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党中央谋划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并指导实施的重大改革,是教育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改革,关系到国家科学选才、社会公平正义和学生健康成长。江苏作为国家确定的高考第三批改革省份,自2015年正式启动到2019年新高考方案平稳实施,走过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岁月,取得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性成就,系统设计“1+4”的高考新制度,率先出台“3+1+2”的高考新模式,整体建构“四位一体”的高考新机制,成为全国各地效仿学习的标杆,正演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教育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的一个成功典范。江苏高考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最具样本意义的典型案例,确保江苏高考改革走在前、做示范。
一、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因此,江苏在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
深入调研,倾听民意。江苏在五年多高考改革方案研制期间,组织了近80场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和招考机构以及高中学校的意见与建议,积极吸纳广大考生与家长代表的合理建议,专门征求全国30余所“双一流”高校及省内本科院校招生负责人的建议,参与调研的人数超2500人,吸纳群众意见近3000条,促使“3+1+2”方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同和高度评价。
宣讲政策,凝聚民智。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解读高考改革政策,切实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组织5681场教育行政干部、高中校长及教师培训会,参训人数达10万余人次,实现教育系统政策培训全覆盖;二是组织所有高中学生及家长政策宣讲会3271场,参会人数达百万人次,实现高中生及家长宣讲解读全覆盖;三是以新高考方案、招录政策为重点内容,举办两次全省41万高三学生及教育系统人员网上测试,实现所有考生知晓率全覆盖。这些做法凝聚了民智,取得了广泛共识。
破解难点,让民满意。在推进高考改革中,始终坚持高考为人民的宗旨,切实把人民拥护和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坚持把破解人民关心的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着力在优化高考科目设置、提高选择性科目赋分办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争取更多本科及名校招生计划等方面下力气,取得了显著成绩。新高考实施三年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态势已逐步形成,基本实现“学其所好、录其所愿、愿上尽上”目标,考生和社会焦虑大大缓解,高考获得感、满意度提升。
二、坚持自信自立,建立起契合国家要求
又有江苏特色的高考制度
自信自立,不仅是江苏面对改革挑战的坚定信念,更是推动探索具有江苏特色高考制度的力量之源。江苏按照国家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制度的总框架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人才选拔总要求,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改革政策与措施,探索建立了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优化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江苏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结合国家“继续发挥高考对高中教育教学‘指挥棒’作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首先,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即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考核依据,目的是衡量普通高中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并作为保障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以及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次,突出“全科性”要求。将原来“08方案”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从7门增加到13门,涵盖了学生在高中阶段修习的全部课程。最后,分“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方式。合格性考试一般在高二上学期举行,其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重要依据;选择性考试在全国统一高考中实施,作为高考成绩的重要部分。两者互为补充,保证了高中学生修习好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新高考改革明确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原有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外,还增加了“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的考察内容,体现了在普遍性基础上的特色化制度设计。在评价程序上,新方案将过去的等级评价改为真实记录的综合素质档案,并完善了各级电子平台的使用。从制度层面保证了评价过程的规范与公平,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和“评价”双重目的,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选拔人才,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
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按照因材施教、多次选择、面向人人的原则,新方案着力构建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评价与招生选拔制度。这一改革旨在拓宽各类人群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途径,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升学途径。通过实施相应的考试招生办法,分别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人员等三类人群进行招生,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坚持守正创新,创建了全国率先江苏标识高考模式
守正创新是推进事业、做好工作的科学方法,更是攻坚克难、走向成功的锐利武器。江苏高考改革,坚持以守正创新之姿,率先出台既遵循国家要求,又具有江苏标识,且值得各地学习借鉴的新高考模式,为全国高考改革提供了江苏方案,贡献了江苏智慧。目前全国除第一、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外,其余23个省市均采用了“3+1+2”的高考模式。
