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夜,我安静地靠在床上看书。忽然,手机的地震速报信息提示打破了夜的静谧:2024年4月9日22时07分在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发生4.7级地震。
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光回溯到28年前,1996年2月3日。当天边的火烧云渐渐吞噬夕阳,冬日的古城像往常一样走进万家灯火的夜色,屋檐下是大家烹洗浆煮的声音,温言细语的交谈。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灾难悄然而至。
19时14分18秒,伴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声响,大地开始剧烈晃动。彼时12岁的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持续的摇晃让我站立不稳,几欲摔倒。时间仿佛过去了很久,令人心颤的摇晃终于停止,我踉踉跄跄往家的方向走,行至半路,遇到从家中撤离出的父母,一家人以最快速度撤离到附近空旷的小广场上。
天慢慢暗了下来,几家要好的邻居经商议,聚集到其中一个邻居家的大院子里。余震不断袭来,一个惊恐未定的不眠之夜,浮动着不安的气息。
第二天,我们才从广播中知晓,前一晚的地震震级高达7.0级,许多房屋在大震中几乎夷为平地,许多人在瞬间失去至亲至爱。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倾倒、摧毁、死亡等扎心的关键词频繁出现。
对一块土地怀有深情,就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更何况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忙碌的军人、医生,亲友邻里的慰藉扶持、四面八方的援助之手……地震后的我们记住了缤纷的颜色,有迷彩、纯白、也有橄榄绿、橘黄。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灾难面前的大爱无疆,震后重建的守望相助让我们一次次动容,一次次铭记。
时光荏苒,22年后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我,第一项工作任务正是搜集丽江2.3地震的史料。“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秒,丽江市(原丽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波及丽江、迪庆、大理、怒江4个地州的9个县92个乡镇,106万人受灾,伤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30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40亿元。”数字意味着生命消失、财产损失,意味着灾难。岁月抹去满目疮痍,仍旧抹不去疼痛记忆。
希腊神话中,迪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朋友达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为了避免地震这把伤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幸落下,我和同事常常埋首于讲述深沉大地运动、颠簸的数据和文字。困乏之际,我喜欢仰视湛蓝的天空,可我看不透明朗天空中流云的莫测变幻,亦如读不懂深沉大地的喜怒纠葛。抛却不可逆的地壳运动,给予我深切感受的,是探究大地奥秘的种子在勃勃生长。
纳西人将水唤作“吉”,喜庆的音节寓意吉祥、美好。探究大地奥秘的我们,离不开水,它承载着“吉”的祈愿。
位于古城东边义尚社区文林村的甘泽泉素有“小黑龙潭”之称,是古城内最大的三眼井,泉水清澈,水质纯净。上世纪九十年代,无论酷暑严寒,我的同事们每天早晨八点准时前往甘泽泉提取水样,将其带回并检测水质、记录数据、上传报告,通过对泉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监测,开展地震前兆分析研究,日复一日坚持数年。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常想,同事们取回的水样,一定跟阿来笔下经过丽江的那滴水是一样的,伴着春花秋实,一次次被细细打量、慢慢揣度。
如同一滴水从玉龙雪山冰川顺瀑布而下,经过曲折的水道,幽密的深潭,寂静的岩石,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流经古城,必然经历许多迷途。开展流体监测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甘泽泉因多方因素影响导致断流,流体监测被迫中止。
本土举人王树和将泉取名“甘泽”,意为甘如蜜、泽为惠,“甘泽”是纳西人民心灵永恒的渴望。甘泽泉断流,多少人为之痛心。阵痛,并没有让同事们关于水的研究、关于地震监测的探索止步。2018年,古城区范围的大东温泉、束河九鼎龙潭、大研白马龙潭、七河黄龙潭、金江温泉和东江温泉6个宏观点先后安装了水温记录仪,实现了“互联网+地震”工作模式,地下流体宏观监测工作由过去的人工取样观测,提升为设备每5分钟对水温进行自动监测。科技进步使宏观监测告别用笔和纸测量的历史,开启了实时智能化监测的新纪元。
徐则臣在长篇小说《北上》中写道:“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故土一汪汪泉水活起来,流体宏观监测又有了继续的可能。穿梭于各泉水点的我们,也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
汲取水的从容、沉静,我们前行的步履,似不知疲倦的流水,未曾停滞。2021年起,为科学判定流体监测点宏观异常,我们开始了对泉水进行电导率、PH值等指标测量的新工作。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泉水,用温柔而持久的力量,继续破解着大地深处的奥秘。
每次与同事到泉水点,幸运地都遇上晴天。和风旭阳,水光粼粼。清冽的泉水随风漾起涟漪,又转瞬平复,水纹在阳光的照耀下似绸缎般顺滑铺展开来。泉水浸润着我的手,同时也润泽我的身体和心灵。我听懂了泉水的语言:因势赋形,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水溶于时间,形成河流。无数泉眼冒涌成池的黑龙潭,顺宽散的河道穿过双石桥至三岔河,形成东、中、西三条河流,自北而南曲折蜿蜒贯穿古城。其中,西河最早是木氏的“风水河”,也是狮子山上原住居民的饮水河。夕阳西下,当西河被余晖静谧包裹,在狮子山地震监测站结束一天工作的我们,也被温暖怀抱。
作为地震监测工作的主战场,同行前辈们曾在狮子山地震监测站先后从事过陶磁偏角、地形变和地下流体水氡、水质等地震科研监测项目,并多次在地震实践中得到较好的应验。突如其来的“2.3”地震让监测站受损严重,后来经多方努力,狮子山地震监测站得以全面改造,综合提升。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和VP水平垂直摆的成功引进,成功弥补地震形变学科和电磁学科前兆监测项目缺失的空白,挖凿了地震监测又一条折射着科技光芒的河流。
滴滴灵动的水从巍峨的玉龙雪山自深壑幽谷充溢而出,经高山草甸流淌成纵横交错的河道,源源不断给故土注入生命力。探究故土大地奥秘的我们,携一滴水,又一滴水,无数滴水,一步一步,让无数水滴汇成涓涓细流,积细流成长河,浩荡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