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肌功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矫治效果及口腔功能的影响

2024-10-09 00:00:00覃杰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7期

【摘要】目的 研究麦鸥肌功能研究中心(MRC)肌功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矫治效果及口腔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池市中医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70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甲、乙组,每组35例,甲组患儿接受传统功能性矫治器治疗,乙组患儿接受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颅颌面硬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及对口腔功能的满意度。结果 乙组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优于甲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蝶鞍中心点、鼻根点(N)及上牙槽座点(A)构成的角(SNA)、上中切牙切缘到NA连线的距离(UI-NA)均缩小,下中切牙切缘到N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的距离(LI-NB)均扩大,且乙组患儿SNA、UI-NA均小于甲组,LI-NB大于甲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上唇突点和软组织颏部最前点的连线(H线)与软组织平面的交角(H角)、下唇突点(LL)至H线的距离(LL-H)、鼻下点(Sn)至H线的距离(Sn-H)均缩小,且乙组均小于甲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功能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均升高,且乙组均高于甲组(均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矫治器,MRC肌功能矫治器纠正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效果更好,能够改善患儿口腔功能和面颌部发育情况。

【关键词】安氏Ⅱ类错颌畸形 ; 麦鸥肌功能研究中心肌功能矫治器; 硬组织指标 ; 软组织指标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7.0035.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7.011

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是指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咬合主要位于下颌磨牙中央沟之前,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吐舌、异常吞咽等可导致口腔肌肉功能异常,影响咬合关系,从而导致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的发生,影响患儿牙齿及颌面部正常生长发育。传统功能性矫治器通过特定功能结构改变面部肌肉及牙周软组织环境,促进牙列正常生长,但舒适度不高,患儿接受度较低,影响治疗效果[1]。麦鸥肌功能研究中心(MRC)肌功能矫治器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可摘矫正器,舒适度较高,可改变舌、唇、颌面部肌肉环境,纠正不良口腔习惯,促进患儿牙齿和颌骨正常发育[2]。本研究旨在探讨MRC肌功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的矫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河池市中医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70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甲、乙组,每组35例。甲组中男患儿20例,女患儿15例;年龄7~12岁,平均(9.42±1.07)岁;不良口腔习惯:口呼吸8例,咬手指或异物13例,咬唇8例,单侧咀嚼6例。乙组中男患儿18例,女患儿17例;年龄6~12岁,平均(9.38±0.86)岁;不良口腔习惯:口呼吸9例,咬手指或异物12例,咬唇10例,单侧咀嚼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儿童口腔医学》 [3]中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⑵牙周健康状况良好;⑶尖牙与磨牙为远中关系。排除标准:⑴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⑵合并硅胶过敏;⑶合并偏颌畸形。本研究经河池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治疗方法 甲组患儿接受传统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采用藻酸盐印模粉(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齿科材料厂,型号:变色型)制作口腔印模,确保印模无变形和气泡后灌制石膏模型,据模型定制定制式矫治器(惠州市鸿鑫达义齿制作有限公司,型号:扩弓),制作完成后在模型上检查是否合适,确保固位、高度合适后进行佩戴,上下牙弓放至矫治器上下齿槽内,平头钳调整邻间钩及箭头卡,确保矫治器固位良好。针对患儿不同不良口腔习惯选择不同功能结构的矫治器,如有吮指习惯患儿可使用舌刺矫治器,有咬下唇患儿可使用前庭盾矫治器,有吐舌习惯患儿可使用腭珠矫治器,日佩戴时间≥9 h,每月复查1次。乙组患儿接受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据上颌侧切牙远中之间最大距离选择MRC矫治器(曼奥芬肌功能研究有限公司,型号:T4K),测量上颌唇侧牙齿左2到右2的远中距离,距离小于32 mm使用小号,32~38 mm使用中号,大于38 mm使用大号,舌尖位于诱导装置处,上下牙弓放至矫治器上下齿槽内,确保上下唇可完全闭合,并通过修剪、打磨调整患儿舒适度,据患儿不同不良口腔习惯进行针对性肌功能训练,如紧闭双唇深呼吸、卷舌、唇夹纸训练、戴矫治器喝水训练等,日佩戴时间≥9 h,每月复查1次。两组患儿均治疗1年。

