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床中,眩晕常常伴有“上盛下虚”的现象,中医认为此类为肾虚阳亢型眩晕,即肾虚,虚火上浮,肝血日耗,肝风必动,肝阳升动太过导致眩晕,病因以肾虚,虚火上浮,火不归原为本,肝阳上亢为标。病机为肾虚火浮、肝阳上亢;治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且临床诊疗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拟“加味天麻钩藤饮”治之。因此,现就肾虚阳亢型眩晕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眩晕 ; 肾虚阳亢型 ; 加味天麻钩藤饮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7.014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7.044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属中医学“眩运”“眩转”“目眩”“冒眩”“郁冒”等疾病范畴,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常见表现,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心慌、汗出等症,甚则昏倒[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眩晕的发病率为15%~35%,在≥60岁和≥8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30%和50% [2-3]。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疾病谱中,眩晕占5%~10% [4]。现代医学对眩晕的治法常采用西药,如甲磺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阿司匹林等,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对改善眩晕有一定的作用,但长期用药很可能引发较多不良反应,且多为暂时性缓解症状,远期疗效较差[5]。因此,现就肾虚阳亢型眩晕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1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1.1 中医对肾虚阳亢型眩晕病因的认识 肾为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肾火温动肾水上承,水沸精转而化为真气,充养周身。肾水滋养肝木,肾火温煦肝阳,水火相济,共助肝木之升发。然肾虚,虚火上浮,肝血日耗,肝风必动,肝阳升动太过必然导致眩晕。如《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谓风气甚则头目眩。木生火,火生风,风热相抟,则头目眩晕而转也;火性本动,火得风则成焰而旋转也;风势甚,则曲直动摇,更加呕吐也。此类眩晕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头目胀痛、颜面潮红、腰酸下肢冷、睡眠不佳、大便排解费力或便溏、小便黄或溲凊,舌质红或舌质淡、苔黄、脉洪数无力或沉细而虚。肾之阴阳相互滋生,相互制约,阴平阳秘,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人体的身体健康。如果年老体衰、久病及肾、房劳伤肾,或久服凉药皆可伤其真阳。水亏则不能滋养肝木,肝体阴而用阳,其性主升主动,肝木失养,则阳亢化风,风阳上扰可见头晕目眩之症[6]。
1.2 中医对肾虚阳亢型眩晕病机的认识 肾虚,虚阳上浮之火,非六淫之火,而是人固有之火,一般认为是肾火,即肾之“命火”,《医理真传》又称其为龙火,水即阴也,以下将从水浅不养龙、水寒不藏龙、水虚不养龙三个方面剖析肾虚阳亢型眩晕之病机。
1.2.1 水浅不养龙,木燥生风 天地之道,阴阳之道,阴阳所以相根,人身之中,水火原以相召,有水以制火,乃火安平,火不得水,乃沸越升腾。正如《医理真传》载:“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盖肝中之火,木中之火也,木缺水则干,肝少血则肝燥,肝燥之极,肝中之火不能自养,乃逾越于上。肝肾之火,皆龙雷之火,忽然上腾,忽然下降,浮游无定,状若醉头风,如眩晕也。高鼓峰云:“肾阴不足,三阳之焰,震耀于当前,阴虚而眩者,目中时见火光”[7]。肾阴虚导致的头晕可兼见:面目唇口色红、张目不眠、口渴饮冷、潮热盗汗、少寐多梦等。
1.2.2 水寒不藏龙,木火生风 肾之阴阳水火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评选静香楼医案》云:“真阳以肾为宅,以阴为妃”。万物负阴而抱阳,当人体阳气不足不能根植于阴中时,虚阳就可上浮。浮火上升,可消耗肝血。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当肝血日耗,肝气有余,气有余便是火,火易生风,肝风内动,必然导致眩晕。正如《灵枢悬解》云:“寒水主藏,时眩者,寒水失藏而胆火升浮也,胆木化气相火”。肾阳虚导致的头晕可兼见: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口渴喜温、纳差、腰痛脚软、小便频繁、健忘失眠等。
1.2.3 水虚不养龙,木动生风 这里的水虚指的是肾阴阳两虚。阳生阴长,阳气根于阴,盖阳不能独立,阴虚日久必然导致阳虚,以致肾阴阳两虚。肾元亏虚,火不归藏,浮越于上,虚火上扰清空,可致眩晕。正如《内经》云:“精虚则眩”[8]。陈修园又云:“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髓海空虚而头重”[9]。究之肾水滋养肝木,肾虚则肝木无根,木动则生风,肾主藏精,肾经入膀胱经而通于脑,精虚则脑空,故肾虚肝亢、脑空则旋转而耳鸣。肾阴阳两虚导致的头晕可兼见精神萎靡不振、乏力、少气懒言、手热脚寒、心烦失眠等。
