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乐羊羊
1946年,正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就读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炼油厂,被工厂的先进设备深深触动。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还比较落后,因此陈俊武认为投身石油工业,可以实现自己为国家做贡献的梦想。
为了实现心中的报国梦,1949年,大学毕业的陈俊武投身于石油化工领域。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已能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原油,但国内的炼油技术却不过关。“这就像农民种出了上好的粮食,老百姓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陈俊武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当时的情况。
1961年,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
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只有几十套,相关技术被外国层层封锁。装置应该是什么样子? 怎么设计? 怎么制造? 陈俊武心里没有底。由于没有相关资料,陈俊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他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对比和方案论证,完成了项目的初步设计。不久后,陈俊武利用赴古巴考察的机会,收集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料,改进项目的相关设计。在国外考察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和考察组的几名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图纸、报告等,收集了几万页资料,拍了400卷胶片,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20多个本子。因为要学习的内容很多,陈俊武每天都埋头工作,即使住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巴拉德罗海滩附近,也没有休息过一天。结束考察回国时,陈俊武的行李中没有装一件国外特产,而是装着写满了学习心得的20多个笔记本。
然而资料只可作为参考,实际的设计还是要靠陈俊武和团队去构思,上百套仪表、数千个大小阀门、近两万米粗细管线都要准确无误地设计出来。在陈俊武的主持下,1963年,1000多张设计图纸完工;1965年5月,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终于建成投产。当时,人们把我国新掌握的5种炼油工艺技术比喻成“五朵金花”,这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正是我国炼油工业技术领域里开出的第一朵“金花”。这套装置让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此后,陈俊武又主持完成了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使我国将炼油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陈俊武投身中国石油石化工业70载,把个人理想融入了国家发展的伟业中,让我国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飞跃。
(注:本文根据《中国能源报》《经济日报》等报纸刊载的内容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