1.3 观察指标 ⑴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治疗1年后评估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显效:不良口腔习惯完全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显效:不良口腔习惯部分改善,咬合关系有所改善但尚未恢复至正常;无效:不良习惯、咬合关系未改善[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颅颌面硬组织指标: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选用数字化口腔X射线成像系统(上海汉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HDR-300)扫描后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两组蝶鞍中心点、鼻根点(N)及上牙槽座点(A)构成的角(SNA)、下中切牙切缘到N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的距离(LI-NB)、上中切牙切缘到NA连线的距离(UI-NA)等硬组织指标。⑶颅颌面软组织指标: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深圳市菲森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entrix10)行面颌部扫描,测量两组上唇突点和软组织颏部最前点的连线(H线)与软组织平面的交角(H角)、下唇突点(LL)至H线的距离(LL-H)、鼻下点(Sn)至H线的距离(Sn-H)等软组织指标。⑷口腔满意度:治疗前、治疗1年后,采用视觉模拟评量表(VAS) [4]评估患儿对口腔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功能等3个维度的满意度,各维度总分10分,分值与患儿对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功能的满意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比较 乙组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颅颌面硬组织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SNA、UI-NA均缩小,LI-NB均扩大,且乙组患儿SNA、UI-NA均小于甲组,LI-NB大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颅颌面软组织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H角、LL-H、Sn-H均缩小,且乙组患儿均小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口腔满意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功能VAS评分均升高,且乙组均高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以上颌相对前突,下颌发育不足或位置后缩为主要特征,畸形程度可随患儿骨骼发育日益加重,及时进行正畸治疗对改善患儿容貌、口腔功能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采用舌刺、前庭盾等功能性矫治器对患儿吐舌、吮指等不良口腔习惯进行矫治,并促使牙齿移动到正常位置,调整咬合关系;但传统矫治器制作繁杂,复诊次数多,且体积庞大,会使患儿产生异物感,患儿治疗配合度低,影响治疗效果[5]。

MRC肌功能矫治器通过控制舌、唇、脸颊肌肉群,纠正患儿不良口腔习惯,使患儿形成正确的吞咽和呼吸方式,去除影响面颌部发育的不利因素,促进恒牙正常发育,改善患儿咀嚼功能和咬合关系,提高患儿颌面部美观度,且其采用高弹性的聚氨酯橡胶材质制作而成,佩戴方便、质地柔软,舒适度高,外形较美观,易被患儿接受[6-7]。本研究中,乙组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优于甲组,乙组患儿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功能VAS分值均高于甲组,这提示相比于传统矫治器,MRC肌功能矫治器纠正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效果更好,能够改善患儿口腔功能。

SNA、LI-NB、UI-NA等硬组织相关指标及H角、LL-H、Sn-H等软组织相关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正畸效果和面颌部发育情况,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出现上前牙前伸、上颌牙弓狭窄、下颌牙弓短小等症状,会导致患儿SNA、LI-NB、H角、Sn-H扩大,LI-NB、LL-H缩小[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年后乙组患儿SNA、UI-NA、H角、LL-H、Sn-H均小于甲组,LI-NB大于甲组,这提示相比于传统矫治器,MRC肌功能矫治器可提高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治疗效果,改善面颌部发育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MRC肌功能矫治器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弹性及舒适性较高,可对牙齿施加轻柔力量,引导牙齿缓慢移动,诱导恒牙在正确位置萌出,通过隔开异常面部肌肉对牙齿和牙槽骨的干扰,促使牙槽骨正常发育;同时,MRC肌功能矫治器还可针对性对口腔周边肌肉进行训练以改善整体肌力平衡,抑制上颌过度生长,刺激下颌向前生长,确保颌骨正常发育,以正位牙齿,提高患儿正畸效果,改善面颌部稳定性[9-10]。

综上,相比于传统矫治器,MRC肌功能矫治器纠正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效果更好,能够改善患儿口腔功能和面颌部发育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张天明, 吴小艳. MRC肌功能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矫治效果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3, 34(13): 1914-1916.

李姣. MRC矫治器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的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 2021, 33(5): 138-139.

葛立宏. 儿童口腔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74-276.

马春敏, 沈庆平, 戴文安.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舌向集中 与半解剖全口义齿满意度的比较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7): 756-759.

杨善麟, 杨番. 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J]. 医学综述, 2021, 27(9): 1836-1840.

董杰, 陈向飒, 魏莉莉. MRC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早期矫治中应用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9, 26(7): 873-874.

周允芝, 马丽琼, 唐旭炎, 等. MRC肌功能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畸形疗效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20, 29(4): 120-123.

朱乐强, 史锦坤, 赵晓瑞. 肌功能训练、肌功能矫治器辅助上下颌扩弓矫治对学龄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儿硬组织、软组织、牙弓变化及口腔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工程, 2023, 31(6): 109-113.

黄优, 姚东平, 陆史俊, 等. MRC功能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患者软组织变化的研究[J]. 口腔疾病防治, 2019, 27(6): 375-380.

万茜, 李群. MRC 功能矫治器的临床研究[J]. 江西医药, 2019, 54(10): 1256-1258.

作者简介:覃杰,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正畸。