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山茱萸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调查

2024-10-12 00:00:00刘坤贾琦杨丽冀晓丽朱琳
新农民 2024年25期

摘要:山茱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药用植物在全国都有分布,佛坪县被称为“中国山茱萸之乡”,所产出的山茱萸,个大、肉厚、颜色鲜、药效好,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由于品种老化、结实率降低,加之病虫害和极端天气影响,导致部分山茱萸产量下降,亟待更新品种,保持市场占有率。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位于佛坪县西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该区域存在较为丰富的野生山茱萸种群。野生山茱萸种群在丰富种质资源、提升种植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山茱萸新品种的开发和选育。本文旨在通过设置调查样线开展现地调查等方法,探究佛坪保护区内野生山茱萸的具体数量情况、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和适应性[1]。

关键词:山茱萸;种质资源;生长适宜性;佛坪保护区

中药材是中医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现在,中医在国内外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认识到了中医的魅力,政府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已经展开,做好中草药挖掘和种植十分重要。在中医的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药材正在成为热门产业。有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中药材市场成交额达到1 665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8.63%。但随着中药材的需求量的快速增加,野生中药材资源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药材的生产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模式发展。

1 佛坪当地山茱萸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佛坪县开始大规模种植山茱萸。全县栽植有石滚束、珍珠红、圆铃枣、八月红、马牙枣、大红枣、小米枣、笨米枣、小香蕉、青头榔、小圆铃等11个品种[3]。佛坪山茱萸已取得国家GAP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被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分别命名为“中国山茱萸之乡”、首个“国家级山茱萸药源基地县”“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1.1 花期调查

由于野生山茱萸花蕊多为黄色或淡黄色,在春季其他植物尚未发芽开花前,就可以在稍远的区域观察其开花情况,这大大降低了调查活动的难度,有利于野外实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3]。2022年3月起,保护站职工在辖区开展实地调查,在观测到野生山茱萸开花情况后,第一时间去到野生山茱萸植株处,记录该植株所在地的经纬度、海拔、生境类型、地形特征、坡向、坡度和人为活动情况,并记录GPS航点。在保护站职工的帮助下测量并记录该植株的株高、胸径、冠幅、花色、病虫害等基本参数。测量完成后,保护站职工在树干上用红色喷漆进行标记,确保结实期能再次找到该植株样本,其他区域野外调查线路参照此方法开展调查工作并于3月31日前完成,见图1。

1.2 结实期调查

从2022年9月中旬开始,保护站人员再次到辖区开展结实期的调查工作,根据3月份区域调查时发现的野生山茱萸植株数据,按照保存的GPS航迹航点进行导航,并结合在野生山茱萸植株树干上做的标记,加之9月份野生山茱萸果实成熟呈现红色,容易找到对应植株,重复对植株基础参数进行记录,并记录该植株的结果情况[4]、果实形状、果实颜色、果实大小,然后对植株采集了部分果实作为标本和种质资源。

调查线路按照此方法开展调查工作并于10月31日前完成,参见图2和图3。

2 野生山茱萸分布调查结果分析

2.1 数据汇总

通过3月份和9—10月份的野外实地调查,完成全部的野生山茱萸野外调查工作,在11月份将全部数据进行汇总。两阶段野外实地调查共收集野生山茱萸分布调查表220份,共记录野生山茱萸植株324株,采集野生山茱萸标本324份。

2.2 结果分析

2.2.1 植株分布

根据获取的野生山茱萸分布调查表数据显示,野生山茱萸种群主要分布于大古坪、三官庙、岳坝三个保护站辖区内,其中,岳坝保护站辖区内发现83株,占总记录数量的25.6%,大古坪保护站辖区内发现141株,

