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组(31例,传统开放手术)和关节镜组(31例,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观察对比术前和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术前和术后1周血清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和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同时间点关节镜组的ASES和MMT评分均高于传统组,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降低,且关节镜组均低于传统组;关节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在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方面均有优势,能减轻创伤带来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肩袖损伤 ; 肩关节镜 ; 肩袖修复术 ; 肩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7.0085.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7.027
肩袖损伤在运动医学领域常见,多由跌倒、过度用肩及外力撞击等致肩袖组织撕裂或断裂,引起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及肌力减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凭借其清晰的视野,能够精准且全面地处理损伤,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大面积的损伤时优势显著。但因该手术创伤较大,导致术后疼痛明显且恢复所需时间长,同时感染风险较高,会留下显著瘢痕影响美观,还容易引发关节僵硬,加大了康复的难度[1]。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微创技术发展,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成为治疗重要手段,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能精准定位修复肩袖损伤,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最小化,有助于恢复肩关节功能,加快患者康复进程[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组(31例)和关节镜组(31例)。传统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21~48岁,平均(34.91±7.12)岁;挫伤11例、部分撕裂11例、全层撕裂9例。关节镜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2~50岁,平均(35.32±6.84)岁;挫伤10例、部分撕裂12例、全层撕裂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符合《2019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肩袖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3]中关于肩袖损伤的诊断标准;⑵无肩部手术治疗史;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合并其他严重肩部疾病或损伤;⑵合并其他肩关节疾病或有肩部手术史;⑶无法完成术后随访。本研究经涟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肩部垫高,上肢轻度外展,以方便手术操作;在肩峰前外侧作一长8~10 cm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逐步分离三角肌,显露冈上肌和肩胛下肌;通过切断部分肌腱、分离软组织等步骤,充分显露肩袖损伤部位,仔细探查肩袖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根据肩袖损伤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对于较小的撕裂,可以直接进行缝合;对于较大的撕裂,需要使用补片或其他材料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彻底止血,冲洗手术区域,确保无残留物;逐层缝合切口,确保皮肤层平整,减少瘢痕的形成,同时放置引流管,以便排出术后可能产生的积液。
关节镜组患者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加局部神经阻滞,患者取沙滩椅位,患侧上肢牵引外展;通过标准的前后入路建立肩关节镜工作通道,确保手术器械能够顺利进入关节腔,进行后续的操作;在关节镜(美国施乐辉有限公司内窥镜事业部,国械注进20153063673,型号:560HD)下,全面探查肩关节的内部结构,评估肩袖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清理关节腔内的炎性物质、增生组织及血凝块等;根据肩袖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包括单排锚钉固定、双排锚钉固定及缝合桥技术等,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确保肩袖的张力适中,避免过度松弛或过度紧张;修复完成后,冲洗关节腔,确保无残留物,再次检查修复效果,确保肩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退出关节镜,缝合手术切口,术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固定。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康复训练和随访计划,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早期被动关节活动、中期主动关节活动、力量训练及后期功能恢复等阶段。
1.3 观察指标 ⑴肩关节活动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4]评估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ASES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肩关节功能越好。⑵肩关节肌力。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5]评估两组患者肩关节肌力情况,MMT评分总分为5分,分值越高代表肩关节肌力恢复越好。⑶血清指标水平。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后提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⑷并发症。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SES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ASES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不同时间点关节镜组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MMT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MMT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且关节镜组均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CRP、IL-6及MMP-9水平均降低,且关节镜组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关节镜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肩袖损伤常发生于反复肩关节极度外展活动中,受伤前多无症状,受伤后疼痛逐渐加剧;其成因多样,如退行性病变、过度用肩、创伤、缺钙、肩周炎及颈椎病等;症状除疼痛外,还有压痛、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等。目前临床的治疗方法包括固定、局部封闭、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及手术治疗,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多样,一般切开手术在直视下操作,能清晰处理肩袖撕裂的切除、修复和重建,尤其适用于较大或复杂撕裂,精准度高;但其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还会留大疤痕[6]。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肩袖损伤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选择;其具有创伤小、精确度高、恢复快等优点,它在肩关节镜下进行,通过小切口引入关节镜和手术器械,能够直观地观察肩袖损伤情况并进行修复操作。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中,医师会进行关节镜检查,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详细了解肩袖撕裂的位置、大小及类型后,清理肩关节内的炎症组织和肩袖周围的粘连部分,为修复创造条件,然后根据撕裂情况植入锚钉,并使用缝线将撕裂的肩袖肌腱重新连接到肱骨上,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最后进行包扎和固定,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手术完成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7]。
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ASES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同时间点关节镜组的ASES均高于传统组,这提示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在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方面更有优势。由于肩关节镜手术有创伤小、对肩关节周围组织干扰少的特点,更有利于术后肩关节活动的早期恢复和持续改善。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MMT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同时间点关节镜组的MMT评分均高于传统组,这提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更有助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肌力的恢复。因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能更精准地修复肩袖损伤,为肌肉力量的恢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且较小的创伤减少了对肌肉功能的不良影响[8]。
血清CRP、IL-6均属于炎症因子,其水平变化可用于判断机体内炎症反应,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可以加快患者机体炎症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病灶损伤程度;血清MMP-9在肩袖损伤后的组织重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水平会影响损伤修复,肩关节镜手术由于其微创性能有效控制其释放,利于术后恢复[9]。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1周两组血清CRP、IL-6及MMP-9水平均降低,且关节镜组均低于传统组,这提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能控制创伤带来的炎症反应。本研究中,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这提示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安全性更好。肩关节镜手术具有微创性和精准性的特点,可以准确判断损伤部位,减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降低术后感染和组织损伤等多种并发症风险,安全性更高[10]。
综上,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肩袖损伤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体验,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应继续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肩关节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胡文帅, 范文俊, 赵进喜. 关节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老年肩峰撞击综合征合并全层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 38(7): 709-713.
张红, 武春雷. 肩袖损伤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的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 36(21): 3669-3672.
张凯搏, 唐新, 李箭, 等. 2019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肩袖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 39(5): 403-412.
张一翀, 陈建海. 美国肩肘外科治疗师协会: 关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康复共识声明[J/CD]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8, 6(1): 59-63.
翟淳.手持式肌力测定仪在儿童力量测试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 34(7): 862-865.
陈勇, 庄全魁, 白亮, 等. 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46例[J]. 安徽医药, 2024, 28(2) :330-334.
方密兰, 高跃翔.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与小切口肩袖损伤修复术治疗结果对比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24, 29(4): 695-697.
李祖希,宋黄鹤, 王青, 等. 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的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J/CD].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3(1): 1-5, 16.
任科伟, 汪松健, 孙惠清, 等. 肩关节镜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 2022, 8(10): 40-43.
袁松, 张廷玖, 陈国民, 等. 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对肩袖撕裂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再撕裂的影响[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2, 34(3): 28-31.
作者简介:蒋睿,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疾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