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找到自己

2024-10-12 00:00:00刘艺秋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9期

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推出,很快就成为热播剧,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这些开风气的历史人物又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于是有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大学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

何为大学?大学何为?无数师生为这个永恒的命题写下了各自的注脚。而步入大学生活的前一个夜晚,我也像许多迷茫的学子那样,打开了浏览器,搜索“怎么过大学生活”这个问题。网上各式各样的攻略告诉我:努力获取学分,和老师、室友搞好关系,加入学生会,去旅游……进入大学后,我一一照做了。

对于学分的把控我十分在行。每到期末,我便早早开始背老师准备的复习提纲。只要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走,我甚至都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答案。每到寒暑假,我就可以用我背下的那些知识在家人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直到有一天,妹妹刨根问底地问我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我将文学课上学到的概念搬出来讲给她听,她说网上也是这样讲的。她似乎期待听到一些我自己独特的见解。我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知道妹妹的期待是要落空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了跟随老师的脚步,跟随课本的指引,丢掉了自己思考的独立性。我一直生活在错觉之下:我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我所追求的不过是别人为我开辟好的、别人期望我走的一条路。

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生不应该是跟着老师走的人,要具备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能力。”主持人白岩松先生也认为:“一个有学习和变化能力的人会更强,一个人云亦云只能做跟随者的人不会强。”白岩松先生在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期间也真正做到了“更强”,对社会现象时常有自己的思考、见解。

大学期间,几乎人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作业不再需要写在作业本上,可以提交电子版;课堂笔记不再需要记在课本上,可以用电子笔写在平板上;教材和课外书也不再需要背在包里,可以用手机或电脑一键导入。在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时代,纸质写作、纸质阅读似乎早已被大学生摒弃。但是,以前不是这样的。

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在牛津大学度过的日子,是他们一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经济不宽裕,精神却很享受,两人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学殿堂里。牛津大学图书馆临窗设有一排单人书桌,其中一张单人桌边总能见到一位穿着旗袍的优雅的中国女子。她给自己制定了计划表,按照文学史的顺序将一位位作家的经典之作精读下去。而钱锺书先生因为要上很多必修课,没有那么多自由的读书时间,只能趁假期去泡图书馆。“赌书消得泼茶香”,他们不仅读书,还时常总结读书心得,交流想法,偶尔还会比赛两人谁读的书更多。钱锺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于是,大二的时候,我也捧起了书本,因为我知道,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我们不一定非要像网上攻略所说的有那样多的旅行,因为也要考虑现实。我们无法去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载我们抵达;我们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可以带我们遇见。西安古城墙、北京颐和园、苏州园林……有了文化的润泽,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有时候,行万里路,或许不如读万卷书。

为了和室友搞好关系,我习惯了在宿舍里“躺平”,或者是和她们一起胡吃海喝,最后的结果就是宿舍里四人都长胖十斤,免疫力也降低了不少。这个时候我们才思考起体育的重要性。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大学生,也适用于所有人。

季羡林先生回忆起在清华的大学生活时,讲到清华学生在学业上都非常用功,同时又勤于锻炼身体。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清华的图书馆几乎空无一人,而体育馆和操场则是人山人海。劳逸结合之下,压力和紧张情绪也得以消除。

网上那些大学生活攻略也不是说完全没道理,但我们不要为了实现一些虚无的目标,抛却真正可贵的东西。在这条学思之路上,我们要学会在心里种花,如此,人生才不会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