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艺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随着时代的步伐,将学生培养成为既精通创作原理、表演技巧又能熟练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背景,大学计算机通识课应成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文章从新文科建设出发,分析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融合思政、专业、思维、竞赛等内容构建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以满足对新时代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文科;跨学科;艺术院校;计算思维;创新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9.079
中图分类号:G 64;TP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4)09-0-03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Computer Courses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REN Hongmei
(Public Basic Department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110818,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higher education is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rt colleges should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composite talents who are proficient in creative principles, performance skills, and can proficiently use technological means for artistic innovation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university computer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should become the core cours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novative ability,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alent training needs of higher art colleges,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s, thinking, competitions, and other content to construct a computer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ar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interdisciplinary; art school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novation ability
1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艺术学科
艺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的需求,以推动艺术学科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艺创作和表演方式正在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如今,人们可以借助海量的数字资源和数字工具进行设计与制作,这不仅丰富了创意的来源,也提升了创作效率。高等艺术教育必须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
当前,艺术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的影响和改变。因此,相关教师需要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跨学科地思考未来的艺术发展,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与形态,构建新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学科体系,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创新以及全方位的拓展。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深化对艺术领域科技应用、产教融合和功能属性的认识。这也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旨在为我国未来艺术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艺术人才[1]。
2 计算机通识课程对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现,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样态、创作语言、演出形式和传播媒介,对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应对数字化挑战,艺术院校需要在新文科建设的指导下,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首先,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是新文科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学计算机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信息素养是新文科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包括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信息检索、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能,提高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2]。
最后,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平台。新文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而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可以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重要的支持。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掌握计算机技术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方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的创新人才。
3 基于学科融合的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文科理念旨在将当下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教学过程中,在突破学科划分、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方面局限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文科背景下,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3.1 融入课程思政,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是高等艺术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数字化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覆盖内容广泛、应用性及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塑造思想品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不但要传授课程知识,还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素养,以及勇于尝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统一。
3.1.1 强化思政意识,将课程思政融入育人全过程
首先,要在教学中强化育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理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其次,要将课程思政和具体内容纳入总体教学目标,并细化到每个教学环节、每堂课;最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将课程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3]。
3.1.2 基于课程背景和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素材库
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应以此重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加入思政内容应尽量避免生硬,要使思政融入点与计算机知识无缝衔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塑造的最大效能。
(1)基于伦理与责任。计算机科学领域涉及到众多技术和应用,而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影响,需要考虑到其伦理和社会责任。例如,数据隐私、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的道德应用等都是需要思政教育引导的议题。
(2)基于社会影响与可持续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从环境保护到数字鸿沟的缩小,从信息安全到数字化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学生具备深刻的思政素养。
(3)基于创新与社会责任。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学科,而创新必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鼓励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考虑到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4)基于国家安全与信息治理。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安全和信息治理成为了重要议题。大学计算机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安全和信息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3.1.3 优化教学策略,实现育人目标
(1)从跨界融合教学角度。将计算机与艺术相结合,组织跨界合作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艺术专业的学生建立联系,共同参与艺术创作项目,探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之美,引发学生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影响的思考[4]。
(2)从艺术表现形式角度。利用艺术表现形式,如影视作品、音乐创作等,将计算机领域的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生动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观影、欣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3)从艺术案例分析角度。选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解析艺术作品背后的科技元素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关系,以及科技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4)从艺术实践项目角度。组织学生开展艺术实践项目,结合计算机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进行数字艺术创作,或者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音乐生成系统等。
3.2 赋能专业学习,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近些年互联网产业、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急需兼具科学与艺术两方面知识与素养的人才。用计算机思维去认知和解决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强调“以创新为导向、突出艺术特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思维解决实际艺术创作与表演中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结合。计算机通识课程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实践性的任务和项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问题驱动学习。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5]。
(3)多学科融合。将计算机通识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例如,与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界创新能力。
(4)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实践性的项目或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计算思维。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或者分析一个真实世界的数据集,从中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5)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式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6]。
3.3 以竞赛为导引,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得如火如荼。艺术院校可以以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为引导,在校园内逐步营造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组织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组织创业论坛、参加创业模拟大赛等,可以帮助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可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承载着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期望,也给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活力。创新创业大赛训练和实践项目内容新颖,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计划中的这些项目,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敢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提升学生创业竞争能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7]。
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将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为主线,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连接起来,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业水平,能够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训练的有实践价值的训练项目。教师应适当将竞赛相关内容导入课堂教学,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设计出具体的练习步骤,确定项目完成思路,发挥创新团队的凝聚力,相互取长补短,在做中思、学中练,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最后完成项目。
4 结束语
艺术院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的融合思辨与通识的科学素养课程模式,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创新符合艺术类院校发展定位的跨学科教学模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艺术+科技”复合型艺术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23_379238.html.2019-4-18.
[2] 苟平章,张文萱,曹文泉,韩玉月.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案例构建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2(11):33-37.
[3] 郭春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0(12):18-20.
[4] 闻炳海,黎艳玲,何冰,张超英.艺术融合科技: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转型[J].大学教育,2016(7):99-100.
[5] 王园,马婷.课程思政融入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20(11):47-50.
[6] 隋雪莉,耿茜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0):48-50.
[7] 郁建兴.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文科建设[J].探索与争鸣,2021(4):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