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农田水利工程以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建议。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和案例研究,本文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生产效率;农民;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突显,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支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建议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3个要素。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而应考虑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比如,在考虑社会正义和包容性的前提下,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应该与生态系统的健康相协调。从保障生态系统健康角度看,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侧重于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这就意味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并采取保护和提高土壤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以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采用高效灌溉制度,优化土壤管理方式,推广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社会正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要保障农民的权利和福利,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要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创造公平的市场机会,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经济可行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可持续经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必须有利可图,农民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破坏社会公平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长远目标,倡导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以短期利益为代价牺牲长期生态效益。这就意味着,必须根据长期发展目标来规划和执行,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政府、农户、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多方面的合作。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才能使农业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能保证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获得适宜的用水,避免因过量灌溉或缺水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系统是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充足水分,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良好的排水系统还能有效地排出农田内的积水,防止土壤盐碱化、水涝,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农田产量。农田水利工程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养分释放,促进作物生长。良好的排水系统能有效地排出地下水,防止土壤水分过多,结构变坏,使作物难以正常生长,从而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2]。农田水利工程是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影响的一种有效措施。排水系统能有效地排出农田内的积水,降低水淹对农作物的伤害;而灌溉系统能在旱季为农作物提供必需的水分,减轻旱灾对农作物的冲击,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质量、缓解自然灾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质量、缓解自然灾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投入大、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有设备购置、工程施工和人员投入等。尤其是在地形复杂、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施工费用较高。高投入成本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周期长,特别是一些大型、复杂的项目,工期可能长达几年。如此长的周期意味着投资者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收益,这就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因素。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为确保其正常运行,必须对其进行长期的维护与管理。其中涉及设备维护、水管清理、水源管理等等,这些都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维护不当,会造成工程设施损毁或效能降低,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时效益不明显,特别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土质较好的地方,往往没有必要建设大量的灌溉和排水设施。在此背景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未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不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收益和投入并不成比例[3]。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受气候变化、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开工前进行效益评价时,往往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有时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收益可能与预期相差很大。
3.2 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建设质量达不到标准,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不良的建设管理,不熟练的技术,或使用的材料质量低劣。例如,在灌渠或水库大坝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严,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或使用的材料质量低劣,都会造成建筑物出现裂缝、漏水等问题,影响到工程的正常使用与耐久性。另外,在设计阶段出现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可能没有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水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造成工程竣工后排水不畅,灌溉效果差,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稳定性。此外,施工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也是一大难题。如在灌溉渠道开挖、水库建设等过程中,若不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即使农田水利工程已经完工,后期若不进行有效的维修和管理,也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如长时间不巡检或维修,可能导致大坝溃决,给周边居民及农田带来严重威胁。另外,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也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规划与建设阶段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没有对其进行足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治理,将会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的水资源调配与使用,与周边生态系统用水形成竞争关系,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状况。尤其在干旱区或缺水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或改变水流路径,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其次,农田水利建设不合理,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如过度挖沟或排水不良会加速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进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稳定。土地退化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大面积开垦土地,并对水体进行改造,这会造成原有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湿地填埋、湖泊围填等活动,将对生境造成破坏,使大量动植物丧失生存环境,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丧失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弹性,还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进而影响人类生活与经济发展。另外,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可能随水进入土壤、地下水,造成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及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直接污染了农田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引起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4]。最后,部分农田水利项目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削弱其对环境的调控与服务能力。例如,湿地面积的减少将降低其调控洪水、净化水质等生态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品质及农业生产稳定。为此,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时,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因素考虑在内,采取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措施,保证将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 解决问题的措施
4.1 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布局,提高投入产出比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要素,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如保护湿地及水源地、合理利用天然水系、减少人为干扰等,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增强农业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灌区大力推广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有效降低水资源浪费,提高水利设施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改进灌溉方式,既可减少用水,又可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提高投入产出比。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要兼顾多功能,不仅要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还要能提供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综合利用,使其具有多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投入费用,提高投入产出比。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农田水利项目实施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强化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运行过程的监管与调控,保证项目长期、稳定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构建社区参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户与地方社区两大主体作用,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合理使用与管理。通过农户参与项目决策、管理与维护,提高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社会可接受性,减少投入-产出比的风险与成本。综合上述措施,有利于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布局,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2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
制定并严格执行有关水利水电项目建设标准、规范,保证项目建设达到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都要遵循从设计到施工、再到验收,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与安全。需建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监测与检测的专业监理组织或第三方检测组织,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监理单位可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抽检,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制度,明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职责、权利、义务,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管与管理。通过严格的施工组织、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保证了整个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对项目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并通过培训、评估,使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胜任各种项目施工任务。在农田水利项目施工前,要对其进行综合风险评价,识别并评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与对策。在项目施工期间,定期开展安全检测、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项目安全。同时,需加强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公开与监督,使广大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并为保证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公正,应建立完善的投诉与举报机制。
4.3 推动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通过合理设置生态防护带、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设计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鼓励和支持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水及生态环境,使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评价和补偿农田水利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引导农业生产向生态友好型转型,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实时监测与评价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议,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颜国玉.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粮食,2024(1):54-56.
[2] 高燕法.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4(2):130-133.
[3] 范红梅.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3(1):76-78.
[4] 车小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4(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