1.3 肾虚阳亢型眩晕的治则治法 肾虚阳亢型眩晕的治则为:引火归元、平肝熄风,方选“引火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命名加味天麻钩藤饮”,方药组成:熟地30 g、巴戟天、麦冬各20 g、茯苓、天麻各15 g、五味子、焦山栀各6 g、钩藤6 g(后下)、石决明15 g(先煎)、黄芩9 g。方含引火汤(熟地、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和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焦山栀、黄芩),合用二方,一方面针对肾虚火浮,另一方面兼顾肝阳上亢,标本兼顾,既能达到改善眩晕症状的目的,又能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1 滋阴潜阳、引火归元 肾虚阳亢型眩晕主要病机为肾虚火浮,故选用引火汤加减以引火归元。“引火汤”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后在《身验良方》中也提到:“引火汤治阳虚火动,火不归原,或元气素虚,火炎肺燥,舌苔白滑或黑而润,唇裂齿黑,脉洪数无力,或沉细而虚,皆阴证也” [10]。引火汤是针对虚火的从治法,火分虚实,实火宜泻,虚火宜温,可根据肾阴虚、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的偏颇辨证加减;方中重用熟地为君,大补肾水,填精益髓,佐以麦冬、五味子,重滋肺金,金水相生,水旺足以制火,又加入辛温之巴戟天,既温补肾阳,又滋阴补水,补阳而无伤阴之弊,水火既济、安五脏,配以茯苓因势利导,让虚火通过小便排出去;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潜阳、引火归元之功[11]。
1.3.2 补益肝肾、平肝熄风 肾虚阳亢型眩晕肾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所以固本的同时也要注重平肝熄风,故合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 [12]。具有清热平肝、潜阳熄风的作用[13]。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肾,引火汤中已用熟地、巴戟天补肾温阳,可去之;如有失眠,加用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无则去之;已用引火汤引火归元,去活血利水、引血下行之益母草、川牛膝。沈文红[1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肝阳上亢证眩晕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眩晕程度。动物研究发现,天麻多糖可通过修复血管内皮功能而改善脑供血[15]。药理学研究认为,天麻素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产生保护大脑神经元细胞功效,抑制传导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的神经冲动,阻断不良前庭反射,避免出现眩晕感[16]。
1.3.3 圆机活法,随证加减 治疗肾虚阳亢型眩晕不可拘眼于眩晕本身,亦要注重个体因主证引起的各种兼证、辨证。
兼证方面:若肝火太盛耗伤津液,致大便干燥难解的,加制大黄6 g、火麻仁15 g,泻下润肠通便;若头目胀痛或见眼中红血丝者,加桑叶、菊花各10 g;若伴恶心呕吐,辨证属胃寒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 g温中降逆止呕;辨证属胃热者加竹茹、芦根各10 g清热化痰止呕;若胁肋胀痛者,加柴胡12 g、香附、川芎各10 g疏肝理气止痛。若汗出较甚者,加浮小麦30 g敛汗止汗。若痰多,伴口渴、心悸,可加姜半夏、泽泻各10 g;若阴虚阳亢甚者,可加介类药滋养潜阳。《古今医统大全》指出:“阳气大动,变化内风,直冒清空,遂为眩晕。能食肤充,病不在乎中。以介类沉潜真阳,咸酸之味为宜”。可加牡蛎20 g、珍珠母30 g。
辨证方面:《金匮悬解》云:“风木郁动,营血失敛,往往上溢而下泄,不溢不泄,则蓄结而内瘀”。若病久不愈、久病多瘀,见舌质紫暗者,可加赤芍、丹皮、桃仁各10 g。
1.3.4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应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于急性发作的眩晕,要详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借助头颅CT、头颅MRI、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心电图等明确诊断,排除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或是贫血、低钾血症、低血糖等引起的眩晕,要用西医处置原则规范处理。如头晕的发作与体位改变有关,要借助前庭功能检查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疾病,即“耳石症”,若是则要给予患者耳石复位后再用中药辨证调理,防止复发。
2 验案举隅
病例徐某,男性,65岁,2024年5月7日首次就诊。主诉:头晕伴行走欠稳5 d。现病史:患者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昏,时有视物旋转,持续1~2分钟左右缓解,与体位改变无关,行走欠稳、头重脚轻,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无头目胀痛,无肢体麻木无力,未予特殊治疗,休息后不见缓解,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头晕时作,时有视物旋转,持续2分钟左右缓解,与体位改变无关,双下肢乏力怕冷、行走欠稳、头重脚轻,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无头目胀痛,无肢体麻木无力,纳可,睡眠不佳,夜醒两三次,梦多,二便正常。既往史:高血压病3年余,平素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调控血压;无脑梗死、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查体:血压:135/8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次/分,心率齐,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望闻问切:头晕时作,面色潮红,身体无特殊气味,皮肤无红疹、水肿,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高血压。中医诊断:肾虚阳亢型眩晕。
