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扶贫时代在减少对政府“扶持依赖”的前提下,加快缩小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是实现搬迁移民“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依据可持续分析框架(SLA)探讨移民搬迁前后生计资本变化状况,发现搬迁后移民社会资本整体变化不大,自然资本及物质资本的变化促使移民在生计策略上向非农方式转变,进而对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产生一定影响;总体而言,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是阻碍其生计方式拓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本研究从增强搬迁移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及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后扶贫时代;可持续生计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心已转向后续扶持阶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从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也标志着以相对贫困为特征的“后扶贫时代”的易地搬迁政策正向“稳得住、能致富、能融入”的后续综合治理转变[1]。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限制、资源条件约束、固有的生产生活模式以及资金投入有限等多重因素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持续帮扶工作仍面临诸多难题和考验[2]。因此,如何有效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居民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指导,选取河池市D易地搬迁安置点移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发放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以揭示移民搬迁前后生计资本变化状况,从而剖析搬迁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期为优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出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D扶贫安置点是河池市依托产业园区、重点镇、中心村规划建设的4个移民安置点之一,共计规划建设
140栋2 069套安置房,占地面积13.33 hm2,建设面积
27万m2,搬迁居民主要来自该地乡镇居民,且均已搬迁3~5年。本文主要以安置点居民家庭为研究单位,共计对120户搬迁家庭进行入户调查,调研形式以问卷和访谈为主。事后回收整理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87.5%。
1.2 可持续生计指标测量体系
借鉴DFID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及国内学者研究经验,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五个维度对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进行分
析[3],各项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D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可持续生计资本现状及困境
2.1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最重要的生计资本之一,以家庭劳动力数量、健康状况以及文化水平等为指标。通过分析发现该安置点移民搬迁前后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良好,63.8%~61.0%居民身体健康,仅3.8%~4.8%居民属于大病缠身,搬迁前后整体变化不大。但安置点搬迁移民部分家庭实际劳动力数量偏少,文化素质偏低。在18~60岁以下居民中,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高达83%,其中有25.7%的家庭实际生产劳动力仅有1人,且8.6%家庭出现搬迁后家庭实际劳动力减少的情况。其次,安置点移民生计就业方式较为单一,搬迁前主要以务农和打工为主,其中务农(36.1%)、务农兼打工(25.7%)、打工(34.3%),搬迁后由于土地流失生计方式以打工(68.5%)为主,但整体而言生计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拓展,只是增加了移民外出务工的比例。最后,D社区搬迁移民对人力资本增值投入方面也相对欠缺,搬迁移民对教育支出和生产经营支出较少,两者总计24.8%,绝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解决生活消费(63.8%)。在参加政府组织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方面,有30.5%的居民从来没有参加过,经常参加的只有21.9%,反映出部分搬迁移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2.2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追求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得到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搬迁移民政治资本、亲戚邻里关系及获得支持情况进行考察。调查发现,搬迁前后安置点移民社会关系网络较狭窄,社会组织力量对生计帮助较少。超过九成的移民家族中没有在社区、组织及政府机构任职的人员,仅有2%左右的移民家族中有在社区组织(村委会)任职、乡政府任职的情况。受到社会帮扶的社区居民比例较少,只有 18.1%,表明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对于邻里、亲朋之间的帮助方面,搬迁前大多数移民认为“邻里关系和睦且亲戚数量较多”(79%),但搬迁后认为“邻里关系和睦帮助多的”比例减少了16.1%,相应地认为“关系一般,帮助少及无帮助”的比例增加。这说明在搬迁后移民原来的社交结构虽被打破,但新的人际交往圈子尚未适应,其社会支持网络与关系资本正处于解体和重构之中。
2.3 自然资本
对于搬迁移民来说最主要的自然资本就是耕地,从搬迁前后移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和质量两个指标进行衡量。调查发现,安置点移民搬迁前后自然资本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搬迁前后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搬迁前92.4%的移民家庭拥有耕地,平均人均耕地面积0.18 hm2,绝大部分居民(42.8%)人均耕地面积在0.13~0.2 hm2区间;而搬迁后受安置方式影响,九成以上的居民失去耕地。虽安置点附近有1.33 hm2左右的出租耕地,但租地移民极少,大部分移民认为耕地质量一般,且13.3%的居民认为耕地质量较差。而土地资源减少甚至失去土地,使得搬迁移民原有的农业生产技能丧失用武之地,只能选择非农就业渠道,但因人力资本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面临就业难的风险,这可能解释了前文中搬迁后移民家庭劳动力减少的情况。
2.4 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农户维持生计的物质基础,包含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料和基础设备,是移民降低生计脆弱性的基本保障。从居住条件来看,搬迁后移民住房面积有所增加,搬迁前平均住房面积为79 m2左右;搬迁后由于按照人口数分配住房,平均每户住房面积提高到86.3 m2。其次,安置点周边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相对完善,移民住房条件明显变好,访谈中移民对搬迁后的小区配套基础设施认可度也较高。但原来移民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拥有量急剧下降,搬迁前饲养牲畜是移民维持生计的普遍手段之一,调查显示76.2%的家庭都有养殖牲畜;而搬迁后仅9.5%的居民有进行养殖牲畜。
