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设“数实融合强省”路径研究

2024-10-09 00:00:00成燕
唯实 2024年6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实体经济是江苏的家底,制造业是江苏的根基。长期以来,江苏制造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为全国第一。为了顺应实体经济发展趋势,持续筑牢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更大程度释放制造业发展优势,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提出要推动建设“数实融合强省”。当前江苏建设“数实融合强省”仍然面临较多掣肘,如何科学规划数实融合路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繁荣数字经济,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逻辑机理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本质是“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从融合的逻辑机理来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数字技术是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可见,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数字技术具有可编辑性、可生产性等基本特性[2],可为产品制造注入新动力。在设计环节,数字技术可助力企业准确掌握消费者需求,促进多方主体围绕消费者需求实现高效协同,进而推动产品研发模式创新。在制造环节,企业可基于数字孪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基于数据分析及时优化生产流程,极大程度地保障产品生产顺利、高效进行[3]。在销售环节,企业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高质量服务目标客户,降低销售成本、提升服务效能。其次,数字技术助力实体企业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在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中实现精准洞察市场、响应市场、布局市场。基于大数据收集和云存储技术,企业能够广泛获取各类市场数据;借助于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企业能够识别潜在需求,实现对市场的深层次、多维度洞察;借助于数字平台,企业能够极大限度地扩大市场对接覆盖面,提升市场响应敏捷度。再次,数字技术通过助力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可扩大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续航能力。数字技术与金融融合扩充了企业融资路径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消除了金融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易得性、便捷性和普及范围[5],最终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数字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降低了企业间信息壁垒进而推动了创新资源共享[7],最终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数字技术与传统工业机械相结合,加速了工业技术的演变速度并催生新的工艺技术,最终推动了企业的产品升级和业务升级。

数据要素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8]实体经济通过数据要素驱动科学化、精细化运转,达到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目的,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数据要素优化质量管理助力企业获取品牌优势。基于用户需求数据、市场趋势数据,企业能够优化产品功能、提升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品牌认可度。基于产品的生产数据和使用数据,企业能够实时掌握产品的使用状态,全方位把控产品质量,提升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其次,数据要素驱动精细运营助力企业获取成本优势。企业可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线上渠道广泛收集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数据来源方进行个人画像,进而识别潜在市场,变大众广告营销为定向广告营销,降低营销成本。此外,数据要素还能够助力企业实现运营方式的科学化、高效化,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再次,数据要素推动生态服务助力企业加强客户黏性。在数据要素的助力之下,企业与用户的连接不再局限于产品,而是聚焦用户需求,丰富产品生态服务体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深与用户的多触点链接,进而提升客户忠诚度。

数字平台是实体经济强链补链延链的强大助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希望江苏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数字平台能够在实体经济强链补链延链上充分发挥作用。首先,数字平台为产业链协同合作提供了资源支持,助力产业链做大做强。借助于数字平台,供应商能够及时了解下游制造商的生产需求,从而精准供应原料;制造商能够找准供应商,及时传达需求,从而使生产制造有序进行;销售商可以直接对接消费端,及时掌握上游制造商产品信息,进而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其次,数字平台助力产业链打通信息孤岛,畅通堵点、消除痛点、弥补断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产业链各主体互联互通,实现主体生产、运营等数据开放共享。基于对数据要素的海量获取和价值挖掘,产业链各个主体能够精准判断产业发展趋势,降低产业链运转过程中的风险。再次,数字平台借助于开放的生态创新体系,能够推动产业链延伸、转型、升级。在技术和数据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的封闭工业体系逐步开放,更加注重多方协作融通、资源动态配置、用户深度参与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此外,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产品的销售,而是通过服务生态构建,在广度和深度上多触点挖掘消费者价值。

实体经济是数字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实体经济为数字产业化提供了助推力。首先,实体经济生成了海量的应用数据推动数字产品迭代升级。区块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等的强势发展均得益于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已然成为推动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支撑。而实体经济在生产经营及服务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数据,激发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发挥新兴要素价值。其次,实体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中的工业、交通、医疗及教育等行业均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形成的工业互联网以及新兴技术融入交通运输形成的智慧交通等。

二、江苏“数实融合强省”建设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江苏“数实融合”不断深入。据《2023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然而,江苏仍然存在融合基础“不牢”、融合动力“不足”、融合广度“不全”、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

