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2024-10-10 00:00:00吴琼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9期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日益复杂化,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内控制度不仅是事业单位保障资金安全、预防风险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决策质量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管理和创新策略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成为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此,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为事业单位优化财务管理提供指导。

二、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价值是显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内控制度通过设立明确的资金管理规则和流程,确保事业单位每一笔支出都得到严格地审批和监督,有助于减少无效支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其次,内控制度强化了对资金流动的追踪和监控。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机制,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中的问题,比如滥用、浪费或欺诈行为。最后,内控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资金规划和预算管理质量。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未来需求的预测,事业单位能够制定科学和合理的财务计划,不仅有助于在短期内节约资金,还能在长期内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内控制度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筹集更多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内控制度通过设立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投资回报分析等措施,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不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为事业单位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防止财务风险

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另一重要价值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首先,内控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帮助事业单位识C2Y+sbwQhdIKneWcT2i9Ug==别、评估和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通过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避免或减少损失。其次,内控制度的审计和监督功能对于防范财务欺诈和错误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监控和检查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正确性,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涵盖财务操作的合法性和效率。例如,防止内部人员滥用职权、侵占资金等行为[1]。最后,内控制度有助于事业单位维护良好的财务记录,为财务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事业单位通过完善的财务数据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三)提高财务决策水平

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关键价值之一是显著提升财务决策的水平。首先,内控制度通过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事业单位管理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在良好的内控环境中,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过程都受到严格地监控和标准化管理,有助于减少信息失真或延误。准确的财务信息使事业单位管理层能够更好地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评估各种策略的财务影响,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其次,内控制度通过对财务活动的全面监督,帮助事业单位管理层识别并有效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内控不仅包括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还涵盖对预算制定、成本控制和资产管理等环节的监控。全面的监控有助于事业单位及时发现问题,为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优化财务管理提供支持。最后,内控制度促进了财务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对事业单位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标准化的流程减少了事业单位财务操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提高了决策的一致性和可执行性。透明的财务管理过程则提高了事业单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度,为决策有效执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人员能力不足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内控制度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控人员能力不足。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财务管理需求。随着财务规则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内控人员需要具备更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有效执行内控任务。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在内控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的投入有限,导致其难以跟上财务管理的最新趋势和最佳实践。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内控人员实操经验不足,限制了有效识别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事业单位内控工作需要内控人员不仅理解相关理论和规则,而且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地应用这些知识。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内控人员在面对复杂财务情况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2]。

(二)内控制度更新滞后

首先,随着财务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包括新的法规出台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更新不够及时,导致现有内控制度无法有效应对新的挑战和风险,不仅降低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还会使事业单位面临合规风险[3]。其次,内部控制制度更新滞后还表现在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不足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内部控制工具和技术能够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由于未能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事业单位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从而错失了提高内控效率和有效性的机会。再次,内控制度的更新通常需要事业单位跨部门协调和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事业单位部门间沟通不畅和利益冲突常常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更新缓慢,不仅阻碍了内控制度的改进,还会导致内控制度不全面,无法覆盖所有关键领域。

(三)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低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内控依赖手工操作和纸质记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例如,手工输入财务数据容易出现人为错误,而且处理大量纸质文件既耗时又容易出现资料遗失或损坏。其次,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受限。在现代财务管理中,数据分析是提高决策质量的关键。然而,缺乏高效的信息系统意味着收集、整合和分析财务数据变得困难重重,限制了事业单位以数据驱动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再次,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低也影响了内控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在数字化环境中,事业单位可以实时监控财务流程,快速识别异常情况。然而,对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事业单位而言,财务实时监控存在诸多障碍,导致内控监督滞后和不全面。另外,信息技术不足也限制了内控制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随着事业单位业务的发展和变化,内控制度需要相应调整和扩展。然而,在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进行快速和有效调整变得困难。最后,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低影响了内控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在数字化环境中,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在线培训、电子手册等方式快速传播最新的内控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内控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事业单位在内控知识传播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四、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一)提高内控人员能力

在构建高效的内控体系方面,事业单位要确保其内控团队不仅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而且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因此,提高内控人员能力,是事业单位提升整体内控效果的关键步骤。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控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定期组织内部和外部培训课程,涵盖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法律法规、内控最佳实践以及相关技术技能。此外,事业单位要鼓励内控人员积极参加专业认证考试,如获得注册会计师或内部审计师证书,以提升专业水平。其次,事业单位要增强内控人员的实操能力,例如,安排内控人员参与内部审计项目,或者通过模拟案例让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方法有助于内控人员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4]。再次,事业单位要提升内控人员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通过团队合作项目、沟通技巧培训和跨部门协作等方式,帮助内控人员提高沟通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效率,也能促进部门间的信息流通和协作。最后,事业单位要建立持续学习和成长的组织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设立学习共享平台、组织定期的知识分享会议和鼓励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内控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同时,事业单位要为内控人员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路径,激励内控人员不断提升能力和业绩。

(二)定期审查和更新内控制度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财务环境,事业单位必须确保其内控制度持续适应新的挑战和法规要求,要求事业单位不断对内控制度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其始终保持最新状态,从而有效预防风险并提升内控效率。首先,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审查和更新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内控审计小组,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内部或外部成员组成,定期(如每年或每半年)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审查重点包括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以及是否满足当前法规和最佳实践要求。其次,事业单位要建立覆盖关键财务指标和风险指标的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跟踪和分析内控制度的表现,以便及时识别任何需要改进的领域。例如,可以监控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财务报告的错误率、违规事件等方面。再次,在内控制度审查和更新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注重内部沟通和员工参与。事业单位应鼓励员工提出对现有内控制度的反馈和建议,特别是直接参与财务操作的员工,其实际经验和见解对于识别内控中的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至关重要。最后,完成审查后,事业单位要制定和实施详细的内控制度更新计划,包括具体的改进措施、责任分配、时间表和预期成果。内控制度更新计划的执行应受到严格监督,以确保所有改进措施都能够按时、按质完成。

(三)持续提高内控信息化水平

在数字化时代,事业单位内控系统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持续提高内控信息化水平,事业单位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数据,提升决策质量,并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首先,事业单位应投资于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和内控系统,包括选择那些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高级分析功能和灵活报告工具的系统。此外,这些系统应能够与事业单位其他业务系统(如ERP、CRM等)无缝集成,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事业单位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是提高内控信息化水平的基础,直接影响内控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其次,重视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是提高内控信息化水平的关键。事业单位要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规范,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保护等方面,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事业单位要制定数据审查和清理机制,以确保数据质量[5]。再次,实现内控自动化也是关键措施。事业单位要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内控任务的自动化处理,如财务监控、异常检测和报告生成,以提高内控工作的效率。内控自动化不仅减少了手工操作的错误,还可以释放内控人员的精力,让其专注于更加复杂和高价值的分析工作。最后,事业单位应探索利用新兴技术提升内控信息化水平,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升内控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事业单位可以更有效地识别财务风险和异常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优化内控流程,以提高预测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财务管理的各种挑战,事业单位必须采取积极、系统的方法,通过提高内控人员能力、定期审查和更新内控制度以及不断提升内控信息化水平等措施,事业单位能够建立更为有效的内控环境,不仅有助于保障财务安全,还能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用

[1]李少微.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12):141-143.

[2]严冬.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财富,2023(23):161-163.

[3]侯景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23(34):117-119.

[4]杨若璇.浅谈内控视角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优化[J].治淮,2023(11):69-70.

[5]王伟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建设和风险防范[J].财经界,2023(31):114-116.

作者单位: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六队

责任编辑:韩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