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模拟人脑机能、延展人类智能的新兴信息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基于此,该文简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突出代码编写能力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用户隐私权遭到侵害、产出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难以保证、与实体产业相结合的成本较高、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进而提出应对人工智能应用中所面临挑战的措施,包括提升网络安全维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限制人工智能采集信息与传播信息的途径、完善人工智能信息产出功能的内部逻辑、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相关配件的工艺优化、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工作。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机器人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9.061
中图分类号:TP 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4)09-0-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LUO Yang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438200, China)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can simulate the function of human brain and extend human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so profoundly changes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starts from the status quo of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n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level of network security maintenance personnel, limiting the wa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improving the internal logic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output function,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lated accessories.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robot
1 人工智能技术概念界定与阶段性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是由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神经生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模仿人脑机能、拓展人类智能、辅助社会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新兴信息技术。其发展史主要分为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关键发展节点如图所示。
从1950年图灵测试的提出开始,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孕育期,1956年人工智能学科诞生,成为人工智能元年。20世纪70年代,受计算机技术限制和社会舆论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低谷期。专家系统的诞生以其强大的自我学习、知识应用和推理判断能力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回暖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科学的飞跃和社会自动化生产需要的推动下再次获得广泛关注,进入了迅速发展迭代的飞跃期[1]。
2 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到深度学习阶段,AI神经网络的构建使得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加速拓展和普及,为电子信息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的运用主要在物联网、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自动驾驶、信息交互等范畴[2]。
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使实体产品具有物物相连、物与环境相连的物联功能[3]。其实质上是虚拟世界中的互联网在现实世界中的延伸,是通过各类信息传感装置采集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在互联网干预下将实体电子信息产品连接成一张更巨大的网络,从而强化人类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社会的控制力。
如今,人工智能与各种功能的机器人相结合形成的智能机器人已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在仅能够刻板依照程序完成简单工作的传统机器人中添加人工智能模块,能够实现机器人在相对稳定场景中的自主决策,进一步发挥机器人减少生产生活中人力成本的优势。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后的新型人脸识别技术进一步升级了其人脸识别功能的准确性,并增加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和智能判断功能。通过人工智能对人类面部差异的深度学习,与以代码输入为准的、本质上由程序人员来判断人脸差异的传统人脸识别技术相比,人工智能能够把握人脸部的多重要素[4]。在克服对相似人脸的识别困难方面,加入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显现出显著的优势。同时,通过监测人面部表情的微变化,应用人工智能能够分析发现被监测人的心理、情绪波动,使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
2022年横空出世的Chat GPT AI智能语言大模型及相似产品揭示了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与人类的信息交互中的重大技术突破进展[5]。人工智能通过强化学习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资料形成的深度神经网络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在对话、创作上的信息交流需要。这一人工智能与人类信息交互需求的结合从新的角度满足了人类的社交需求,进一步缩小了人类从互联网驳杂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获得反馈的时间成本。
3 人工智能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面 临的挑战
3.1 突出代码编写能力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
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人类与计算机的多元信息交互中,依据用户需求编写代码这一功能已较为完善。但由于人工智能当前对人类社会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还较为刻板,缺乏灵活应对意识,用户在向人工智能信息交互软件下达指令时,人工智能就难以识别其指令中违反社会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可能依据用户指示发挥其互联网接入功能发现网站漏洞,为用户编写能够辅助其进行黑客攻击或用户模拟的违规互联网行为的代码,从而带来巨大信息安全问题。
3.2 用户隐私权遭到侵害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用户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优化互联网推送机制,使互联网内容呈现更符合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然而,人工智能采集用户互联网使用痕迹常常是跳过用户允许而进行的,存在侵害用户隐私的可能。
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监督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作用,但这一技术的滥用可能使人工智能对用户面部表情情绪分析脱离必要的使用环境,或可能在非用户控制的人脸识别过程中采集到敏感信息,侵犯用户的隐私权。