严格守住国家对高考改革的新要求,借鉴江苏省“08”方案和先行试点省市的好经验。我们始终如一地贯彻国家顶层设计。2014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新一轮高考改革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考试内容改革为重点,通过增加学生选择权、取消文理分科、实行统考加选择性考试的“3+3”科目设置、改革高考评价体系,以及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考生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等措施,建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我们在推进江苏高考综合改革时,一直坚持遵循这些基本制度、基本规则和基本模式,坚守住国家确定的总目标总要求。江苏省2008年实施的“08方案”,其“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江苏新高考方案对“08方案”进行优化,将“08方案”的“3+1+1”模式进行合理扬弃,为平稳推进新高考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上海、浙江等作为2014年第一批启动改革试点的省市,探索实行“3+3”高考改革方案,在科目设置、赋分办法、录取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创新。江苏新高考方案学习借鉴上海和浙江的成功经验,着力增强江苏省高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突破与提升。首先,江苏高考新方案对教育部提出的“3+3”高考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突破。把“语、数、英”3门统考科目后面的选择性科目,从6科中随机选择的“3科”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物理”或“历史”中定向选择“1”科,二是将另“2科”改成从4门中自由选择2个科目。这样形成的“3+1+2”高考方案,达到了国家“增强选择性、不分文理科”的目标,既实现了新高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的,又实现了国家选才与学生成长的有机统一,受到了全国第三批高考改革的其他七个省的一致认可。其次,江苏高考新方案对“08方案”存在的明显弊端进行了根本性改进。针对“08方案”存在的“总分偏低、录取分数扁平化”“用等级分招录粗颗粒化”“应试倾向严重、理科素养弱化”等突出问题,江苏高考新方案从增加高考总分(从480分增至750分)、改进计分办法(增加原始计分科目和等级分转化)、确定物理为首选科目及高校增加理科组合计划等方面入手,一一化解。最后,江苏高考新方案对上海、浙江等地先行试点暴露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校正。2014年启动的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在试点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集中在科目组合偏多、学校组织教学困难,以及“弃考物理”等情况,江苏及时出台高中选科评估与指导工作意见和再选科目保障机制等制度性文件,较好地进行了调整与完善。
四、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攻关高考难题和社会关切热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直面问题挑战,才能破解改革难题。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直陈改革难点、精准破解难题的过程。江苏省教育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见招拆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高考难点热点问题。
化学选科考生偏少的问题。在江苏2019年实施新高考“3+1+2”方案的第一年,由于“08方案”的惯性影响以及不同学科间的难易度差异,出现了化学选科人数逐渐下滑的现象;同时,等级赋分的计分方式也加剧了化学选科群体“吃亏”的担忧,全省出现了化学选科比例明显过少的问题,成为直接影响高考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苏省教育厅打出组合拳,综合施策,靶向发力。一是开展高中选科评估与指导。针对有些高中应试倾向严重、选科组合偏少的问题,江苏省教育厅及时组织开展高中选科评估与指导工作,发文提出“四星级高中须提供不少于十种选科组合、三星级高中须提供不少于六种选科组合”要求,并精准到校到班到人做细工作,建立日报告制度通报进展情况。二是发挥普通高中的关键作用。各高中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新教材使用,积极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认真制订选科评估与指导方案,包括走班教学的计划安排和保障措施;广泛开展学业发展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地选择高考科目;积极统筹和配置师资,切实为中途调整选科学生提供补偿教学等服务。三是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引导高校科学合理地设置选科要求和招生办法,同时,对省内高校“化学必考”专业招生计划投放比例提出指导性意见,强化对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在选考物理、化学方面的要求,推动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通过上述举措,2019年选考化学的人数增加了近2万人,江苏考生的选科结构逐渐趋合理,2023年选考化学科目的考生占比超过25%,未启用再选科目保障机制。四是强化高考政策宣传的力度。组织主流媒体集中报道高考改革方案,重点宣传“新高考方案强化理化等基础理科的重要性、高校招考科目的内在需求和理科招生计划占比情况(70%左右)”等,运用政风热线和电视专访等方式宣传解读政策。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举办教育行政人员、高中校长及教师、考生及家长的系列培训会,全面宣讲和深入解读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学理化有前途”“选考理化不吃亏”的广泛共识。
再选科目赋分的可比可加问题。江苏省高考方案中,国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和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一门采用原始分,可以相加相比较,另外两门是从思政、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的科目,这四门再选科目的原始分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和可加性,比如思政80分与化学80分是不等值的,无法直接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如何解决这四门再选科目高考成绩相加相比的问题,保障高考的公平性呢?这是江苏省新高考遇到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借鉴先行试点省份的做法,采用统计学的原理,用原始分按照统一的规则转换成等级分,这能较好地解决不同再选科目间成绩的可比性和可加性问题。等级分是按统一规则,先把原始分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级转换而来的分数。采用等级分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将不同再选科目原始分按照统一规则转换到同一量表上,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再选科目成绩之间可比性的问题。二是通过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将等级转换成等级分,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再选科目成绩之间可加性的问题。分数转换后,考生在相应科目群体中的位次不会下降,且增加了区分度,保证了不同学科赋分之间的可比性。新方案用“原始分+等级分”方式,既解决了“08方案”存在的问题,又提高了高考的公平性。
