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中乡村绿色发展的提升策略

2024-10-12 00:00:00王波
新农民 2024年25期

摘要:绿色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推动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该文详细分析了乡村绿色发展的现状,包括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的逐步推进。同时,指出了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资金短缺和管理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绿色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技术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和强化公众参与等策略。

关键词:绿色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绿色基础设施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做好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意义重大。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绿色发展尤为重要,正逐渐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当前,许多地区通过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尽管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绿色发展的潜力和成效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问题的探讨以及成功案例的展示,提出行之有CZuXaYTfRvLKnhFA28FXIw==效的策略,旨在推动绿色发展在乡村的广泛应用,最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1 乡村绿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生态农业在许多地区已经初具规模。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达到153.33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约1.5%。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而且促进了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随着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在乡村的应用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23年,中国农村地区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50 G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0%。通过光伏扶贫项目,数百万农民摆脱了贫困,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在乡村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生物质能供暖项目在北方农村得到了推广,不仅减少了煤炭的使用,还改善了空气质量。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地区的绿色道路、绿色建筑和生态水利工程等项目逐步推进。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2023年全国新建和改建的农村绿色建筑面积已达5 000万m2。这些建筑不仅节能环保,还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农村公路的绿化率也在逐年提高,到202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绿化率达到30%,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1]。总体而言,绿色发展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通过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许多地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 乡村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绿色发展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 生态农业在推广过程中遭遇瓶颈

由于许多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限,传统农业的习惯根深蒂固,使其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接受度较低。同时加上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导致部分农民望而却步。即便在一些成功推广的地区,生态农业的技术水平仍需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仍不够稳定。

2.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面临诸多障碍

尽管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资金和技术的短缺仍然是主要制约因素。许多乡村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和维护可再生能源设施,技术人员的匮乏也导致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困难。还有一些地方的电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难以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输送,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2]。

2.3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不足

农村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多为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有限,导致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一些项目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部分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质量不高、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影响了长期效益。

以上问题的存在,大大阻碍了乡村的绿色发展,阻碍了乡村全面振兴。因此,要想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就要多方发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案例

绿色发展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其实际应用和效果。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3.1 浙江省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村

安吉县以其竹产业而闻名,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竹林下种植和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农民们在竹林下种植茶叶、药材和蔬菜,并进行生态养殖,如放养土鸡和蜜蜂。根据统计,2019年,安吉县竹林下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

1.33万hm2,年产值超过10亿元。竹林下种养殖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3]。

3.2 山东省沂南县可再生能源示范乡村

沂南县通过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应用。当地政府与光伏企业合作,为贫困家庭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沂南县已累计安装光伏发电设备5万余户,年发电量超过200 MWh,帮助超过1万户贫困家庭年增收3 000元。通过光伏扶贫,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问题,还推动了绿色能源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的能源结构,减少了传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3.3 江苏省昆山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昆山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实施。通过建设绿色建筑、生态公园和雨水花园等项目,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昆山市在农村新建和改建的绿色建筑面积已达100万m2,全部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了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同时,昆山市还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雨水花园,通过合理布局绿色植被和生态水系,提升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乡村绿色发展的成效。生态农业示范村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可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可再生能源示范乡村的实践证明,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合作,可以有效推动绿色能源在农村的应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能源结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案例显示,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实施,可以显著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乡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应继续总结和推广这些成功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在全国农村的广泛应用,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策略

为了有效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目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策略。

4.1 提升生态农业的技术水平

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针对土壤改良、生物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的技术方案。地方政府应积极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政府应制定鼓励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降低农民的转型成本,促进生态农业的普及[4]。

4.2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方式,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应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设备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应推广适用性强、成本较低的小型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设备,满足农村用能需求。

4.3 强化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绿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优先支持生态道路、绿色建筑、生态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应加强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投资效益。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责任,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4.4 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创新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鼓励高标准的绿色发展项目,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其逐步实现绿色转型。总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因地制宜,灵活调整。

4.5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乡村绿色发展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公众参与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加强绿色发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的各项实践中来。同时,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推动乡村绿色发展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政策、资金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策略,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些策略,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5]。

5 乡村绿色发展的展望

未来乡村绿色发展将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村经济体系,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1)在政策层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实施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未来绿色科技创新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2)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可以精准喷洒农药和肥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益。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生态农业提供更多可能,如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和高效微生物肥料的开发。(3)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未来应注重智能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智能绿色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如智能电网和智慧水务系统。生态化基础设施则应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如生态公园、湿地修复和生态廊道的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乡村绿色发展的前景广阔,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可以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6 结语

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和完善绿色发展策略,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未来,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强化社会参与,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农业经济,2020,35(4):45-52.

[2] 王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用[J].能源政策,2021,28(3):58-66.

[3] 张华.绿色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城乡规划,2022,18(6):33-41.

[4] 刘伟.乡村振兴中的绿色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研究,2023,22(1):12-19.

[5] 陈红.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施路径[J].政策研究,2021,14(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