2.5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一个家庭可获得的现金收入,是其完成生计任务的资金资源和货币资本。从搬迁移民家庭收入来源、储蓄状况以及增加金融资本增值的创业情况来看,D社区移民整体金融资本要素较为短缺。首先收入来源单一,家庭收益增益偏低。另外从家庭储蓄情况来看,搬迁后无储蓄家庭明显减少(58.1%~37.1%),但主要集中在“不足1万元”的区间增长上(33.3%~50.5%),5万~10万不到2%,安置点移民整体金融存款率仍较低。其次,在想增加收入方式的生计活动中,47.2%的社区移民依然还是选择以外出务工为主,通过创业做生意虽占33.9%,但没有资金(73.3%)及缺乏技术(22.9%)成为限制了其生计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而想通过安置点工厂和扶贫车间的只有5.5%,这也反映出政府在安置地周边配套产业及工业园区时,较少考虑移民的真实需求,导致其吸纳移民的就业能力有限。
2.6 D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后续生计发展面临的困境
基于SLA框架分析发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搬迁后可持续生计资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金融资本变化上,社会资本变化相对较少。但由于部分移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以及金融资本相对缺乏,生计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利用生计资本创造、积累财富的可行能力,因此“后扶贫时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可持续生计资本发展路径,应以激发搬迁移民内生发展动力为主,通过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以及拓宽移民就业渠道等,促使移民生计方式向多元化转变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3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工作路径的优化
3.1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移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要确保搬迁移民在新环境中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的意愿[4]。首先,可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搬迁移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其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搬迁移民积极参与培训和就业。可设立培训补贴、提供就业机会、表彰优秀个人和集体等,使搬迁移民在参与培训和就业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2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移民人力资本水平
一是做好搬迁移民及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提供精准培训。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网络咨询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以此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保证培训内容与搬迁居民的能力与需求相匹配。同时了解当地及周边就业市场形势,以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提高搬迁居民的就业竞争力。二是整合多渠道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培训体系。通过资源统筹,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是满足搬迁移民多样化培训需求及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关键。为此,当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调配资金、场地及人员,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积极引入企业、职业院校及当地社区及民间组织参与合作,利用其市场洞察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搬迁移民提供系统、专业的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3 搭建就业网络体系,拓宽移民就业渠道,
社会关系网络是搬迁移民寻找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家庭亲戚网络相对封闭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搬迁移民资源获取能力。因此,当搬迁移民的生计策略不得不从依赖农业发生转变时,就需要扩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以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及资源。首先,应搭建搬迁移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市场动态等,使搬迁移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其次,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对接与协作,鼓励企业优先吸纳搬迁移民就业,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渠道,对于吸纳搬迁移民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奖励。最后,应加大对搬迁移民创业扶持力度,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搬迁移民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扶持。
4 结语
“后扶贫时代”下易地搬迁脱贫户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河池市D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调研,于实践层面揭示了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情况,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从增强搬迁移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及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当然,由于易地搬迁工程的宏观性与复杂性,生计资本的量化操作性问题,如何更好地收集反映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的微观数据,以及如何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易地搬迁安置移民后续扶持问题,仍是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侯万锋.后扶贫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现实难题及优化路径[J].甘肃政协,2022(5):76-80.
[2] 王建平.涉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调查与建议[J].决策咨询,2023(6):44-47.
[3] 谢文涛.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脱贫后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基于盐边县彝族村N村的实地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0):13-17.
[4] 程国强,马晓琛,肖雪灵.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