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路径及实践

2024-10-12 00:00:00邹心怡王丽云潘苗肖慧朱莉华
新农民 2024年25期

摘要:湖南省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性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代表了湖南的特色,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运用文献检索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该类产品英译过程中存在文化差异理解不到位、语言风格和审美意识不足、目标受众不明确等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旨在为湖南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开启国际化道路,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生态翻译学;翻译路径及实践

湖南省地理标志性产品翻译作为连接本土文化与全球市场的桥梁,近来备受瞩目。本文引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索了更加贴近自然、尊重文化、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翻译策略,为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路径的研究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路径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作为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其生态翻译工作不仅关乎产品的国际化推广,更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精准且富有创意的生态翻译,可以有效地将这些产品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传递给国内外消费者,进而促进国际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这种翻译不仅能提升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国际认知度,还能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化表达,增强全球市场对这些产品的兴趣和认可,从而助推湖南乡村产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生态翻译实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生态翻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具体而言,

(1)作为标志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地理标志性产品,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同时刺激国内产品的消费,从而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振兴。(2)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产品文化、地理文化等知识的不理解而出现翻译冗杂或错译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国内外消费者对产品及其背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利于产品的进一步传播和市场推广。因此,提高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翻译质量是翻译工作者的重要职责。(3)通过减少国外与国内受众对产品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差距,提升产品的外宣实力,能够促进产品消费,进一步助力乡村经济的振兴。整体而言,生态翻译的改进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路径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翻译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国际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生态翻译路径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生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对文化、历史和生态价值观的传递[1]。通过实施产品信息生态翻译策略和品牌故事生态翻译手法,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为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产品信息生态翻译:在将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介绍给国外消费者时,需要将产品的特点、原料来源、生产工艺等信息进行生态翻译,强调产品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同时,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以安化黑茶为例,通过生态翻译,可以突出安化黑茶所处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强调其天然无污染、纯正健康的绿色生态特点。同时,可以介绍采摘、发酵工艺等环保生产方式,凸显产品的绿色生态形象。以常德米粉为例,在生态翻译中,可以描述常德米粉的原料选取自长江流域优质稻米,结合湖南独特的水乡文化和优质的自然资源,强调产品源自自然、健康营养的生态特质。

(2)品牌故事生态翻译: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人文故事,可以通过生态翻译将这些品牌故事传递给国外消费者。例如,将岳阳楼蛋糕与岳阳楼的故事相结合,突出产品的独特性。以岳阳双汇火腿为例,通过生态翻译,可以讲述岳阳双汇火腿的传统制作工艺,如选用优质猪肉、精选配料、慢火蒸熏等技艺与岳阳文化的深厚渊源相结合,强调绿色农业和环保生产方式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贡献。

2.2 实践存在的问题

(1)文化差异理解不到位:生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翻译人员对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们往往难以准确地将这些元素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导致翻译内容失去了产品原本的特色,无法全面展现湖南地标产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2)语言风格和审美意识不足:翻译人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风格和审美意识了解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湖南地标产品所蕴含的情感和美感,这可能导致翻译出的文本在语言风格上与原文有较大差异,无法传递湖南地标产品的独特魅力。(3)目标受众不明确:没有准确考虑到地理标志性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对象,没有选择适合目标受众的翻译方式。(4)市场需求不了解: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翻译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偏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翻译成果可能过于强调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忽视了目标市场的接受能力和消费习惯。这可能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和销售。没有了解目标市场对地理标志性产品的需求和偏好,无法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翻译方法。

(5)翻译标准不统一:当前,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翻译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或指导原则。这导致不同翻译主体在处理同一产品时可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而产生多样化的翻译结果。这种不一致性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还可能在国际市场上造成混淆。由于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同一产品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也影响了品牌形象。(6)国际化推广不足:许多产品在翻译后仅限于本土推广,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渠道进行国际推广,大大限制了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潜力。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路径及实践的提升对策

