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信息责任。如何正确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新课标的关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该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普遍选用的教材内容较为基础,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从概念讲述、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影响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等几个方面着手,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9.076
中图分类号:G 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4)09-0-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actice based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Core Literacy
REN Fang
(Haojing College,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2046,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mainly include information awarenes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digit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cial information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how to correctly 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of subject core literacy, grasp the key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 subject cor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searc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asic content of textbooks commonly use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which have problems such as emphasizing theory over practice. Start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oncept explanation,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ourse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actical school-based cours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actical school-based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core literacy.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re competencies of disciplines; practic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所制定中小学发展总体规划,依据本校发展特色、校内可利用资源对课程进行开发[1]。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了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拓展体系内容,并明确提出学习者应当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为把核心素养更好地整合到学科课程当中去,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明确指出将信息技术能力、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并列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四项核心素养[3]。2017年9月,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提到,要从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发展要求入手,探索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并将其转换为多项活动主题[4]。综上所述,实践型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口。
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要素[5]。其中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作为信息主体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计算思维是指信息技术课程中新出现的要求,主要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学习数字化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创新开发能力;信息社会责任则是指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能够知道和遵守信息社会的规章制度,成为一个知法守法的信息公民。
校本课程能够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和风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推动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发挥课程全程和全面育人功能,辅助国家教育目标的达成[6]。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促进学校开发富有特色的“信息 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
在开发以学校为中心的课程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等开展工作,此举打破以往学科教学重知识,轻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在保证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特色和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开发校本课程,可有效地弥补学校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2.2 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着较大的自主权,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创新的空间,这也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度,立足于学科整体,从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协同进行,处理协调各个方面的问题。
2.3 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校开发和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来安排教学计划、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和项目,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紧密围绕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在实践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计算思维以及信息责任意识[7]。
3 影响“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3.1 学科核心素养对“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学校真实的环境,教师和学生置于真实的教与学的情境之下,是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程进行调试和改进的过程,同时教师也要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去创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开发实践型校本课程中,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具有针对问题动手实践和改进方案的能力。
3.2 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政策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课程改革,其中提到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在课程内容方面,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交流能力,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3.3 学校为“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所提供的条件和支持
学校课程资源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在重视国家课程的同时,为落实自身的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应积极开发和自主确定校本课程。在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前,要注重对学校资源现状展开充分调查,主要包括学校层面的基本条件,例如,学校的文化环境、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等所能够提供的支持。
3.4 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经验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影响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无论是对学生学习现状和需求的把握、课程纲要的分析、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定以及课程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一线教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了解本校学科课程的发展现状和教学实践需求,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恰当的校本课程。此外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也能够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积累。
3.5 学生对“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课程是为学生而设置的。相较于国家课程强调课程的统一性,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弥补国家课程所缺少的对于学生差异性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质量。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给与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权,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为此在校本课程开发前,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决不能被忽视。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4.1 明确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明确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8]。
首先,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要注重学科核心育人导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以人为前提的,所以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要围绕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注重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和价值需要,在学科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9]。
其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需要创新、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课堂,从行动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规划。
最后,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要突出终身学习和实践育人的价值。学科知识学习最终的落脚点即是实践。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实践教育的价值。
4.2 确定“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的目标
确立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课程目标不但是课程评价的标准,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依据,更对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具有方向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用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发展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等,促使学生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学会关注实际生活现象,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要面向学生自身和现实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实践,注重学生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学会使用相关计算机类操作软件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选择“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部分,能够充分地体现所开发的课程方向、目标和理念等。所以,校本课程内容在设计和选择过程中,要以我国既定教育政策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致力于开发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内容。
在实践型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一方面课程内容必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该学习阶段学生在认知发展上的程度水平,着力于满足学生当前以及未来所需,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对校本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进行分层,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始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方针,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和选择符合所需要的实践型校本课程内容。
4.4 制定“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第一,设置实践型校本课程实施结构。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能够将各个类型的校本课程在数量和比例上进行组合形成有机整体。基于此,在制定实践型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上,要对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地点、课程时间以及授课人数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的结构体系;
第二,做好实践型校本课程教学环节准备工作。教学是教师有目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践型校本课程在教学环节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反思环节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以保证学科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确定实践型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不同会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课程内容选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践型校本课程的效果最大化。
5 结束语
教育教学要秉承着立德树人的理念,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体悟才能提升自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实践型校本课程设计开发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在设计、实践和总结当中,使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亚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设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2] 马瑞丹.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D].保定:河北大学,2020.
[3] 乌婷婷.浅议“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274-275.
[4] 郑芬芬.初中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41-43.
[5] 张小丹.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03):48-50.
[6] 王迪.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师,2017(10):22-25.
[7] 梁丽霞,林育珊.计算思维视域下的高中Python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21(4):57-61.
[8] 高爱玲,李丽.“实验化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3(11):63-65.
[9] 关文信.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