治法: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处治:查头颅CT、血常规、电解质、血糖未见明显异常。方药:熟地30 g、巴戟天、麦冬各20 g、茯苓、天麻各15 g、五味子6 g、钩藤6 g(后下)、石决明15 g(先煎)、焦山栀6 g、黄芩9 g。分7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2024年5月1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晕较前明显好转,无视物旋转,无行走不稳,下肢仍感乏力,睡眠仍不佳,夜醒、时有梦多。予初诊药方中加夜交藤15 g、龙骨20 g,分7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2024年5月20日三诊:患者诸证好转,无明显眩晕发作,下肢时有乏力。予初诊药方中去焦山栀、黄芩,巩固1周,分7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后患者未来复诊,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诸证消失,眩晕未再发作。
按语:本案患者眩晕发作5 d就诊,且伴视物旋转、双下肢乏力、行走欠稳。朱医师予查头颅CT排除急性脑血管疾病,予查血常规、电解质、血糖,排除系因贫血、低钾血症、低血糖等引起的眩晕。患者眩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也排除耳石症,无需做前庭功能检查。朱正萍医师在排除急症的前提下后用中药处方为患者医治。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近七旬,素体肾阳虚,阳气不能根植于阴中,虚阳上浮,浮火上升,火易生风,肝风内动,导致眩晕;肾虚浮火上升,肝血日耗,肝不藏血,血不养神,故夜间易醒;肾虚浮火上升,扰动神明,心神不安,故夜间梦多;肾虚浮火上升,上盛下虚,故双下肢乏力、怕冷,面色潮红。上盛下虚患者兼见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均属肾虚阳亢型眩晕,用加味天麻钩藤饮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加用夜交藤、龙骨以养心安神、镇惊安眠。药证相一,故诸证减轻,眩晕未再发作。
3 小结与展望
朱医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肾虚阳亢型眩晕,其证特点为“本虚”与“标实”并存,病机为肾虚火浮、肝阳上亢,治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朱医师强调,眩晕作为中西医均涉及的疾病,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规范诊疗方案,不仅体现在治疗方法的应用上,也应体现诊断途径的选择上,要从思辨的角度看待疾病,抓住疾病本质,开拓思维,灵活运用,并在临床中总结归纳。
参考文献
刘婕, 姜敏, 冯兴中. 眩晕的经络相关性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33(8): 1077-1080, 1145.
常学辉, 王冬莲, 张良芝.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王立忠治疗眩晕病用药规律研究[J]. 国医论坛, 2024, 39(3): 21-25.
杨嘉怡, 杨耀芳, 陆海峰, 等. 老年眩晕合并心脑血管病及其临床用药研究现状[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 22(6): 476-480.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4): 402-406.
孙一鸣, 杨鑫明, 蔡力群, 等. 眩晕相关组织病理学、前庭康复、物理康复及中医西医治疗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 28(34): 5500-5507.
林称心, 吴小翠, 张永杰. 张永杰教授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17): 72-74.
刘宇, 毕颖斐, 杨月, 等. 风眩源流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7): 4328-4330.
段益文, 王春霞. 引火汤辨证治疗失眠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J]. 江苏中医药, 2020, 52(7): 11-12.
程熙腾, 叶睿, 王玥明, 等. 戴淑青教授和解少阳针法治疗高血压经验[J]. 中医外治杂志, 2022, 31(5): 124-125.
林慧光. 陈修园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679.
念家云, 富琦, 王笑民. 傅山引火汤加减治疗EGFR-TKIs相关口腔黏膜炎阴虚火旺证的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 2023, 34(2): 380-382.
张赫名, 张琪. 天麻钩藤饮防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2(10): 1810-1812.
侯倩. 天麻钩藤饮+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效果[J]. 吉林医学, 2023, 44(8): 2254-2256.
沈文红.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J]. 黑龙江医药, 2024, 37(2): 344-346.
孙航, 颜明丽, 宁珑, 等. 天麻提取物改善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2, 42(17): 1776-1781.
宣方杰, 王碧浪. 天麻素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4, 56(9): 41-45.
基金项目: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编号:JKC2022060)
作者简介:陈萌,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朱正萍,大学本科,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脑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E-mail:18297103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