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下遇少年

2024-10-12 00:00:00张觅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9期

李白是盛唐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永远朝气蓬勃,永远新鲜明亮。在那个诗人辈出如繁星闪烁的盛唐诗坛,李白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星。他诗风飘逸毫迈,瑰丽多变,仿佛涵盖了整个斗转星移的寰宇。

李白的出生就极具浪漫色彩。母亲在生他之前梦见一颗长庚星落入腹中,长庚星又名太白金星,因此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新唐书》和《唐才子传》对此都有记载:“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李白有一双如坠落星光般的眸子,灵动明亮。长大之后,他一双眼眸依然光华璀璨,神采焕发。后来李白的粉丝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崔宗之所作的《赠李十二白》也说他“双眸光照人”,都是称赞李白有一双灵光之眸。

在李白十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瑰艳且浪漫的事情。这天晚上,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的笔头竟然生出了鲜妍曼妙的花儿。他惊异之下,举起笔来,挥毫在纸,每一笔,都宛然开出一朵璀璨的小花。他从梦中苏醒之后,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从此他下笔成文,如有神助。《唐才子传》载:“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来杜甫更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这是当时人们对李白超乎寻常的天才所进行的浪漫主义想象。他像一颗明星忽然降世,咳唾成珠,妙笔生花,随手一写,便是惊世骇俗之作。实际上,李白虽然天资过人,却极勤奋好学,这才是他后来成为一代诗仙的根本原因。才力、学力、思力,李白三者皆具。

李白少年时,父亲先后送他到江油境内的小匡山和大匡山读书。唐朝学府众多,如国子监、崇文馆、书院、私塾等。李白并未入学,而是遵照父亲的安排进山自读,因此所学并未拘泥于某一家学说。他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这也为他后来挥洒自如、飘逸如仙的诗歌风格奠定了基础。

李白读书格外刻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读。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山上的一点如星灯光,于是就把小匡山称为“点灯山”。杜甫后来曾作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有一日,深山雨后,空气澄鲜,李白步出书房,只觉神清气爽。他仰头看,已有半轮明月升上青空,月光淡淡洒下,原野之上似弥漫着流霜,大江如同一条素练。李白禁不住遐想,明月初升时,会将山中泉眼照得雪白,而明月升高时则会将海水照出明光。这一晚,只为怜惜这团如扇的明月,李白舍不得睡下,一直对月吟诗,直到天色泛白。清晨,他写下一首《雨后望月》,诗云:“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李白虽然饱读诗书,但很少炫技,他的诗歌明白晓畅,清浅易懂。年少时作诗即是如此,手中之笔写眼中之景,信手拈来,有如神助。

大匡山又名戴天山,风景幽深旖旎。李白在戴天山读书时,便与道士有交往。一日,他去拜访一位认识的道士,却没有遇见,于是写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犬吠隐隐,流水潺潺,桃花花瓣上滚动着点点露水,显得愈发润妍。树林深处,忽然有野鹿一闪而过。正是中午时分,溪边听不见山寺的钟声。野竹划破了青色云气,山泉如同高挂在碧峰上一样。前来拜访道士,道士却杳无踪迹,无人知道其去向,李白只好惆怅地倚靠着几棵古松。

此诗风格清丽,充满着青春的朝气。“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都是清新明净的句子,令人不自禁地眼前一亮。甚至到了今天,“树深时见鹿”还被衍生成热门网络语——“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可见李白的诗歌千年之后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李白年少时,已是想象驰骋、瑰丽华彩。他曾去过一座高山,夜晚留宿不归。他登上山寺,仰望星空,看着天上点点滴滴的光明,好像整个寰宇都在围绕着自己旋转一般,而星辰离自己如此之近,且摇摇欲坠,宛若一伸手就能摘下来。他仿佛听到了天上神仙的窃窃私语,都不敢高声说话了,怕一不小心就惊扰了仙人。于是,神思缱绻之中,他写下了那首我们都熟悉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喜爱用夸张的手法,《夜宿山寺》这首诗体现得尤其明显,记录了一个星汉璀璨的奇妙之夜。盛唐的诗歌气象宏大,总能在尺幅之间展现万里山河的壮丽,李白此诗也是如此,是典型的盛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