五、坚持系统思维,聚力在教考招学四位一体上下功夫
新一轮高考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的系统改革,一头连着高中教育教学,一头接着高校人才培养,关乎学生成长、家族幸福、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其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进行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全力推动教、考、招、学四位一体系统构建,促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向而行,形成全链条有效联动,实现不同学段间人才培养的贯通和衔接,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高考的“教学”改革。通过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倒逼高中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以加快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通过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在设立统考科目的基础上,增加选择性科目,以此引导高中学校改革育人方式,提供至少六种以上选科组合,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和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促进普通高中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推动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新高考的“考试”改革。无论是新高考1+4制度体系的完善,还是高考科目设置与分数设定,以及再选科目保障机制的研制等方面,都是这次改革的重点,都实现了重大创新与突破。
新高考的“招生”改革。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标准招生录取,克服了长期以来“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全面规范了招生加分政策,使高考更加公平;还破解单一招生模式,通过“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国家专项”“少年班”“乡村教师与农村订单医学生的定向培养”等特殊类型招生,搭建起多渠道、多层次的选拔人才“立交桥”。
新高考的“录取”改革。重点在录取批次和录取方式上进行了调整优化。在录取批次上,根据国家总体要求合并本一、本二批次,以此进一步增加考生的选择范围和空间,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在录取方式上,采取按照物理等科目类、历史等科目类分开计划、分开划线,以“院校专业组”的模式,按平行志愿方式投档录取。新高考方案实施三年来,一次性投档计划满足率均超过97%。
六、坚持胸怀天下,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一面鲜亮旗帜
江苏高考改革,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走在前、做示范”的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瞄准世界考试评价改革趋势,担当为全国探路的时代使命,取得了突出成绩,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得到全方位提升,高考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成为全国各地纷纷学习借鉴的样板。
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新高考总分大幅增加,有效提升了高考成绩的区分度,使得选拔更加精准。新高考方案实施第一年,男生本科录取率十年来首次超过女生,实现男女生本科录取率大体相当。实施“1+2”的选科模式,为考生提供了文理跨学科融通的机会。新高考方案实施三年来,选择跨文理组合的考生占比均超过半数,显示出了考生对于多元化发展的强烈需求。高水平大学对江苏考生更加青睐,“双一流”高校在江苏录取人数逐年稳步提升,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数学英才班录取人数也呈现出显著的增幅。高校普遍反馈,新高考后江苏考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显著提高。
公正公平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新高考方案实施以来,江苏省调整规范高考加分政策,更好地维护了高考公平和教育公平;强化考务管理,严厉打击助考犯罪、手机作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加强评卷制度建设,落实“四评制”和复查制,探索智能评卷技术辅助质检,不断提升评卷质量;科学设置录取投档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退档考生数量。高考成绩复核人数、信访咨询数量、炒作涉考敏感话题数量持续减少,社会反映高考“考后静悄悄”。总体实现“学其所好、录其所愿”目标,考生和社会焦虑大大缓解,高考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对高中教育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彰显。新高考方案的实施,给高中教育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一方面,更加聚焦立德树人。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充分发挥了高考在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学科育人。新高考命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初步扭转了“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功利化倾向,减少了“机械刷题”和“死记硬背”的现象,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有力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
江苏高考改革的成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的巨大成功,是党的创新理论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运用、指导实践的巨大成功,这个案例用生动的事实和丰富的实践,印证和检验了党的创新理论思想的伟力和真理的力量。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推进江苏高考改革,在强化高中五科竞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等方面,深化改革,勇于突破,确保江苏省高考改革始终走在前、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