融合基础“不牢”。数实融合的顺利推进依赖于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一硬件基础和高质量的服务供应体系这一软件基础。当前,江苏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前沿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布局仍有待加快推进,面向企业主体的数实融合服务供应能力仍有待提升。相比全国部分同类地区,江苏省在算力中心布局、数据中心等方面建设进程仍不够快。调研数据显示,约15%的企业认为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阻碍其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原因之一。此外,数实融合领域的头部服务商数量较少,服务商对行业需求缺乏了解。调研数据显示,25%以上的企业反映,参与数实融合诊断的服务商未能在转型方向、转型路径等方面给出实质性的指导,诊断效果未能彰显。

融合动力“不足”。江苏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较为凸显。首先,部分企业尚未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调研数据显示,约36%的企业认为当前尚无转型需求。部分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进而无力实施数字化转型;部分企业受行业环境影响,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未转型的现实情况影响下未能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部分企业受其他企业失败经历、投入产出不明确、数据安全等转型风险的影响,不愿踏足转型变革的“泥潭”。其次,中小型企业普遍缺少转型要素支持,从而“不敢”转型。例如,部分企业无法获得数据要素,以数据驱动生产难;部分企业缺乏数字人才,无人能够承担转型前、转型后的新模式。根据智联招聘披露的相关数据,2022年1—7月,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数字职业渗透率分别为18.3%、16.6%、15.2%、15.1%、13.5%,而江苏的数字职业渗透率仅为13.1%。

融合广度“不全”。从区域发展看,尽管江苏13个设区市均入围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但区域内部差异化较为明显。苏南地区通过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建立了数字工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的柔性制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苏中苏北地区仍然受到产业集聚度低、数字融合不足等瓶颈制约。从产业发展来看,不同产业数字技术渗透覆盖面不全,产业之间存在数字鸿沟。江苏数字经济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传统优势产业,其他产业领域数字化程度仍然较低。其中,智能车间、示范工厂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业。此外,工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而农业数字化转型依旧薄弱。软件、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等发展迅速并形成优势,而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虽处于全国前列,但与京沪浙粤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融合程度“不深”。突出“数实融合强省”建设成效的关键是能够把数字经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渗透、融入和应用到实体经济各领域全过程。当前,江苏省还主要聚焦于智能化改造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层面,对产业链深层次的变革仍然不够。首先,数字技术尚未融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大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局限于对部分环节而非整体生产运营进行数字化改造,如一些制造业企业仅在服务阶段和某个生产环节引入数字技术,鲜有企业在设计、制造、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应用数字技术,导致进行数字化改造的部分难以有效融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过程,这不仅影响整体运营效率,而且造成大量资金资源浪费。其次,产业链协同效应初步显现,但数据流动效率不明显。例如,“江苏省机械设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于2022年正式升级运行,旨在促使产业链协同效率更高。但调查显示,仅有10.45%的企业对行业共享信息达到非常满意程度,全链条质量管理数据共享难且质量参差不齐。

三、江苏“数实融合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江苏“数实融合强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加快融合生态建设、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弥补薄弱点失衡点、聚焦产业链深层次等方面出发,统筹深入推动江苏“数实融合”走在前、做示范。

加快融合生态建设,补齐融合短板筑牢融合根基。一是强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为数实融合提供燃动力。一方面,加快培育本土服务商。鼓励具备数字化转型经验的龙头企业分离出信息化部门成立独立子公司,助力其成长为行业内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靶向性解决行业内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筛选一批能力突出的咨询机构、信息化服务公司,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和服务经验,为企业主体提供规划咨询、认证评估等咨询类服务和数字化集成方案定制、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系统类服务。另一方面,引入外部服务商,激活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全面提升市场供给能力。开放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合理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将更多优质服务商列入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商名单。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省外和国际化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入驻,带动区域融合供应市场建设。二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实融合提供支撑底座。数字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会在物理世界之上孕育出新价值网络和新服务体系、新“物种”和新业态,是数实融合的基石。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构建“超级计算+智能计算+边缘计算+家庭数据中心”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为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建设提供多层次算力支撑。坚持生态引领,推动以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物联网服务平台、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应用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基础新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内容,为亟待转型但对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不了解的企业主体寻找成熟的信息基础新设施产品或集成商,为广大正探索“数智化”转型但因资金和研发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找到可以“抄作业”的典型示范或“懂行”的服务商进行诊断和指导。

