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理念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关键领域,也应积极践行低碳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铺装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不仅直接影响环境质量,还对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材料逐渐被低碳环保的新型材料所取代,如透水砖、再生材料和绿色混凝土等,不仅具备较好的生态性能,还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足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深入探讨低碳理念下的铺装材料应用,可以为未来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更加科学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景观;铺装材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环保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推动各行各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铺装材料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与应用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及碳排放量都有直接影响。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新审视铺装材料的选择,探索更多节能环保的解决方案,如利用可再生材料、低能耗生产工艺等,从而减轻环境负担,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1 园林景观设计中铺装的作用
在实现地面基础使用需求的同时,地面的装饰性铺设也能通过其色彩及质地的差异来界定交通区域,有效指导交通流动和游览路径,打造出宜人的休憩和娱乐空间。此外,地面铺装还能触及人们审美心理的深层需求。以下是其具体功效的阐述:
(1)精致的铺装能够增加空间的立体感,其在切割和指引空间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设计师通过不同级别的路径设计,实现从一个功能区域向另一个的平滑过渡,使得空间转换既丰富又充满变化。例如,在广场的地面设计中,多种图案的交织和交错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1]。
(2)蕴含地域文化的铺装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大有裨益。
(3)在雨水的管理和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古时候的街道排水系统多依赖明渠,顺应自然坡度自上而下排水。而现代都市则将排水系统隐藏于地下,面对大面积的城市硬化,排水问题成为设计师的新挑战。园林中的地面装饰通过改变其透水结构,使得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协助城市排水系统的运作。同时,各种透水材料的循环使用,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2 园林景观铺装材料的类别及特点
依据材料的来源属性,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材料、人造材料以及再生材料。自然材料指的是未经加工直接取自大自然的物质,亦称为“纯天然物料”,这类材料具有独特的自然纹理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大多数不可再生,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人造材料,亦称作“人工合成物料”,是通过化学反应将不同物质人工合成而成,相比自然材料,种类更为繁多,适用人群更广,获取也更为便捷。此类材料能够适应各种地理及气候条件,具备良好的持久性和防水性能,可塑度极高。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材料认识的加深,近年来,可回收材料的种类日益增多,例如,玻璃、钢铁、水泥等。根据铺设结构的整体承重能力,铺装材料主要分为两类:硬质铺装和软质铺装。硬质铺装采用混凝土、砖块、石料、鹅卵石等材料,通过人工手段完成铺设。施工时,一般需要混凝土基层,再铺设砂浆结合层,最上层则是为了增强强度和硬度。软质铺装常用的材料包括砂石、沥青、木材等,相比硬质铺装更为经济,通常无需使用钢筋水泥作为底层,其渗水性能也更为优越[2]。
3 低碳理念下园林铺装设计的原则
3.1 生态原则
城市园林的铺装设计应与城市规划中对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紧迫要求相契合,满足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在选择地面铺设材料和设计风格时,必须坚持生态和谐的原则,旨在维护现有自然环境和提升城市绿地的美观度。设计师应努力降低硬化铺装材料的应用,转而选择环保的柔性材料,并且注重材料的可回收性,以此提升城市绿地景观的绿色铺装设计,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
3.2 人本原则
园林的铺装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思维模式密不可分,直接关系到园林地面的设计理念与评估标准。鉴于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地面设计时,必须恪守人性化设计的核心理念,同时,考虑到市民对城市绿地的实际需求和不断更新的审美观念,打造出满足现代都市发展步伐的园林地面设计方案,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出更为高级舒适的生活享受。
3.3 协调原则
在打造园林铺陈布局时,不仅要遵循环保理念,更要迎合人们对美的渴望,确保在材质触感、造型设计、色彩搭配以及尺寸大小这四个维度上,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以实现城市与园林的和谐交融,共同构筑城市中一道绚烂的风景。园林铺陈的设计者需依据规划图纸,在行人步道、园区小径、公共广场等地铺设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路面装饰,同时,还需关照特殊群体的视觉障碍,如盲人和残疾人等;在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处,设计应兼顾城市交通的流畅性,确保交通的顺畅无阻。总之,设计者在进行园林铺装规划时,须做到有序统一,为城市的建设打造出极致和谐的园林铺陈效果[3]。
4 园林景观设计中铺装材料的选择及应用
4.1 与环境文化融合
园林景观的构建中,地面铺装不仅是一种实用元素,更是文化内涵的承载者。我国铺装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代,便有“吴王梓铺地,西子行则有声”的记载。明代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详尽地阐释了古典铺装艺术,提出铺装应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彰显出环境的独特文化韵味。在我国古代,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庄严肃穆的陵寝,还是神圣庄严的宗教场所,其地面铺装往往选用规整的方砖,呈现出稳重、庄重、宏伟的气势,或是利用精美的石雕,展现皇家尊贵的气息。而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更偏爱使用青砖、鹅卵石、碎砾等自然材料,以不拘一格的铺装手法,营造出一份宁静与文人雅趣。至于各地民居的铺装,南北风格各异,就地取材,南方有宽敞的石板路、原始的木板,北方有红色的砖块、青砖,都体现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4.2 与心理行为融合