占总记录数量的43.5%,三官庙保护站辖区内发现

93株,占总记录数量的28.7%;凉风垭保护站辖区内有零星分布,数量较少,仅发现7株,占总数量的2.2%。这也与保护站管辖面积大小相关,见表1。

按照生境类型划分,野生山茱萸植株主要分布于落叶阔叶林带,共记录野生山茱萸植株235株,在针阔混交林带共记录野生山茱萸植株77株,针叶林带共记录野生山茱萸植株12株,高山草甸带未发现野生山茱萸植株存在,见表3。

按照地形特征划分,野生山茱萸主要分布于沟谷地带,沟谷地带共记录野生山茱萸植株176株;河边地带共记录7株;山脊处共记录3株;缓坡处共记录86株;陡坡处共记录52株,见表4。

按照坡向、坡度划分,野生山茱萸植株主要分布在阴坡的中下坡面,坡度小于30°,同时又能照射到阳光,保证植株可以正常生长,其他区域分布较少。

2.2.2 树龄结构

此次调查过程中,记录野生山茱萸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有86株,树龄在50~100年的有53株,树龄在20~50年

的有145株,树龄在20年以下的有40株。百年以上的野生山茱萸植株主要分布于大古坪西河监测点和黄桶梁监测点、和三官庙保护站交界的新店子河、早阳坪部分区域,其他片区只存在零星分布情况[5]。

3 讨论

(1)从时空分布来看,野生山茱萸种群主要集中分布于佛坪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主要位于三官庙保护站辖区,大古坪保护站下辖的西河监测点和黄桶梁监测点辖区内;少部分分布于岳坝保护站和凉风垭保护站辖区内[6]。这其实也与当地社区老百姓息息相关,在还未建立保护区之前,当地老百姓靠山吃山,偷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山茱萸本身为名贵中药材,经济水平比较低的一部分人为获取经济利益,盗采野生山茱萸果实现象较多,更有不择手段者通过剔枝砍树来获取果实,杀鸡取卵,给山茱萸树木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山茱萸的死亡。尤其是社区周边的集体林地中,人口多,情况复杂,徒步即可到达,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也为什么百年以上的野生山茱萸植株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西河、黄桶梁以及和三官庙保护站交界的新店子河、早阳坪部分区域,而人口较多的社区周围,甚少分布,甚至没有分布,这一点从树龄结构不难看出。而在197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经过40多年保护事业的不懈努力,保护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巡护、宣传,再加上对当地经济的扶持,盗伐现象逐年减少直至消失,生态得到恢复,野生山茱萸种群也得以幸存,并继续繁衍至今[7]。

4 结语

本研究全面分析了佛坪保护区野生山茱萸的分布情况,通过样线法合理布设调查线路,在对比分析海拔、生境类型、地形特征、坡向、坡度等影响因素并进行归纳汇总,发现了佛坪保护区内野生种群的分布规律,找到适合野生山茱萸生存所需要的最佳生态因子,为今后野生山茱萸的保护提供一部分数据基础,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山茱萸培育新品种提供了参考依据[8]。

通过对佛坪保护区内野生山茱萸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发现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范围、较高的种群密度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同时,野生山茱萸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种群优势,为佛坪县山茱萸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建议加强对佛坪保护区内野生山茱萸的保护与利用,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工作,促进山茱萸新品种的开发和选育,提高山茱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山茱萸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种植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佛坪县山茱萸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琳,孙好强,何昌芬,等.不同产地山茱萸氨基酸含量分析及其营养价值评价[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22):7200-7209.

[2] 张敏,李如是,张晓玉.擘画中医药发展创新蓝图中药材种植需夯实“基本盘”[N].证券日报,2022-06-28(A04).

[3] 李平忠,孙晶.山茱萸化学成分及其药用与营养价值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493-1494+1527.

[4] 关锰.山茱萸种质资源调查、评价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5] 薛靖晨.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6] 李粉霞.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赵荣荣,周刚,冯花妮,等.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兰科植物资源现状调查[J].绿色科技,2022,24(16):53-57.

[8] 杨建平,赵建强,雍严格.佛坪发现大面积野生山茱萸[N].陕西日报,2006-05-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