快,鱼耗氧量大,排放的废物也最多,需要大量的流水才能满足鱼群的需求,至少每小时将池水交换1次。9月以后水温慢慢下降,水流量也要随之逐渐减小。在保证池鱼对氧需求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减少注水量,使池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样鱼群就能潜伏在水池深处安全越冬。

7.3 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流水养鱼因为水质优异,鱼病较少,但是特别容易发生寄生虫感染。流水鱼池中用药量难以控制,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鱼病,需要整个渔场或整条河流的所有鱼池共同用药,才能有效地控制鱼病。

鱼种检疫消毒:购买鱼种要进行检疫,确保无病无伤、没有寄生虫感染,投放前要用浓度3%的食盐水(每50 kg水加1.5 kg盐)或浓度1.0 mg/L聚维酮碘溶液浸泡5~10 min。

预防:搭配投喂新鲜的紫苏叶、水辣蓼、车前草、铁苋菜、石菖蒲等药饲两用植物,高温缺水季节停止投饵,可有效预防肠炎、赤皮、烂鳃等细菌性鱼病。

治疗:(1)水霉病,将水量开到最小,只要鱼不出现浮头缺氧的情况即可,用中药复方五倍子或水霉净等中草药治疗,按说明书用量的10倍剂kg量使用,每天泼洒1次,连用5~7 d。(2)锚头鳋病,每1 m³水体用2~3个成熟的桐油果串挂在进水口,或1~3 kg新鲜松树枝叶扎成捆置于进水口处,3~5 d换1次,连用3次。(3)指环虫病,每立方米水体用新鲜苦楝树枝叶、樟树枝叶、枫杨树枝叶1~3 kg扎成捆,置于进水口处,3~5 d更换1次,连用3次。(4)小瓜虫病,加大进排水流量,池水交换量每1 h达到4次以上,同时每1 m³水体使用新鲜松针1~3 kg扎成捆,置于进水口处,3 d更换1次,连用3~5次[2]。

施药要求:尽量使用中草药防治鱼病,除治疗小瓜虫病外,施药时需减少池水流量,或者关闭进排水口,采取人工增氧措施,提高用药效果。

8 尾水处理

养鱼池排水中含有大量的鱼粪、草渣、氨氮等污染物质,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会造成河水污染,养殖规模越大、污染越严重,必须对鱼池排水进行净化处理。

净化面积:养鱼池排出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淤泥、鱼粪、草渣、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为保护生态防止污染河道,必须收集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尾水生态净化池面积不能小于流水鱼池总面积的4倍。

净化设施:使用人工生态湿地,放养和栽种各种水生生物吸收利用鱼池排出的有机污染物质,能有效地防止水质污染。人工生态湿地水深0.5~1 m,湿地面积越大、水流速度越慢,净化效果越好。

水生生物品种选择:在人工生态湿地中放养虾、蟹、螺蛳、河蚬、石斑鱼等水生动物,栽种莲藕、水芹菜、水蕨菜、空心菜等水生蔬菜和水生花卉。

净化功能:鱼粪和草渣沉淀在生态湿地中,一部分被水生动物直接吃掉,剩下的经微生物分解,和氨氮一起被水生植物吸收,从生态湿地中排出的清水经过流动和波浪的作用溶解了丰富的氧气,排放到河道中不会造成明显的污染,也能被下一级流水养鱼池作为水源而再次使用。

经济效益:生态湿地中不需要投饵施肥,就能产出相当数量的优质鱼、虾、螺、贝、鱼和蔬菜花卉,具有相当好的经济效益。

9 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山区山泉流水养鱼有关技术,旨在为养殖户充分认识山泉流水养鱼的模式和基本原理,提高山区山泉流水养鱼技术水平,从而推动全省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袁结.山泉流水养鱼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4):71-72.

[2] 唐玲玲.休宁县传统山泉流水养鱼技术传承与创新[J].农家参谋,2021(10):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