设计的核心追求在于优化人类生活品质,而“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始终是设计师们坚守的信条。所谓“以人为本”,即深入探究人们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诉求。各式各样的铺装材质、色彩及搭配,能够营造出迥异的视觉体验,进而影响人们的精神愉悦感。单一的设计风格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功能与精神需求,我们应当依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在处理日常工作和生活琐事时,选择便捷、舒适且高效的铺装方案和材料,以减轻环境对人的束缚。此外,居民还会自发参与一些活动,如跑步、晒太阳、健身和社交等,这些活动需要特定的铺装来划分空间,确保活动不被干扰,能在宁静且独立的环境中顺利进行[4]。
4.3 与自然景观融合
园林设计师需运用模拟仿真的设计方法,以展现园林景致的天然韵味,并与之和谐共存。在园林地面的设计上,应将铺砖与植被巧妙结合,优先选用如卵石、板岩等自然且不规则的建材,如拼接式植草砖、非规则形状的石质装饰等,避免使用过于规则或精致的材质。从具体的自然景观中汲取设计图案的灵感,采用拼贴、雕刻等手法,将动植物形象或图案融入地面铺装的设计之中,以增强园林景观的生动性,呈现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自然景观,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风光。
4.4 与地方特色融合
城市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地域特色尤为关键,它是某个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累积下来的文化遗产、民间风情、社会传统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总和。园林的地面铺设犹如城市的底色,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和人文精神,对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园林地面的设计上,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铺设材料,优先考虑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这样做既经济实惠,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城市的地方风格。地域特色是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景观风格和形态。设计师在进行园林地面设计时,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当地景观的特色,比如,在南方城市的园林景观中,建筑风格大气磅礴,地面铺设则广泛采用大理石、古砖、青石等具有南方特色的材料,图案丰富多变,通过调整图案的宽度和方向,打造出既严谨又有规律的园林景观,给人以深刻的视觉体验,完美展现了园林的自然美和宏伟气势。在江南地区的园林地面设计,更注重表现江南的精致细腻,将江南水乡的柔美风姿通过地面铺设展现出来,设计师在创作中应凸显铺设元素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江南的地方特色,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
4.5 与使用功能融合
依据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城市功能区域可大致划分为商业活动区、宁静活动区以及活力活动区。在商业活动区的铺装设计中,应凸显商业建筑的商业属性,避免使用过于鲜艳的颜色和繁杂的图案,以防造成视觉上的疲劳,影响商业建筑的景观美感。地面材料应选取具有一定硬度和耐磨性的混凝土或石材。宁静活动区旨在为市民提供放松身心、享受休闲以及亲近自然的空间,因此,其地面铺设设计应尽量贴近自然风格,选择如卵石、条石、青石板或木质材料等多种类型和规格的材质。活力活动区则包括儿童游乐场和健身运动区,此类区域的地面设计需营造出积极的活动氛围,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活力活动区的地面材料宜选用色彩鲜艳的彩色橡胶,这种材料不仅能刺激感官,吸引目光,还能增强摩擦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有效预防运动中的滑倒伤害。特别是针对儿童游乐场的地面设计,必须使用环保材料,并加入多样化图案和色彩的装饰元素,以迎合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自主活动的兴趣。
5 案例分析
本人曾参与某园林项目的整体规划与建设环节,对景观的布局设计及其文化内涵有着透彻的认识。该园林工程覆盖面积达到38 200 m2,绿化面积占到了24 000 m2,并且在社区内规划了7座住宅大厦。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尊重既有建筑的格调,运用了中轴对称与前庭后院的设计理念,将传统风格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园林内部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和空间特点,精心挑选了各式各样的铺装材料。
5.1 主干道
作为连接各个景观区域和关键景点的主要通道,在设计上我们着重考虑了便捷性、安全性以及清晰的导向性,确保居民能够高效地抵达目的地。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了灰色与白色的花岗岩交错拼接的方式,既显得整洁庄重,又不失灵动与活力。
5.2 市民休闲区
此区域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聚集与放松的空间。在地面铺装上,追求统一风格的同时,考虑到场地开阔,单一的铺砖手法容易造成单调感,令人视觉疲劳,且难以界定小区域的功能。因此,选择了质地坚硬、表面平滑的花岗岩作为材料。利用不同尺寸的花岗岩拼接,以及多色搭配,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纹理节奏。在素雅的灰调基础上,点缀以浅蓝的透水混凝土,仿佛在干旱的土地上勾勒出一道清澈的细流,这样的视觉冲击,使得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增添了节奏感和娱乐性。
5.3 健身活动区与孩童嬉戏场
这里铺设了环保型塑胶地面,该地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适宜居民进行慢跑、锻炼等活动。其多彩的色调和趣味性的图案设计,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游戏天地。
5.4 景区内部道路
作为辅助主干的路径,它深入景区核心,指引游客前往各个景点,同时也为主路提供了拓展的可能。步道两旁景致细腻且多变,充满层次感。步道宽度一般在1.2~2 m,其铺装设计巧妙而生动,采用了红色烧结砖,并以席状、交错、斜线等多种铺设手法交错搭配。在铺装与植被交融之处,点缀以光滑的鹅卵石,展现出细腻的工艺之美。
5.5 北侧宁静林间的步行小径
此处选用了透水性能优越的透水混凝土作为整体地面材料,步感宜人。深灰与浅灰两种色调的巧妙搭配,使得小径宛如一条舞动的绸带,展示了烧结砖与透水混凝土铺装材料的施工技艺。
6 结语
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中体现了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设计师选用可持续、环保的新型材料,不仅能够降低园林施工和维护中的碳排放,还能有效提升景观的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随着低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园林景观设计将进一步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参考文献
[1] 黄波.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3(3):3.
[2] 唐蓥蓥,余玲.基于”双碳”目标的园林景观设计与硬质景观材料分析[J].湖南造纸,2022(4):051.
[3] 赵建兵.低碳生态环保技术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3,6(4):84-86.
[4] 张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工程与建设,2022,36(5):1250-1252.
[5] 章来军.节能趋势下园林景观地面铺装材料施工技术[J].石材,2023(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