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企业主体融合动力。一是充分发挥省内科教资源优势,培养集聚各层次数字化人才。数字化人才是数实融合成功推进的第一要素,鼓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高校推动更多与数字经济相关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培育“高精尖缺”数字化人才。鼓励校企地协同联动,进一步加快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模式,深入拓展对数字管理和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实验室和省级实验室建设,汇聚一批紧跟前沿的战略型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鼓励地方政府、行业龙头积极举办行业高层次会议和高级别赛事,树立行业领域创新高地,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缓解数字化转型成本压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共享在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破除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推动地方用好各类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公共信用信息,通过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为银行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查询等相关服务。深化“银企互动”“银商合作”等相关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投资、贷款新业务模式,开发抵押融资新渠道,解决贷款融资抵押物贵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与融资担保公司进行长效合作,创新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投资机构合作,探索组建基金投资联盟,联合投资江苏重大产业项目;鼓励政府产业基金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业务合作,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联合投资等多种创新模式,推动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对接。三是统筹安全与发展,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完善省内数据基础制度体系,鼓励产业生态系统探索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建立数据确权授权机制。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推进数据按市场化方式“共同使用、共享收益”的新模式。建立规范有序、安全高效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持续推进不承载个人信息和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公共数据向产业生态系统开放共享,降低企业数据获取成本。加强政企协同,保障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到位。政府部门间配合形成合力,落实监督各地区对数据安全相关法律的应用。培养企业数据安全意识文化,鼓励平台企业加大数据安全方面的科研投入,确保在不泄露原始数据和不降低隐私保护程度的前提下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弥补薄弱点失衡点,打造“大而全”的融合基本面。一是巩固产业数字化既有成效,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小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向中小企业一把手,加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宣传力度,鼓励更多中小企业申请接受数字化转型诊断。更新、优化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商目录,分行业、分层次为企业选择服务商,切实保障诊断质量。形成诊断、分析、实施、后评估的闭环体系,加强对诊断报告的研究和落地,切实保障诊断效果。二是深化农业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农业相关产业链,实现农业设备数字化、生产智慧化、流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全链路数字化。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中资源、主体、产品三类数据的汇聚,通过释放农业数据价值实现对农户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决策支持。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数字技能培训,弥补“数字鸿沟”。三是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在数实融合中的助力作用。鼓励平台企业通过流量扶持、场景创新、产品共建、中台赋能等方式,帮助企业构建持续进阶的增长曲线。鼓励平台企业在数字化投放、会员渠道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营销效果和转化率,并和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促进品牌口碑的传播。鼓励平台企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优势,扩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规模。支持平台企业赋能中小企业生产各要素各环节数字化,引领组织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支持平台企业赋能实体经济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精准挖掘需求、对接需求、引导需求,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精准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平台企业赋能实体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中实现数字化的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四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领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龙头企业具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场景优势,其数字化转型可对产业链起到示范引领与市场驱动作用。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承担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责任,通过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方式,激励产业链内部的数据要素共享,从价值创造角度带动其他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龙头企业深度应用数字技术,整合产业链数据资源,打造服务共享平台,带动产业链经营主体、上下游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率先集成推广应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促进数字化发展红利从单个环节、单一链条向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转变,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新优势。

聚焦产业链深层次,推进数实融合走深走实。繁荣数字化产业,以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政府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开发出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源开放创新生态。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通道,实现技术体系化融合化群体性突破。二是加强工业软件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加大正版化检查力度,对于在互联网平台传播盗版工业软件等行为,应当予以严肃治理,加强从源头封堵盗版行为,为工业软件市场良性成长护航。三是通过成立联盟、制定统一标准安全机制、共享生产信息数据等方式,迅速构建行业的生产数据库,更有针对性开发本土化的工业软件。克服“各扫门前雪”的单兵作战思维,鼓励实行更广泛的工业与软件设计业的合作,打通行业壁垒,建立起数据集成及反馈的闭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整合链上中小型企业,开发接入统一的工业数据云平台,通过头部企业与链上中小企业的协同配合和生产数据的集纳管理,促进工业软件更新迭代和面向行业特性的精准定制。四要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数实融合效果。加大新兴技术研发创新投入,落实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合理分配技术资源,将数字技术充分应用于实体经济。拓展数字技术在交通、制造、销售等场景应用,同时加快企业上云、智能制造,让数字化应用场景向实体经济延伸。以消费者为主导来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在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充分获取、分析消费端数据,让消费者需求深入企业制造环节,进而倒逼企业数字化场景建设。强化数据应用能力,推动产业链由智能化改造向数据驱动生产运营管理深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吕铁,李载驰.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J].学术月刊,2021(04):56-65+80.

[3]罗佳,张蛟蛟,李科.数字技术创新如何驱动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上市公司专利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23(02):95-109+124.

[4]尹振涛,汪勇.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与对策[J].东方论坛,2023(04):85-95+2.

[5]张勋,杨桐,汪晨等.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0(11):48-63.

[6]洪银兴,任保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3(02):5-16.

[7]戴艳娟,沈伟鹏,谭伟杰.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J].西部论坛,2023(02):16-28.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J].中国产经,2022(24):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