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导向构建

2024-10-12 00:00:00王东健李叶
新农民 2024年25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大学生扎根基层价值观的培育,明确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发现大学生扎根基层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由于个人思想觉悟较低、家庭教育理念较落后、个别社会环境消极和基层就业环境相对较差导致价值观偏差的问题,作者针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基层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达到构建好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观的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治理成为当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人口的流失、区域杂居聚居的进一步分散也为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1]。”大学生群体作为就业的主力军,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引导他们回家乡、去基层就业能够给农村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智力支持。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从理论上构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导向体系,有利于解决当下农村基层治理的普遍性问题,培育大学生扎根基层就业价值观,为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理论支持。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观培育

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观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在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内涵基础之上,提出二者的内在联系,为研究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实施原因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在农业、文化、人才等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把握住人才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民富则国强,在同等意义上,乡村的发展关系国家的发展。新时代上,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巨大变化,解决乡村的发展问题成为必要,要将我国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在2018年的“三农”文件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17-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意义的进展;第三个阶段,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达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乡村的发展描绘了一个可实现的未来。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因

从内部来看,我国对于乡村的重视有了很大提升,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当前我国乡村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经济、交通和生活上展现出良好的乡村风貌。但同时我国乡村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阻碍,自身基础较差、底子薄弱,并且仍然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从外部来看,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经济总量增加,一些外部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的打压,企图利用各种不法手段从不同领域分裂我国,破坏我国的发展,阻碍我国前进的步伐。

1.2 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内涵

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价值观一词,许燕[3]认为价值观是个人对于事物、行为的意义和效用的评定标准,是影响并指导人们作出决策和发生心得的核心因素。根据价值观的含义推断出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对于扎根基层这一行为的看法和思考,也就是对于自己或是他人扎根基层、从事基层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扎根基层的价值观也就成为推动大学生能否从事基层工作的关键。

1.3 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1.3.1 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方针,对于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具有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一大批大学生参与乡村基层工作,指导大学生树立起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到基层的大学生们主动向农民学习地方语言,与村民更好的沟通,以实际行动带领乡村农民开展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使得乡村生活越来越美好[4]。

1.3.2 大学生扎根基层价值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好地建设乡村,为乡村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使得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之中,在乡村建设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当前应加强大学生扎根基层价值观的培育,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和能吃苦的干部队伍。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是富有青春活力的群体,大学生的选择关系党和国家的发展,应从思想上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大学生能自发到基层就业和生活。扎根基层既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又使得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学生的参与下更好地推进和实施[5]。

2 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经济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西方价值观开始渗入我国,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影响与网络联系最为密切的大学生,使得大量的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时,会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也就是优先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毕业工作时会优先选择工资高的工作,忽视基层工作,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协调统一,一味地偏向个人价值,出现错误的价值判断,不管是对于自身还是对于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没有树立平等的就业观,认为基层就业会比其他行业等级更低,将教师、律师、公务员等职业与成功相挂钩,导致没有大学生选择去基层就业。

2.1.2 艰苦奋斗精神较弱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大学生在受到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将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味追逐物质利益带来的快乐,逐渐忘却了艰苦奋斗精神的要求。同时,现在的一些大学生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都生活在父母创造的“温室”之中,没有生存的困难,只需要面对学习的困难,这也是父母对其唯一要求,这一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接触体力劳动,体会通过劳动带来的劳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2.1.3 能力与岗位不相符

基层就业岗位的工作较为繁杂,需要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语言多为当地的方言,会出现语言不通的现象。同时,大学生去基层工作都是带着满满的抱负和热情,但是到基层之后,会发现现实与自己理想的落差。这与最开始招聘者在宣传时,没有很好地将基层就业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联系起来有关,使大学生产生了落差感,出现大学生虽然能力很高但是无法在基层工作中体现出来。

2.2 原因分析

2.2.1 个人思想觉悟较低

个人思想觉悟较低是大学生不愿意扎根基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是当前中国处于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父母都存在不想让孩子吃苦的心理,都想方设法地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会与同龄孩子相互攀比,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部分学生在面对选择职业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具有较好物质条件的工作,排斥农村当地的生活条件,不满农村的交通条件。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加快了各种思潮的传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大学生日常娱乐和消费中日渐形成,导致大学生出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倾向。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不愿到农村就业。三是虽然当前随着对于基层就业的宣传,有部分学生愿意去基层工作,但是存在将在基层工作当作是去城市发展的跳板的心理。

2.2.2 家庭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父母一代固执的教育思想,认为农村工作没有前途,会被人耻笑,一味要求子女进城工作,不支持子女在基层务工。父母的自身文化水平限制了其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和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也影响了子女价值观的塑造。子女在选择大学、工作、职业都受到父母的影响,更加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个人利益放在社会、整体利益之前。同时仍有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迫使其在就业时选择高薪的工作,这样能更好地接济家庭,减少父母的压力,导致他们不愿意到农村工作。

2.2.3 个别消极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中仍存在冲击大学生基层就业观的因素,不良风气的存在使得具有正确基层就业观的大学生,怀疑自己进而放弃扎根基层。同时在信息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一些媒体的消极舆论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进而潜移默化地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盲目追求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薪资待遇。媒体过度宣扬学历和薪资应该相一致、学历高的学生应该选择高薪工作的观点,使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为逃避就业,一味追求高学历,不关注社会中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最终使自己更加焦虑。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对策

3.1 提高个人思想觉悟

大学生应明白信念的重要性,拥有坚定的信念能支撑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因此,大学生应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理想信念教育。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中,要主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熏陶,将个人自身发展与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利益[6],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和脚踏实地的品德,树立正确的扎根基层价值观。

3.2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

家庭是一个孩子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环境,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最重要的载体。家庭教育的好坏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好坏,父母对于基层正确的认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更能促进孩子扎根基层,帮助孩子树立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价值观。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自身家庭教育的影响,依赖于家庭中轻松的家庭环境,受到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因此父母也应主动学习新知识,紧跟主流意识形态,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帮助孩子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劳动没有贵贱的思想理念,同等对待基层和城市工作,促进大学生主动培育扎根基层的价值观。

3.3 营造积极社会氛围

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大学生处在一个心理比较脆弱、意志力比较薄弱的时期,社会环境中的舆论和媒体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创造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能更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扎根基层价值观,这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一致努力。媒体应正确使用自己的职能,发挥积极的宣传作用,客观公正报道各种事件,传播正能量。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表达清楚当前对于各种职业的需求状况,帮助学生正确择业,增强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自信心。身处于社会中的大学生也应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了国家先进的政策后要积极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加对于基层工作的认识,提高自身经验和技能[7]。

4 结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队伍到基层工作,是推动乡村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的培育,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在探讨乡村振兴与大学生扎根基层价值观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现有的问题存在个人、家庭、社会和基层四个方面的原因,针对性提出要提高个人思想觉悟、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营造积极社会氛围和创造扎根基层条件的措施,以期望大学生树立起扎根基层的价值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重,张浩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15.

[2] 佚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0(12):8-22.

[3] 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教育研究,1999(5):33-38.

[4] 骆文伟.高校引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途径创新——以海西高校“三支一扶”计划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8):104-107+110.

[5] 鲍志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12):15-16.

[6] 虞崇胜.美好社会:接续与超越小康社会的新发展目标[J].理论与改革,2021(1):36-49+150-151.

[7] 黄巧荣.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机制的对策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