3.3 产出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难以保证
目前,即使是AI自然语言模型中技术发展最为完善的Chat GPT4.0模型,仍尚未实现实时接入互联网采集信息的功能。其对用户语言输入的反馈是依托于用户主动输入的信息数据和程序管理人员定期导入其数据库的互联网信息而产生的。这就导致其在为用户提供反馈信息时,信息来源时效性较差,且受其他用户输入信息的干扰,其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也存疑。
3.4 与实体产业相结合的成本较高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其对电子元件的精密度和制造技术的要求都相对较高。众多小体积、高精度的芯片共同构成人工智能的智能基础。这种设备要求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实体产业的结合步入了设备成本高、存在技术壁垒而难以普及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仍受到较大设备限制。
3.5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wmkwGqE9xrjD1uRAoDSIAv34+ZVS5VZRpDg2hb5bmcc=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模拟人脑机能拓展人类智能,辅助人类做出决策,但这其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人文社会问题。如人工智能辅助下做出的决策一旦对社会造成危害,其责任的划分就为司法裁决和法律法规制定提出了难题。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若因人工智能决策失误造成交通事故,事故责任在乘客和自动驾驶系统制造商之间的划定标准仍缺乏明确规定和判例支持。
4 应对人工智能应用中所面临挑战的措施
4.1 提升网络安全维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接入互联网后发现网络漏洞编写代码攻击网络、模拟真实用户不当获利的挑战,网络安全维护人员必须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一方面,网络安全维护人员需明确人工智能发现网络漏洞、进行网络攻击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在网站建设、网络防火墙建设过程中抵御人工智能这种网络攻击性,并通过强化网络安全巡检频率及时发现网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整改。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技术人员需进一步推进对人工智能代码编写能力、自主攻击功能的技术限制的研究。通过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网络行为,减少人工智能技术攻击网络造成的网络安全危害。
4.2 限制人工智能采集信息与传播信息的途径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辅助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人工智能技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途径的限制工作,以用户可控信息采集和传播内容与范围为目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领域产出的一系列软件、小程序、实体产品在面世之前,产品质量审核人员需关注产品保护用户隐私的情况,对于不明确指出采集、传播用户信息而实质上有这些功能的产品,要责令其进行明确标注信息获取和传播需求、获取用户许可的设计改良。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市面上流通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实体产品对信息隐私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对违规现象一查到底,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责令整改。
4.3 完善人工智能信息产出功能的内部逻辑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所形成的交互式语言模型信息产出真实性、时效性较差,可能对用户造成误解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信息产出功能的内部逻辑。当前流通中的交互式语言模型产品常追求“有问必答”的信息产出,对超出人工智能理解范围或数据库信息的用户输入反馈虚假信息。这种发展思路长远来看不利于人工智能语言交互模型的健康发展。正视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从程序代码层面制止其对流入的无依据信息的采信和编造成为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发展的未来方向之一。市面上已有一些语言交互模型产品增加了通过识别用户信息输入中的专业词汇判定是否能够回答这一问题的算法,面向医药诊断、实时信息等内容的信息输入反馈“回答内容存疑”等类似提示或中止反馈流程。
4.4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相关配件的工艺优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更紧密结合应用依赖相关硬件设施的技术突破。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应用设备成本高而难以普及的困境,我国需持续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之路,扩大电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专业技术和科研人员的人才引进工作,增加对芯片、传感器等人工智能技术硬件生产、维护技术的科研投入。从生产工艺和后期维护等方面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互联网、应用于实体产业的硬件成本,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成果的普及。
4.5 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应充分顺应人工智能介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走进生活的时代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工智能法律纠纷。通过收集世界范围内涉人工智能法律纠纷的判决案例、广泛征求我国民众对人工智能法律纠纷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建立、完善针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权责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裁决观念,如此才能打消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成果转化的疑虑。
5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反应速度、逻辑能力、计算速度和信息采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拓展人类智能的潜能,展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新的可能。然而,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社会反馈来看,必须坚定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中的工具地位,强化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潜在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 刘锦涛.浅议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核心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2019(18):35-36.
[2] 邓虎军.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采购,2021(51):61-63.
[3] 李嘉骏.人工智能物联网发展现状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9(12):113-114.
[4] 蒋增增,黄超,李乐,等.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安全挑战[J].保密科学技术,2019(9):18-22.
[5] 寻桂莲.自动驾驶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2023,30(2):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