(1)丰富翻译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翻译人员对湖南地标产品的文化背景和特色的了解,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湘绣作为湖南的代表性产品,其独特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表达都需要翻译人员深入了解。比如“平绣、锁绣、拉绣、盘绣、堆绣、折叠绣”,翻译为“The plain stitch,the lock stitch,the strained stitch,the coiled stitch,the pile & stick stitch,the folded stitch”,属于直译法。再如“刺绣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叫作挑花,有团花、边花、填花、角花。”翻译为“The cross-stitch work is another special handicraft in embroidery,including the rolled stitch,the edge stitch,the filled stitch and the angle stitch.”其中“团花”是指针法的形状像一团圆球,因此在英译过程中使用了直译法“rolled stitch”,生动鲜明地表达了该针法的特点,并且很好地保留了中文的“形容词+名词”的词性组成结构。虽说是直译,但只有深入了解这技艺,才能简洁明了译出[2]。

(2)加强语言培训,提升审美意识:提供针对湖南地标产品翻译的语言培训,提高翻译人员对不同语言风格和审美意识的把握能力,使翻译出的文本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审美观念,增强对湖南地标产品的吸引力。例如,对于一些湖南的茶叶产品,翻译人员需要了解茶叶的文化背景及其特色,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言通俗易懂。以安化黑茶为例,市面上一般有两种译法,看似贴切,内涵却大不同。第一种是“Anhua Heicha Tea”;第二种是“Anhua Dark Tea”。前者音译,后者直译,看似都精准翻译出安化黑茶,但是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二者意思并不相同。一方面,“Dark”在语义上有歧义,多译为“暗” “无知的” “忧郁的”。为了避免这个词的负面影响,在国际销售市场上,有必要去掉“Dark”。另一方面,既然“Dark”和“Black”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为什么不使用“Anhua Black Tea”呢?事实上,“Black Tea”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红茶”。如果翻译成“Anhua Black Tea”,将会让目标语读者对安华黑茶产生误解,而“黑茶”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一种独有的类别,所以音译更能彰显其特点[3]。

(3)参考文化顾问或专家的意见: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邀请具有湖南地区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士担任文化顾问或专家,为翻译人员提供指导和审校,确保翻译结果准确、地道、富有情感和美感。对于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标产品,如岳麓山、张家界等景点名称,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要能从译文中感受到情感与美。岳麓山上的景点爱晚亭如果直译就是“The Lovely Evening Pavilion”,这样的翻译与景点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爱晚亭”源于清代诗人袁枚《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此,“爱晚亭”中的“爱”不是“爱情”的“爱”,应是欣赏喜欢之意,而“晚”是指晚秋,为岳麓山上欣赏枫叶的最佳时节。故有学者将其译为“The Autumn-Admiring Pavilion”,这样便充分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使用改译法告知游客枫叶是秋天岳麓山的最美风景[4]。

(4)建立术语库和翻译资源库:建立涵盖湖南地标产品领域的术语库和翻译资源库,为翻译人员提供参考和支持。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减少重复劳动和误译的可能性。

(5)建立翻译标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牵头建立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翻译标准,规范翻译行为。

(6)拓展国际化推广渠道:利用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渠道,加强产品的国际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

实施以上策略有利于提高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翻译质量,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大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进而促进乡村振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关注到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可能对国际化进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国际化进程的顺利进行[5]。

4 结语

通过对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地理标志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这些举措将有效促进湖南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翻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要倡导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品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注重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生态翻译的方式,将产品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文化元素传递给消费者,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要鼓励地理标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要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生态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翻译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产品的生态品质;社会各界则应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共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生态翻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总之,湖南地理标志性产品的生态翻译路径及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走向国际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莫丽娅.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英文译名规范问题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2):116-118.

[2] 李思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今古文创,2023(5):91-93.

[3] 陈娇.从文化角度看湖南旅游景点的翻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101-102.

[4] 胡赟.纽马克文本翻译理论下的湘绣术语翻译研究[J].戏剧之家,2018(33):243.

[5] 莫丽娅.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7):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