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系统思维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2024-10-09 00:00:00沈瑞林
唯实 2024年6期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加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努力把握好“四个着力点”,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社会变革和国际变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念。

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还原论”窠臼。还原论或还原主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事物进行研究,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分解为部分来研究其本质。这也是西方世界比较流行的认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分解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机制等因素进行独立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对策,提出了不少有见地、创新性的教育观点,推进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但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中国人口巨大变化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生活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其思想成长成熟受到诸多社会因素以及科技进步影响,如果我们仍然运用还原论认识方式去研究其变化便有刻舟求剑之嫌。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首先必须跳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摆脱“还原论”或者还原主义的束缚。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念。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里,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其中生物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从系统观念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其处于复合生态环境之中,“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3]。当我们树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观念后,就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一个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过程,更是一个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核心的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从微观层面看,青年大学生受到学校生态系统的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环境等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产生影响。从中观层面看,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末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整体,相互之间存在内部作用和因果关系。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仅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国际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直面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时代机遇。说到底,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系统、平衡、联系的观念认识系统中要素相互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二、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

2021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总则”部分再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法律层面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这既明确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创新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强化“五育融合”。中国现代教育倡导的“五育并举”源于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他强调,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工作目标逐步从德智体“三育”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毫无疑问,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强化“五育并举”,这是我国党和政府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定。但换个角度看,这些教育目标需要高校通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及活动设计进行具体化、操作化。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还要加快推进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是减轻青年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目前,“五育”都要通过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实现,德智体“三育”已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对劳育、美育课程和学分设置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考虑到大学生负担和学时总数,一味做加法,必将造成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五育融合”可以有效减负。二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近年来,课程思政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证明了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价值观、道德、审美等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五育”之间存在密切的内部逻辑联系,例如:智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劳育、美育资源,体育同样充满劳育、美育等各类育人元素,这就有可能通过整合融合实现课时有效瘦身。当前我们要反思“五育”是否都必须通过课程建设以及以什么形式的课程建设来实现育人目标。

“五育融合”要突出实践育人的魅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从做中学”是其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他反对单纯的知识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主张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付诸教育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探索。从杜威到陶行知,都突出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实践育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尤其重要。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出生在新世纪、成长在新时代,社会阅历简单化、业余生活网络化、课业学习应试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洞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要大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锻炼,让思想政治理论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以鲜活的社会实践让青年学生得到内心的体悟和感受,在理论与实践的激荡中获得立场、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从而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高校要把实践教育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彻底有效地改变应试教育的导向,形成基于兴趣、能力和素养培养的新导向,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生长”。

三、强化系统效能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作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系统的效能。检验系统效能的根本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或者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受教育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然实效性检验是复杂的,有的可能需要长期检验才能被证实。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尺度在于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实效性的论述,清晰地表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实效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党和政府、各类教育机构围绕这一关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随着时代、科技和社会进步,新问题新挑战也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也需要不断作出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回答。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和高校都采取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措施,但是,有些措施和办法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色彩,罔顾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一厢情愿,实际效果便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只有在满足青年大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下,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才能真正有效引领其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思政教育创新要强化系统的整体效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从狭义层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就是在手段、方法方面的创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手段、方法的改进,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学生系统长期坚持开展的“国旗下的思政课”、校园读书月、新年音乐会等活动,通过不同的活动载体和沉浸式氛围,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智慧。当下,狭义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要更精准,既要有面上的大水漫灌,也要有个性化的精准滴灌;二是传播话语要更具体,尽力避免宏大空洞的叙事方式,而采取具体鲜活生动的叙事方式;三是活动方式要更柔性,避免简单粗暴的灌输,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养成。从广义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在微观层面涉及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校园环境,思政教育创新既要改进和提升系统各要素和环境效能,同时也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能带来系统效能的改变。例如,作为受教育者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习惯网言网语是这一代大学生的现实特点,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影响、教育环境与之相适应,才能保证教育方式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提升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效能,还要研究中观层面、宏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对微观层面的制约和影响,只有实现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

四、围绕协同育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在纵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系统紧密相连;在横向上,它与社会、家庭等教育存在盘根错节的联系。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强化协同育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衔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统筹好大中小学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强化一体化衔接。一是要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成熟度不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递进特点。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具体来看,不仅存在横向的联系,而且纵向上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但从总体上来看,智育方面应试教育弊端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育评价方法和体系仍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则体现为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特色不明显,教育方式需要进一步贴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实际。二是科学设计高校与中小学教育“五育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设想。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看,大中小一体化衔接不仅仅体现在德育方面,更要推进“五育融合”“五育衔接”。以劳动教育为例,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衔接,要在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统一设计。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生活劳动技能;中学阶段着重培养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大学阶段结合专业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培育工匠精神。当然,在不同学段,可以采取课程与活动相结合、“五育”之间融合等有效形式,提升育人整体合力。

强化高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有效协同。任何时期的高校都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青年大学生必然受到当时历史背景、时代价值、社会文化、家庭氛围等影响,这些社会价值和家庭氛围与高校教育共同在青年大学生身上打下时代烙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高校、社会、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上有所创新。一是要牢牢把握家庭这个社会思想变革的最基本单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社会各方面,潜移默化为全体公民的内在自觉和外在行为,这是强国建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落细,真正融入家庭教育。要从中国家庭传统教育中汲取精华和营养,唤醒新时代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因。二是努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政府来看,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学业评价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从社会来看,全社会要坚持涵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道德文化,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形成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互动发展、互相支撑的良好道德生态。从高校来看,要依托政府和社会各界构建实践育人“大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里体验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探索构建家校联动新平台新路径,推动“三全育人”理念在全社会范围里的新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尝试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思维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按照“四个着力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环境相结合的内在分析逻辑,同时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仍然需要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5-29/2024-3-30.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03.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